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017-01-13麦英华
麦英华
摘要:语文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新颖而艰难的课题。我们要力求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探讨其规律,营造创新环境,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目标,进而落实并推进创新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思维
歌德说:“要教会学生用两只眼读书,一只眼看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纸的背后”。他还说:“劣等的教师向人奉送真理,优等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些话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所谓思维品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思维品质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即人的思维广度、深度、灵敏度、批判性、独创性。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的主要途经。
一、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一次看图作文辅导中,要求以图中的“蚕”为对象,充分发挥想象,自己命题作文。学生动笔前,笔者拿出事先准备的辅导资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蚕的生活习性、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以及古往今来赞美蚕的一些诗句,最后讲蚕的一生的结局。相关资料介绍完后,学生迅速开始构思。
作文收上来后,令笔者颇感欣慰的是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到了有话可写,而且不少学生在作文里纷纷赞美了蚕的献身精神。但是,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是有6位同学与其他赞美蚕的同学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蚕的一生是可悲的。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的小作者认为,蚕不思进取,饱食终日,最后作茧自缚,自己毁灭了自己。并由蚕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蚕没有“自己”毁灭“自己”的意识,而有意识的人明知会毁灭自己,却仍作茧自缚,其结果比蚕更可悲。学生由蚕及人,文章自圆其说,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不怕学生做不到,就怕教师“想”不到,这个“想”,就是给学生设计探索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是使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新时代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抓关键词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荷塘月色》开头有一句话:“我心里颇不宁静”,这是课文的文眼。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用“颇不宁静”这个词组,为什么不说“我心里烦躁”、“我心里不安”“我心里苦闷”、“我心里难受”?这个句子反映了作者当时什么思想?它和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什么关系?它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当时的思想来理解,这篇课文写于1927年7月,中国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中国,参加革命还是不参加革命?作者正处于苦闷彷徨之际,他心中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因此,作者心中出现了不宁静,“颇”是比较的意思,这个词点出了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不是明快、开朗的,而是比较忧郁的。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淡淡的月色,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喜悦是淡淡的喜悦,这淡淡的喜悦又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月光、喜悦、哀愁和作者的心境是一致的,作者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这种不宁静的心境是黑暗现实引起的,不是生活中的小事引起的,用“苦闷、烦躁、不安、难受”,不能准确地反映作者的思想,这些词也没有“宁静”文雅恰当,通过分析,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注重学法传授,强调个性化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 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 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
2、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总之,语文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新颖而艰难的课题。我们要力求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探讨其规律,营造创新环境,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目标,进而落实并推进创新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