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数学建模引领学生走出“思维徘徊”

2021-06-28仲启玲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引领数学建模

仲启玲

【摘 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利用数学建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走出低阶思维徘徊的羁绊,而且学生通过数学建模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是本质性、规律性、结构化、系统性、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从混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僵化走向富有创造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 引领 思维成长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解、分析、判断、抽象、推理、论证、概括等智力活动的总称。可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数学学习效率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一、学生数学思维现状的思考

1.自我更新能力迟缓

有些学生知识更新能力迟缓,他们接受数学新概念、新技能总是比其他人“慢半拍”;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对于那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早已成为“过去式”或“旧知识”。这些在低阶思维徘徊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严重不足,自我更新能力薄弱。

2.存在知识迁移障碍

有些学生受具体学习情境的限制,如拘囿于教师讲解的解题思路或教材例题情境。他们解题时习惯于照搬现成的思路或方法,一旦遇到与例题情境有所变化的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频繁出错。此类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迁移运用障碍。

3.自主思考能力不足

有些学生的思维受周边因素影响较大。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习惯在教师的引导和小组成员的带动下参与学习活动,他们的理解与分析、比较与判断、推理与论证、归纳与概括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始终在低阶徘徊,因此他们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利用数学建模引领学生思维成长的有效路径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形成数学模型思想、缺乏数学建模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最佳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数学实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能力。

模块一:建立三角形概念

1.通过动手绘制,积累直接经验

(1)用小棒摆:每人拿出三根长度相同的小棒,在课桌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三角形。(2)在钉子板上围:在钉子板上选三个钉子,用线围成一个三角形。  (3)沿着三角板的边画:把三角板平放在白纸上,左手压住三角板,右手沿着三角板的边画出三角形。(4)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拿出方格纸,选三个点,用直尺画线形成三角形。

思考: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绘制三角形,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多角度的感官体验,积累直接经验,为下一步由直观经验向抽象的三角形概念转化做好铺垫。

2.通过观察分析,把直接经验转化為概念

(1)交流反馈:指名分别介绍上面四种画法,并说说画三角形时要注意什么;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与总结,注意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首尾相接”。(2)尝试让学生抓住“三条”“线段”“首尾相接”等关键词说出三角形的概念。(3)总结、呈现概念: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

思考:学生通过上面的实验操作,已经积累了直接活动经验,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与缜密的思维习惯。

模块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探究测量“人字梁”的高

课件出示“人字梁”图片,探究如何测量“人字梁”的高。

引导思考:(1)人字梁的高应该从什么地方量起?(2)量人字梁的高实际就是量图中哪条线段的长度?(3)这条线段与人字梁下面的横梁在位置上有何关系?(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第76页人字梁的高度,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反馈:(1)人字梁的高应该从顶点量起。(2)人字梁的高度,实际就是上面的顶点到对边的距离。(3)这条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互相垂直。

2.建立三角形高的概念

(1)概括三角形高的概念: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2)交流探讨: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可以向对边画一条高,所以三角形有3条高)(3)教师总结:每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三角形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作底,都有相对应的高。

3.探究三角形高的画法

(1)课件演示:利用动图展现三角形高的画法。(2)教师演示: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条边重合,慢慢移动到顶点,画出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虚线),并标出垂足,最后写上“高”和“底”。(3)画高应注意的问题:要用直角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要用虚线画三角形的高;要注明“底”“高”“顶点”和表示直角的“┐”。

思考:上面的实验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活动经验,还让学生经历了多维度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

模块三:迁移运用,深化概念

为了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入、更牢固,笔者设计了学生喜欢的“闯关游戏”,引导学生及时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实践经验。

第一关: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如下图)。

(1)学生在答题纸上画出右边三角形的高,同桌可以边交流边画。(2)指名板演、然后评讲,并提问:“画第3个三角形的高时,你有什么发现?”(3)讨论分析后得出:第3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用它的一条直角边作底,那么高就是另一条直角边。

第二关: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

(1)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答题纸上完成。(2)交流讨论:你们画出的“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形状都相同吗?(3)反馈总结:底和高都相等的三角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相同。

第三关:四人小组合作,用七巧板拼三角形。

(1)选两块拼一个三角形。(指名拼好的学生到前面展示)(2)用三块拼一个三角形。(指名拼好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3)你还能用几块拼一个三角形?(4块、5块、6块……)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思考:上面的闯关游戏中,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分析思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模块四:反思拓展,形成模型

1.概念梳理与反思总结

(1)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2)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3条高。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2.拓展阅读与深度思考

(1)自读课本第79页“你知道吗”。

(2)尝试“你知道吗”中的小实验。

①小组合作:先用三根木条钉一个框架,再用四根木条钉一个框架。

②让学生分别用力拉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看看有什么发现。(三角形框架不变形;四边形框架易变形)

(3)讨论后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4)让学生举出运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生活实例(如斜拉桥、房梁、摄像机支架、自行车、桥梁等)。

思考:上面经过实验操作、合作探究、巩固练习,学生对三角形概念已经有了很透彻的理解,但学生的视野仅限于课本所提供的案例,为了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有必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与思考的深度。

三、数学建模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价值思考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建模过程中,学生一步步推导出各种计算公式,发现各种数学规律,归纳各种数学概念,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揭开各种概念与公式的深刻內涵。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新概念、新公式的模型建构,使学生在探明数学真相的同时,也深深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与愉悦感,这将是推动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与不竭源泉。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能够引领学生不断探究知识更深层的内涵,让他们的思维不断接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促使学生不断突破知识表层,去思考、探究深层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分析、推理、概括、综合、评价等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均获得有效锻炼。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就会从混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僵化走向富有创造力。

猜你喜欢

引领数学建模
一片树叶启情思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关系浅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数学建模时的问题分析步骤
树立建模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小二乘法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