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探究:整本书阅读推进的可能路径
2021-06-28陶雯
陶雯
【摘 要】提倡整本书阅读的教育主张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但呼声高实践少,所以也是当下语文学习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推进过程怎么展开成为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话题探究可以作为突破的抓手,为整本书阅读的推进提供可能的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话题 路径
一、创新形式,激发兴趣点
整本书的话题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要基于文本特点、立足学生实际。二年级时,我们和学生一起共读《木偶奇遇记》,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品行塑造期,我们讨论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这个话题,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光话题讨论又太单一,于是我们又绘制了共读地图,让阅读拥有了行动的轨迹。
学生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匹诺曹”,开始了一次难忘的奇遇冒险。起点处的匹诺曹还是个长鼻子的木偶,学生从起点出发,完成章节的阅读,围绕主话题说说自己的想法。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对话题的讨论也逐渐丰富:从最初的“不能对父母撒谎”“要体谅爸爸,爸爸很穷,当掉衣服换来的课本一定要珍惜”,到后面的“不能随便听信坏人的话”“要通过劳动换来收获,不能不劳而获”等。
行进到终点,匹诺曹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我们既完成通读整本书的任务,而且通过主话题层层深入地进行讨论,学生也变得像“匹诺曹”一样,不怕困难,勇敢战胜困难,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勇于尝试改正。对到达终点的学生奖励“好孩子”的阅读奖章。为期一个多月的共读,我们创新了形式,用“主话题+地图”让阅读变得妙趣横生。
二、理清文脉,整合琐碎点
读完《窗边的小豆豆》,发现这本书章节众多,围绕巴学园的介绍散落在文章各处。为了让学生对这所特殊的学校有一个初步认识,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交流的话题: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介绍你眼中的巴学园。
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介绍了这所特殊的学校。尽管学生眼中的巴学园不尽相同,但大家却都发现了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
还有的学生在读完这本书后,自己创作了一首小诗,叫作《我向往的巴学园》:
我向往的巴学园
有一所奇怪的学校,
大门是用矮矮的树做成的,
教室是用电车做成的,
午餐里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在这里,
大家散步、露营、温泉旅行、游泳……
自由、平等、尊重……
充满了整个校园。
巴学园,好学校,
走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
也是我心中向往的学校。
还有的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小报来汇报自己眼中的巴学园。整个教学活动虽然交流得很琐碎,但是用一个主话题串起,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既发挥了学生阅读、分享的主动性,又让分享的内容因为多元而变得更加丰富。用好优秀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既肯定了优秀学生,激发了他们更大的潜能,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三、发现冲突,设计探究点
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知识能力方面的限制,有时的阅读是浮于表面的,此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冲突,设计话题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激活思维的同时也收获启迪。《西顿动物记》由很多个动物小故事组合在一起,学生初读仅停留在故事表面,其实细看也会发现动物世界中也有生存法则。其中好多故事都是悲剧,狼王洛波惨死,春田狐的孩子相继死去,连最后仅存的都没能幸免,宾果也被毒死,但豁豁耳是读到现在最让人感到欣慰的,他和他的家人幸福地生活了下去。发现这个冲突后,教师适时抛出话题,小组讨论后聚焦到“棉尾兔妈妈毛丽最引以为傲的是儿子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母亲的智慧,更是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探究话题上,出示任务单,让学生围绕话题进行深入探究。
围绕话题我们组织了小组交流汇报,首先交流棉尾兔豁豁耳从妈妈毛丽那里学到了哪些生存的技能和智慧。学生们再次回到文本中,发现了很多棉尾兔的生存技能——潜伏不动,瞬间静止,利用蔷薇树、铁丝网、流水保护自己……有的小组还设计了考题考大家:
棉尾兔用后腿敲击地面进行联络,你能读懂它们的语言吗?把信号与对应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跺一下脚 过来
缓慢连续地跺脚 有危险
快速连续地跺脚 “小心”或者“静止”
急速地跺脚 “快逃命吧!”
在第一板块的交流中,学生不仅再次细读了文本,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组内很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过程中除了理清散落在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而且再读的过程也让阅读更深入,还体会到动物间的母子亲情,兔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可以全然不顾对手的强大,不顾自己的安危。
围绕主话题,我们又交流了第二板块:豁豁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方又体现在哪呢?由于话题设计贴近文本和学生,交流走向精彩——“一箭双雕”除掉“大个子”让大家对豁豁耳佩服得五体投地;捉弄猎犬蓝爵和他的主人,又让我们不止一次地捧腹大笑……
读到深处有所思,学生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只棉尾兔机智、灵活,实在不一般。我们也一样,凡事必须依靠我们聪明的头脑。能够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也是他生存能力精进的最大证明。动物间也有浓浓的亲情,我们要和动物友好相處,不要伤害它们。
四、聚焦细节,发掘生长点
阅读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但要找到能触发学生思维、心灵生长的方法,还需在细节上进行话题的叩问。《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写的是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生活。我们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了书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还进行了投票,选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喜欢的人物。在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时,有学生提到斯代地。笔者抛出话题:“斯代地一开始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但后来他居然获得了二等奖,超过了德罗西以外的所有同学。不聪明的斯代地到底是靠什么让大家刮目相看的呢?”
其实,斯代地的成功秘诀就藏在书中的很多细节中,学生循着这个话题,开展了这样的分享:
生1:我觉得他靠的是不放弃,别人都在嘲笑他,让他回家种田,但是他却没有自暴自弃。
生2:我补充,连他爸爸都觉得他呆头呆脑,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自己。
师(小结):是的,就是这种永不放弃支撑着他。你从哪些细节体会到他的永不言弃的?(板书:永不放弃)
生1: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对于学习这件事他是非常用心的。(板书:珍惜时间)
师:你还发现了他其他的成功秘诀吗?
生2:他特别喜欢买书,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书了。(板书:热爱阅读)
师:说到斯代地喜欢阅读,这里又有另外一个故事了,请大家回读《斯代地的图书室》,说说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1:他很喜欢收藏图书,他只要有钱就去买书了。
生2:他的图书室井井有条。看得出他特别喜欢书。
生3:他很爱惜自己的图书。
师(小结):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来,斯代地进步的阶梯就是书籍了。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秘诀吗?
生4:他上课非常专心。(板书:上课专心)
师(总结):正是靠着这些,不起眼的斯代地居然获得了二等奖,创造了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奇迹。看来,无论你的起点多低、基础多薄弱,不放弃自己,朝着目标努力,也会有逆袭的高光时刻!
阅读的过程也是与文本人物对话的过程,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受到文中人物的感召,激发自身的小宇宙。所以,有时读整本书也要来些“细品”和“慢煮”,这样才能找到属于学生的生长点。
从学情出发,从文本特点出发,把话题作为抓手和突破口,指向阅读兴趣的激发,指向整本书的系统梳理,指向读与思的深入,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过程也会有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