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河南高校防疫减灾教育探索

2021-06-28安磊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时代

安磊

关键词:新时代;河南高校;防疫减灾教育

防疫减灾工作是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发展阶段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新时代,通过在河南高校中加强相关教育,推广相应知识,培养防疫减灾的自觉意识,对于建立公民健康保障机制、培养国民卫生素质、提升河南的社会治理水平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河南高校防疫减灾教育现状及推广价值

(一)河南高校防疫减灾教育现状

首先,缺少防疫减灾课程培养体系。系统的课程教育体系对于构建学生的系统知识和能力架构有着重要作用,但截至2020年,在河南151所高校中,除医学、历史等专业进行必须的相应学习外,只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以及河南科技大学等部分院校开设有灾害相关课程,涉及相应的防疫减灾内容。防疫減灾课程开设院校少、课程课时开设少、课程内容覆盖窄,因此,防疫减灾课程体系的缺乏是河南防疫减灾工作和抗灾教育的薄弱点。其次,缺乏防疫减灾的教育意识。河南作为传统的地理中心,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但同时历史上的疫病灾害频发,在与疫病灾害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斗争经验,形成了宝贵的防疫减灾知识宝库。但是,在教育管理方面,将防疫减灾作为应急措施,并非日常积累的能力培养,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颇为常见,进而导致主动教育缺乏、管理被动等问题。再次,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和手段。防疫减灾知识涉及灾害、医学等复杂专业的内容,这就要求相应师资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样的教学手段,但相关师资和知识储备的缺乏导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现有的防疫减灾教育多数通过展板、微信群、qq群等告知式手段进行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河南高校防疫减灾教育推广价值

首先,高校防疫减灾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是高等教育大省,具有在校学生数量多、农村生源比重大、本省生源众多等特点,在河南高校中推广防疫减灾知识,对于提升城乡健康防疫意识、增强减灾抗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其次,高校防疫减灾教育是建立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卫生保障、防疫减灾是全民行动,建国以来的多次抗灾防疫工作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新冠疫情的防控成果更是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成就,全民行动、高度自觉、高效运转的卫生安全保障体系是成功防控的关键。而高效运转的防疫减灾响应机制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基层和关键群体的知识基础对于体系建立和运转关系极为密切。再次,高校防疫减灾教育是新时代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防疫减灾能力是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面对危机困难时进行科学应对的必要条件,新时代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应对灾害时具有充足的准备、合理的预案以及有力的执行,从高校着手加强防疫减灾教育,对于解决城乡、群体差距,实现城乡协同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二、河南高校防疫减灾教育的推广内容

河南高校面对防疫减灾教育存在的不足与重要的作用,需要从相关理念、能力以及体系构建方面着手,达到推广教育的目的。

(一)推广预防知识,树立防疫减灾理念

首先,加强传统文化的防疫救灾内容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防疫减灾知识,自先秦以来就不断吸取总结经验,《逸周书》载周人“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自先秦时建立防疫减灾机制在后世不断完善,促进了政府到民间的防疫自觉观念,如,《周书》中就有“豫(预)防”之言,及至后世体系更加完备。其次,加强灾情教育。中原先民及至近代,中原地区灾害频仍,具有相对完备的历史记载和遗迹遗存,通过国情省情教育,充分认知疾疫灾害的危害,形成更加自觉的备灾抗灾的意识。再次,加强科学防治知识教育。从现代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将相应的防疫减灾知识以更加实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二)构建教学体系,增强防疫减灾能力

首先,编写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读本。教材读本是实现长期高效传播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现实需要,编制教学大纲,并根据地方特点进行教材读本编写,对后续的教学推广有着现实的促进作用。其次,编制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防疫减灾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规范的范式,有益于推广相关知识,形成全民自觉。作为与专业课程不同的实践课程,防疫减灾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实际体验的环节,因此,在课程内容编制时要注重实践性、操作性以及普及性的特点。再次,建立覆盖面更广的教育架构。防疫减灾作为一种社会治理能力,在新时代共享理念指引下,实现全民的自觉意识与行动是推广防疫减灾知识的终极目标,因此要从高等教育阶段做起,向下延伸至中小幼教育阶段,向上延伸至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架构起全民覆盖的全面教育是增强防疫减灾能力的关键。

(三)建立常态机制,健全防疫教育体系

首先,要实现师资队伍的常态化储备。防疫减灾教育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内容迁移融入与专项教学组合,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操作,同时还可以增加专题教学等方式,实现师资队伍的专兼职组合,确保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其次,知识储备的动态调整常态化。随着科技和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面对的问题变化,防疫减灾的知识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从而适应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解决。及时调整更新相关内容,对增强课程内容吸引力也有着促进作用。再次,常规教学的常态化。防疫减灾知识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常规教学的保障,从教学环节到课程考核需要全过程严格处置,因此,将防岗成灾的常规教学纳入日常教务管理,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着积极作用。

三、河南高校防疫减灾教育的推广对策

面对复杂繁重的防疫减灾的教育需求,要通过协同协作的方式,在资源保障、丰富手段、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工作,同时切实认识到防疫减灾教育需要社会部门的协同及资源的合理调度,不断扩大影响范围,增加影响力,吸取经验,不断总结,实现防疫减灾教育依托高校,覆盖全社会的目的。

(一)提升防疫减灾教育资源建设水平

首先,做好防疫减灾教育的展示技术提升。在此次新冠疫情中,已经充分证明了直观展示对于教育传播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引进图片、课件、投影、AI、VR、AR技术等,以最适用的方式展示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增加校园专题板报、文化墙、活动展板等传统手段,营造教育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做好防疫减灾教育的资源库建设。积极搜集案例、数据、影音视频资料等内容,同时通过高科技手段,建设包括立体投影、3D打印等更加直观、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资源库。为了增加生动性和参与性,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建影音视频库的方式,记录疫情中的生活体验,丰富教学素材。再次,做好防疫减灾教育的资源平台建设。根据防疫减灾教育的跨学科特点,建设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其中可以包括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等,实现交流的专业性、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为授课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交流的机会,进而激发创造活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和广泛推广的教育目的。

(二)丰富防疫减灾知识的教育推广手段

首先,丰富防疫减灾教育的教学方法。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依托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以外,通过引进科技应用更强的演示等方法,依托历史和现实问题,开展疫情和防灾教育,增强直观性。通过集体备课、集体科研的方式,提升备课质量、开拓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其次,丰富防疫减灾教育的科普手段。举办科普推广是实现教学成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知识运用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通过校园活动周、活动月等专项活动进行推广,还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实地体验感受,以及走进校园等方式提供沉浸式体验。总之,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实现防疫减灾科学观念的树立,形成社会应用的效果。再次,丰富防疫减灾教育的传播手段。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传播规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要根据速度快、信息量大、受众需求广等特点,把握青年学生的学习社交特点,通过公众号、微博、新闻推送、qq空间、微信、抖音、快手等常用社交媒体软件,运用符合传播规律的表达方式,实现有效传播、即时传播和长效教育。

(三)积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加强课程结构体系建设。防疫减灾教育在高校中可以通过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等方式,突出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和综合性。同时还可以延伸相关基础教育至中小学,通过校本课程、兴趣课堂等,全面覆盖中小学及高等教育阶段,达到课程结构建设的完整,实现教育的全面覆盖。其次,做好课程评价体系建設。通过构建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教学动态,调整教学方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应该包括知识面覆盖、课堂教学方式、实践操作以及常规教学评估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抽样调查、操作评估等方式进行考核。在充分评估后,通过信息平台等方式及时反馈问题,尽快全面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再次,完善课程模式体系构建。防疫减灾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抓手,以知识专业化、职业素养高的教师发展目标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目标,设置历史文化、医学常识、体育健康、综合实践等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兴趣学习中寻求课程体系的全面融合,构建适应河南高校防疫减灾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系。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网络新闻采访特点研究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基于人才成长的乡镇成人教育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研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