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2021-06-28刘常兴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设对策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刘常兴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提出,“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建设一批鲁班工坊,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国家化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现实迫切性。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政策

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强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供给,为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服务“一带一路”、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品牌等提供政策保障,同时,更需要高职院校主动作为,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在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制定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长期规划和具体举措,以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走向深入。

(一)政府层面:加强区域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供给

1、制定区域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政策制度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保障。高职师资国际化不是单靠高职院校一己之力能促成的大局。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人才政策、经费支持、配套服务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外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等多方配合。因此,在推动区域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中,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理清多个部门之间的权力边界,系统设计支撑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政策,尤其加强是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供给,为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健全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合法权益保障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及承担的业务可分为三类。对高职院校内部国际化师资而言,配合“走出去”企业开展技术指导、职工培训,对留学生或海外短期培训人员开展技术技能或文化素养培训,到海外鲁班工坊、中外合作办学学校开展教学、文化交流等业务;对海外教师对校任教的国际化师资而言,担任长短期语言类课程、技术培训、文化交流等业务;对“走出去”校企合作企业国际化师资而言,担任技术培训、文化介绍、学生海外就业等业务。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在开展这些业务过程中,存在方方面面的权益,而一些权益一旦受到损失,往往不是高职院校或者教师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外交无小事”正体现如此。因此,应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结合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建设实际,健全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合法权益保障制度,既要保障学校教师和校企合作企业师傅在学校国际化建设中的国内外相关权益,也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保护好国外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权益,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良性发展。

(二)学校层面:明晰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路线

1、制定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建设规划。“双高计划”建设要通过15年的建设,即到2035年,打造具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体系和系列制度、标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育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也要立足长远,制定长远规划,递进式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2、制定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扎实推进的过程,具体高效的措施是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站在整体发展的大局,从教学部门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人事、教务、外事、地方合作等部门,出台系列制度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形成常态工作、保证学校国际化师资的个人权益,从而提升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为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师资队伍支撑。

二、引培结合,打造国际国内双元师资队伍

交流合作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引培结合,以打造高水平校内国际化师资队伍为主。

(一)加强国外师资引进

就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国外师资是语言类课程教师,且数量有限,仅仅能够满足外语类专业课程教学需求。而对大多数高职专业而言,尤其是对高水平专业群而言,需要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到专业课教学中来,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因此,高职院校要开阔视野,建立国际化人才观,不但要引进国外语言类课程师资,更要立足于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尤其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学生,引进国外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在形式上,可以是人员固定、周期较长的传统外教形式,也可以是短期特定技术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科学研究等形式。

(二)提升校内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1、树立校内教师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时间还较短,经验还不够丰富,形式还比较单一。同时,高职教育更多关注教育与产业尤其是教育与当地产业的发展,往往缺乏站在国际舞台上看问题的视角和能力。但随着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分工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不仅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产业链、人才链与教育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高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国际化教育教学理念,能够站在国际视野看待和处理好教育与产业的关系、教育资源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本土化人才培养与海外留学生教育的关系。

2、提升校内教师国际化教育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教师国际化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共课教师,尤其是外语类和对外汉语类教师,要加深对留学生和短期培训海外学生国家或地区文化的了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升留学生或短期培训学生的语言能力。第二,专业课教师,在了解海外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要提升双语授课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應重点围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升校内教师国际化教育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以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三、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共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最早是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但到今天,“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理念和范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发挥职业教育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和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

(一)以服务“走出去”企业提升校内教师国际化水平

服务“走出去”企业,既是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责任担当,也是高职院校激发内生活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服务“走出去”过程中,校内教师通过参与企业海外生产实践、培训员工、技术服务等,开阔教师国际化视野,实现教师外语语言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双提升。

(二)聘请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企业工匠(师傅)担任教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企业工匠(师傅)一般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了解国外文化、法律及企业运行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可通过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建设等,吸引或聘请一批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企业工匠(师傅)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通过共同备课、技能竞赛、指导学生等环节,实现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老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

四、营造良好氛围,助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青年教师国际化发展激励措施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我们清楚看到,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模仿本科国际化办学模式、尚没有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国际化师资严重匮乏、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亟需提升,优质高职教育资源还相对匮乏、主导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订话语权不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这就需要一批富有国际化职业教育思维和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勇担重任,持续提升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和语言能力,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制订相应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为教师提升个人国际化视野和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机会,如派送青年教师到国外考察、培训,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博士学位等,同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等。

(二)为国际化师资提供优质工作和生活环境

无论是外籍教师,还是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企业工匠(师傅),都需要高职院校站在国际化长远发展的大局,为其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和适合个人事业发展的工作环境。就外籍教师而言,其人身居海外,面临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环境变化、思念家人等诸多挑战;就企业工匠(师傅)而言,其在学校的薪资待遇、住宿条件、教育知识匮乏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让国际化师资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劲,感受到自身在推動学校高质量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建设对策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加强考风考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