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1-06-28李文秀

文教资料 2021年6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李文秀

摘   要: 本文从理清建设思路、提高师德修养、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完善课程大纲、加强学情分析、挖掘育人要素、做好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建设路径

价值引导的主战场是课堂,每位教师都和立德树人有关,教育学生有正确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高等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高职院校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依托。高职院校要想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理清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以下思路展开:理论研究→学习宣传→全面推进→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应用推广。

要加强对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问题的理论研究,明确其内涵、策略和方法。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宣传,让所有教师都知晓、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交流碰撞,达成共识。“课程思政”不是针对某一门课,而是针对所有课程,所以要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构建整个学校教书育人的良好生态系统。在全面推进的同时,我们在实施中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分层推进的,可以先重点建设一些核心课和示范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不同课程的资源不同,同类课程可以共通、共享资源,同时注意各自的特色。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关注行业产业的前沿信息和动态,并及时融入课程。教书育人的载体是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关键。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功夫要花在教师德育意识的强化和价值教育能力的增强上。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为了使课堂具有吸引力,要定期开展对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和研讨工作,着力探究教师如何挖掘育人元素,增强课堂的有效性和教育效果。听评课时要注重课堂本身是否关注了三维目标,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形成相应范式,扩大示范推广大范围,增强影响力。

二、提高师德修养

“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和难点。教师只有政治认同、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才能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所以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三观教育,教师首先要三观正确、信念正确、积极上进、敬畏规则、遵法守德、充满正能量,在身正的同时,学识还要深。“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政治、历史、法律、道德、文化等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合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较高的修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要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要想教育有温度、有情怀、有人性,教师就要有仁爱之心,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要关心、关爱学生。教师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由授课教师成长为教育工作者。总之,教师要牢记“育人先修己,教书必育人”的道理。

三、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高职院校各专业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既有专业教学目标,又有学生思想品德目标。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有共同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但一些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思想品德目标却缺少规划和系统设计,随意性较强,零散地出现在各门课程中,所以我们要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的形式、方法和载体,各学科之间思政内容相互支持和逐级递进与深化,最终构建成类型丰富、相互支撑、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总之,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有助于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

四、完善课程大纲

“课程思政”是全链条、全环节的,贯穿于所有教学环节。首先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还要符合行业产业需求。其次是课程大纲一定要有三维目标,严格按照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制订和修改完善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同时三维目标要完整,不仅要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价值目标要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不能生拉硬拽,也不能强硬说教,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课程有了明确的三维目标,教师授课就有了方向。

五、加强学情分析

教书育人,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等,所以要加强学情分析。如果没有学情分析,就无法了解学生每天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关注什么。在课堂中讲授的知识或进行的思政教育很有可能是空对空的,没有实效性。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和落实上下功夫。”以生活中实际例子或学生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口,以学生主流的一些思想或想法、行为习惯和当下的形势引出所要讲授的课程知识,比直接讲课程本身系统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会把经验、经历、想法、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忽略学生的认知和经历。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教师是不同的。因为生活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对具体事情的看法和认知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好教育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每届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届学生之间的差异。分析和掌握学生主流的看、听、想、购、娱,利用他们关注的东西,进行教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六、挖掘育人要素

做好课程思政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挖掘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融入教学各环节;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体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育人目标。育人要素在不同专业、学科和课程中有不同體现,所以挖掘育人要素可以有多个角度。通常可以从人、专业和时空等方面着手。

(一)人的角度。教师的信仰追求、敬业精神、生活态度、思维方式、遵纪守法、言行举止、课堂管理(如要求学生守时、不能随意出入课堂,要守规矩等);学生的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协同合作;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的勤思好学、细致严谨和迎难而上的执着精神;优秀校友的创新创业事迹。利用这些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育人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引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专业的角度。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不同专业有不同特点,思政元素的挖掘难度不同。我们要善于从行业产业元素中挖掘育人素材,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材梳理中挖掘育人功能。

(三)时空的角度。我们可以从校情校史、地域特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挖掘育人元素。如我校地处黑龙江省,东北抗联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育人素材。也可以结合突发事件中的社会舆情(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对育人要素的挖掘都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度。

七、做好教学实施

课堂实施即课堂教学,不要把“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成课堂思政,课堂思政只是“课程思政”的一个环节。在课程实施环节,要想打动学生,培养学生的三观,就要让学生有真切体验。为此,我们倡导情境教育,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移情,在移情中内化。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比单纯说教要有效。创设情境有多种方式,如故事、案例、视频、图片、虚拟仿真和带领学生深入行业企业一线。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学内容都要与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不是抽象地高谈阔论。

课堂有吸引力,思政才有影响力。如果课堂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教师所讲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程思政”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课堂没有激情,而是冷冰冰的,就很难打动学生,所以要有温度与情怀,要发自内心地关心、关爱学生,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课程思政”的前提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课程思政”不能脱离专业自行其道,应该自然融入教学知识点中,既完成教学内容,又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与能力和素养密不可分,唯有如此,才能通过课堂影响人、感染人、打动人,最终成就人。

今天的教育教学不仅是教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走得更远。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学生要想走得更远,思维方式很重要。

八、做好教学评价

要想做好教学评价,首先要建立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围绕课程育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聚焦点和着力点,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等不同层次,从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维度,科学评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要能真正突出育人导向、监控育人过程和检验育人效果。

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除定期的培训外,更多的是通过听评课活动进行的。那么,怎样的一堂课才能算是体现“课程思政”的优质课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

理念先进,目标完善;思路清晰,设计新颖;方法恰当,引导有效;资源丰富,技术融合;选材得当,分析透彻;内容丰富,学术性强;紧跟业态,常讲常新;环环相扣,逻辑性强;语言精练,准确生动;富有激情,气氛活跃;批判质疑,参与度高;教学相长,持续改进。

建立真正体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做好课程教学评价的基础。有了好的评价标准,才能更好地激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实践。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我们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持续不断地推进所有课程同向而行,并加以引领,持之以恒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加大试点力度和推进的宽度,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做到目标明确、矢志不渝、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最终形成学校教书育人的良性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2月24日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01).

[2]教育部印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教高〔2020〕3号文件).2020-05-28.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9-08-14.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备案课题“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與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C1319008。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