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夜》“吴赵之争”探讨30年代中国的产业空心化及成因
2021-06-28成燕
成燕
摘 要: 《子夜》中“吴赵之争”是全书主线之一。“吴赵之争”的实质是金融资本对工业资本的控制与吞噬,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这种产业空心化的根源在于当时中国政府在市场宏观调控中的缺位。政府应该履行经济职能,制定维持有效的企业经营规则;引导企业经营方向,防止产业结构失衡;协助市场推广;不乱作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关键词: 《子夜》 “吴赵之争” 产业空心化 宏观调控
茅盾小说《子夜》中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投机和争斗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和情节。“吴赵之争”实质上反映了金融资本试图控制、支配工业资本,即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子夜》中的中国政府未能实施正确有效的措施阻止这种情况,导致《子夜》中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悲剧的最终发生。
一、《子夜》中工业资本的经济困境
《子夜》的背景设置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上海。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整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这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遍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一。“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使美国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之中,是资本主义制度自产生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美】伯南克《大萧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与此同时,国内蒋介石、冯玉祥等派系之间爆发了中原大战,国内赋税进一步加重;受经济危机影响,外贸市场萎缩,进口原材料涨价;农村经济破产,日本工业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占领。虽然由于使用银本位,中国大部分行业好于其他国家,但对外关系密切的行业如丝织业、火柴业等产生了经济动荡。因为这些行业的动荡波及其他行业,导致中国经济萧条。这种经济动荡引起了茅盾的关注,谈到《子夜》的创作意图时,他说:“一九三〇年秋,……正是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津浦线上大战,而世界经济危机又波及上海的时候。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外资的压迫和农村动乱、经济破产的影响下,正面临绝境。为了转嫁本身的危机,资本家加紧了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阶级的斗争正方兴未艾。翻开报纸,满版是经济不振、市场萧条、工厂倒闭、工人罢工的消息。……这些消息虽只片段,但使我鼓舞。当时我就有积累这些材料,加以消化,写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的小说的想法。”(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一开始,吴荪甫面临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他所经营的丝织业面临外部市场萎缩、日本的经济政策、日本丝业在欧美市场的国际竞争等多方面影响,使得他在“吴赵之争”中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
小说中丝厂老板朱吟秋介绍了丝业的困境和日本国际竞争的影响:丝业要交捐税,工人要求涨工钱,国外市场面临日本的竞争,同时融资困难。《子夜》中范博文说到日本丝对中國市场的冲击:国内外的下游织绸业商家更乐于使用日本丝。同时,书中借五云织绸厂老板陈君宜之口讲了国内沉重的赋税对丝业产生的影响,丝业除了原料税之外,还有出产税、销场税、通过税,厂家为了保证利润和销路,必须降低成本,使用较便宜的日本丝。
二、《子夜》实业资本经济困境的原因分析
从《子夜》中可以看到当时以丝织业为代表的实业的困境。蒋冯中原大战等内战造成事实上的社会动荡,进一步导致各行业的经济动荡。农村经济首当其冲,农民入不敷出,既无法稳定地进行生产劳动,没有经济收入,无力支付沉重的赋税,又没有余钱进行消费。这对吴荪甫的实业产品的销路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在他的“企业王国”的规划中,要投入四十多万元建立八个日用品工厂,主要投放对象是农村市场。同时,农村经济的破产直接导致吴荪甫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书中写到,由于战事影响,双桥镇市面不稳,吴荪甫在镇上的产业面临停闭,端午节的账款要展期到中秋。作为先天不足的民族资本家,从农村获取资金支持是吴荪甫这些人共同的处境,一旦作为他的经济基础来源之一的农村出现问题,对于他们的打击就是不言而喻的。
吴荪甫另外一个收入来源是他在公债市场上的投机活动。由于金融体制不健全,缺乏政府的监管,而且政客、军人积极参与到投机活动之中。他们或者出卖战事、政事消息以牟利,或者与金融投机家赵伯韬之流合谋演戏扰乱市场,或者亲身参与股票交易,贱买贵卖,牟取暴利。如在小说结尾,“吴赵之争”关键之时,赵收买西北军佯退三十里,使得股票市场一溃千里,给予吴荪甫致命一击。再如吴荪甫看好的唐云山、赵伯韬向吴推举的尚仲友,都是政客中的宿老名流,他们在益中信托公司担任主事,无非是吴赵等人选出来的代言人,方便他们进行与政府有关的交际。一旦此类人物参与金融投机,对金融市场的危害就是可怕的。此时需要政府担负责任,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调控。可见在金融监管方面,有一个稳定的、强大的国家利用国家力量发挥调控支配作用的重要性。
吴荪甫剩下的经济来源是丝厂利润。书中他为了挽救资金短缺的经济危机,加大了对工人的盘剥,要求屠维岳给工人减薪并解决罢工。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的企业的经济困难。民族资本的真正困境在于当时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方面,民族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过大。茅盾谈到“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吴荪甫从事的丝业作为当时的主要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对于丝业大量破产的现状,茅盾在《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中说过,当时丝业是中国工业主要的出口产业,但受到日本丝业竞争而处于萧条倒闭之中:仅仅以1930年看,上海的100家丝厂有30家倒闭,无锡的70家丝厂有30家倒闭,广东也是如此。其他苏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倒闭的丝厂则有百分之八九十。第二,作为实业重要辅助的金融业,不但不能提供融资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相反成为实业的对手。如朱吟秋在弄不到现款而面临资金链断裂时抱怨的,他连五六万的资金都筹集不到,金融业非但不肯放款,还把资金投入公债投机。当做实业的商人们为了抵制金融对他们的控制,联手开办益中信托公司这样一个“自己人”的银行。直接对赵伯韬为代表的金融业商人产生了威胁,“吴赵之争”的根源就在于此。之后作为金融业载体的益中信托公司,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之中。实业自己都去从事金融投机活动,与兴办实业的初衷已经相去甚远了。第三,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及军阀混战都使实业健康发展缺乏稳定的环境。这在书中有大量的描述:连年军阀混战、政府黑暗,朱吟秋丝厂出盘、陈君宜绸厂出租、孙吉人船只被扣、周仲伟投靠“东洋大班”、吴荪甫倾家荡产都表明了民族工业彻底破产。第四,实业内部钩心斗角,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实业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其他环节。第三章朱吟秋贷款,需要金融帮助,朱吟秋以停工威胁吴荪甫,一旦同是从事丝业的朱吟秋工厂停工,就会造成整个行业大罢工,影响吴荪甫。他们之间又是竞争关系,在朱吟秋急于解决资金问题时,吴荪甫抓住时机,劝杜竹斋给朱吟秋贷款,而以干茧抵押,达到兼并朱吟秋企业的目的。第五,金融业比开办实业的利润更多,商人逐利的本质使资金被大量投放到金融行业之中,造成产业空心化。小说中写到经济动荡中实业资金短缺的同时资金大量流入公债市场和房地产这类投机市场。
三、政府在企业经营中应该履行的职能及《子夜》中政府的缺位
吴荪甫在赵吴之争失败的原因不再赘述。经济学上看,一个理想的市场应该具有如下特征:产权明晰,信息完备,竞争充分。政府应该通过以下途径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制订公平有序的企业经营规则,并有效监管;引导产业方向,创造投资和就业机会;协助市场推广;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子夜》中民族资本要想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政府履行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迅速集中力量维持稳定的局势,给予实业保护支持和经济援助,随时可以针对市场经济问题做出及时灵敏的决策。这就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在政府行为中,制订公平有序的企业经营规则,并有效监管,是企业良好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制定和实施法规、条例,限制恶意竞争,使企业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子夜》中吴荪甫利用朱吟秋急需资金的处境,逼朱吟秋用茧子抵押,试图用低价盘入朱吟秋的工厂。这固然是商人之间的倾轧,但反映了当时的政府未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导致恶意竞争盛行,未能形成良好运作的市场机制,不具备平等竞争的氛围。在吴荪甫使尽手腕极力压价逼迫朱吟秋的同时,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对吴穷追猛打,一心让益中公司倒闭、吴荪甫破产。作为实业的重要辅助者的金融业非但不能为实业提供及时的有力的支持,相反成为企业破产倒闭的根源。因为市场未能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所致,金融市场未能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管理机制,就会出现金融市场波动、金融投机猖獗等现象,一些金融大鳄如赵伯韬之流趁机操纵市场,买空卖空,牟取暴利,而实业家如吴荪甫、朱吟秋则会因为资金不足,或者黯然退场,或者自己参与金融投机以便牟利,很容易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
政府的另一个职能是引导产业方向,创造投资和就业机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工业结构畸形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基础和实力比较薄弱,无法承担需要大量投入的重工业企业的建立和经营成本;当时中国重工业产品被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故意打压,民族企业难以在重工业领域取得发展;当时政局不稳定,也限制了重工业这种长期才能见效的工业发展。在建立中国重工业体系上,当时的政府未能为工业发展规划方向,利用加大政府投资、引导资金流向等手段引导产业方向,导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业体系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畸形发展。
政府可以协助市场推广的手段有:资助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开发品牌,协助公司了解国外市场的潜力,以及支援它们进军这些市场等。当时日本企业成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有力竞争对手,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实施了奖励生丝出口的政策,丝业和茧业出口完全免税。日本政府通过免税、出口补贴等手段为本国企业提供经济支持,有了本国政府做靠山的日本企业和内忧外患、基础薄弱的中国民族企业,二者在市场竞争上,中国企业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政府还应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高效、廉洁的政府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子夜》中政客、军人直接参与了金融投机,扰乱金融市场。他们通过出卖战事、政事消息,与金融投机家合谋演戏扰乱市场,甚至亲身参与股票交易,贱买贵卖,牟取暴利。政府随意行使行政活动职能,侵犯了企业的正当权益。说明当时的政府不但未能承担制定有效企业经营规则,进行有效监管的义务,反而成为干预企业正常经营的障碍。
综上所述,《子夜》中的“吴赵之争”,反映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金融资本试图控制工业资本、从而使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极其嚴峻。导致这种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根源,在于政府承担的角色失衡,未能履行政府职能。因此,加强政府监管,实行宏观调控,及时迅速地进行政策调节是政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应尽的责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政府未能做到这一点,导致吴荪甫这样的民族资本家生存艰难,最终破产倒闭黯然收场。
参考文献:
[1]茅盾.子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2]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M]//我走过的道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郎宏文,舒喆醒,袁峰.企业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桑岛由美子,著.袁暌,译.《茅盾的政治与文学的侧面观——《子夜》的国际环境背景[M]//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3).
[6]茅盾.创作的准备[M]//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