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应激现状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1-06-26马燕王再超张家齐方雪玲
马燕 王再超 张家齐 方雪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应激是个体面临威胁或挑战时所做出的应对反应[1],应激源出现的频率越高,持续时间越长,个体的应激反应则越强烈,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也越严重[2]。随着国家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护理人员作为医疗体系的主力军,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的职业环境具有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高科技等的“四高”特点,易让其产生应激反应,甚者产生应激相关障碍,且有研究[3]表明,护理人员的继发性创伤压力高于一般人群,若采用不良的应对策略,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尤其是面对2020年伊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4],护理人员处在直接照顾COVID-19患者的第一线,会面对相关的负性事件,伴随而来的焦虑感和应激会给护理人员带来情绪和体能的耗竭[5]。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分析当前我国护理人员应激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旨在为今后深入开展应激干预及质性研究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检索CNK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中关于护理人员心理应激的文献。检索方法:以“护士或护理人员,应激或压力”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9年1月1日—2020年5月21日。纳入标准:(1)完整的文献或综述。(2)发表文献语言为中文。排除标准:(1)会议文摘、新闻及资料等类型的文章。(2)主题不符的文献。(3)重复发表的文献。
1.2数据分析 (1)利用CNKI的分析功能以及Excel软件的绘图功能,对该数据库收录的护理人员应激文献的数量、机构分布等情况进行相应地分析。(2)将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合并,最后得到护理人员应激相关领域的高频关键词。(3)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Ⅱ进行关键词的共词分析,并绘制突现词谱,红色节点代表的是相对应词的突现起始年与终止年[6]。
2 结果
2.1文献数量 共检索到435篇护理人员应激的相关文献。剔除与主题不相关文献97篇,共纳入文献338篇。2009-2020年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文献数量呈轻微下降。见图1。
图1 2009-2020年CNKI核心期刊收录的相关文献数量
2.2机构分布 以机构为网络节点,绘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见图2。该图谱由282个节点和166条连线组成,网络密度为0.004 2。按照发文量排序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6篇,中南大学护理学院、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学院护理部各发文4篇,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及东南大学公共卫生院各发文3篇。从节点连线来看,整体上研究机构间的联系紧密度较小,研究地域广泛,研究机构紧密都紧密集中在同一省份,以医院和学校合作为主,而分属不同省份或地域的机构联系少。
图2 机构分布图谱
2.3高频关键词 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护士”,中心度为0.26,其次是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压力源、影响因素、职业紧张、心理健康、工作满意度、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见表1。
表1 2009-2020年护理人员应激文献高频关键词
2.4突现词谱 利用CiteSpaceⅡ软件绘制出关键词突现词谱,见图3。2010-2015年突变强度最高的词为“压力源”,突变强度为6.036 7;其次为“压力”,突变强度为2.799 4,“医务人员”,突变强度为2.756 3;“职业紧张”,突变强度为2.368 7;“调查”,突变强度为1.681 3。另外,2017-2020年出现的突现词还有“影响因素”“职业倦怠”“质性研究”“心理资本”“心理健康”“相关性”“二胎”“离职意愿”“中介作用”,突变强度分别为4.656 8、3.450 3、3.133 9、1.973 4、1.970 5、1.782 5、1.782 5、1.782 5、1.566 9。综合分析,可将护理人员应激研究总结归纳成如下三大方向:(1)护理人员应激的现状调查研究方向。(2)护理人员应激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分析。(3)护理人员应激的干预及对策研究。
图3 2009-2020年文献关键词突现词谱
3 讨论
3.1护理人员的应激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对护理人员应激相关的研究有待加强 本研究中,2009-2020年关于护理人员应激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提示针对护理人员应激的关注度增高。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者也越来越关注护理人员应激状况,并针对护理工作中的应激源、应激测评和干预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是针对性强、可被采纳和长期有效实施的应对措施研究较少。应激不仅损害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加剧了医患矛盾的程度,并且因此产生的应激障碍等也给医疗机构带来了不必要的开销,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因此,对于护理工作中应激带来严重后果的干预迫在眉睫。从文献的机构分布来看,我国针对护理人员的应激研究,不同省份间的联系不紧密,应鼓励研究机构和作者之间进行跨省多中心合作。
3.2工作压力、二胎、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及应对方式是应激的相关因素
3.2.1工作压力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要求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这意味着护理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有调查[7]显示,护理人员所面对的工作负荷越大,越容易出现疲惫、沮丧、焦虑等不良情绪及不良工作态度。与此同时,超高工作负荷也会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以及离职意愿增高。有学者通过实施时间管理方法[8]和改良APN护理排班方式[9]干预措施改善护士的时间分配,以降低护士的工作压力。
3.2.2二胎 2015年二胎政策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护士步入了生育行列,对于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她们的家庭结构重新调整,需要其在家庭中担当更多的责任。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也面临着更多的应激源。有研究[10]表明,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工作应激水平处于中等,尤其是与家庭、工作性质、工作负荷有关的应激源。因此,有学者[10]建议,护理管理者应保证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产假时间,而且在其返岗后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高其薪酬待遇水平,以降低返岗后工作应激水平,保证其护理工作的安全性,提升其满意度。
3.2.3社会支持 面对高危险以及不确定性的医疗环境,护理人员普遍缺乏社会支持感,而社会支持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邹志礼等[11]研究者发现医务人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职业倦怠就越少。而且既往研究[12]表明,社会支持在抑郁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强烈建议从增加护理人员社会支持着手进行相应地干预。
3.2.4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坚韧性4个要素,它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可进行客观测量,而且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会产生协同的作用[13]。现今医院过多地关注护士的专业技能培训,却忽视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组织支持,导致护士心理资本水平和组织支持感偏低。因此管理者在工作当中要给予护士适当的心理干预,给予其相应的支持和认同,进而提高护士的心理资本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有研究[14]表明,心理资本水平偏高的护士大多能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赫中华[15]运用聚焦解决模式对护士进行心理资本培训干预发现,护士在培训后较培训前心理资本呈上升趋势,其中抗挫折和心理资本总体的提高达到了显著水平。
3.2.5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展现的是个体存在的、具有相对稳定的、与人格特质有关的应对策略,且与应激事件的性质及应激的结果有关系[16],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研究[17-18]表明,健康与应对之间关系密切,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降低应激损伤,而非适应性的及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因此有针对性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在护理工作中消极应对的水平,提高其护理工作满意度,从而降低其应激损伤,提高医院整体的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护理队伍的稳定性[19]。
3.3制定护理人员应激评估体系,提高护理人员生活质量 当前评估护理人员应激水平的量表有护理人员职业应激量表(nursing stress scale,NSS)[20]、护理应激经验量表(expanded nursing stress scale,ENSS)[21]和我国张静平参考国外编制的护理工作应激源量表[22],而适合我国国情、语言方式和思维习惯的量表较为匮乏。因此编制能够真实贴切反映我国护理人员职业应激水平和现状的量表将是护理界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3.4干预研究及质性研究相对匮乏 当前国内关于护理人员应激的干预实证研究较少,缺乏连续性研究,而且研究成果难以进行转化,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外学者Hingley[23]发现护理工作当中的主要应激源存在于工作的组织结构当中。因此他认为对于组织结构的改进应该着手于创建一个护理工作人员可以自由表达她们内心的想法、能够获得支持与鼓励、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能够参与决策制定的健康工作环境。同时他也指出制定合理且灵活的轮班制度,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比例协调也很重要。Farrington[24]指出,可以通过优化工作环境和调整组织结构的方法来应对职业应激。Happell等[25]研究者在其研究中指出针对护理工作中职业应激的干预也可尝试应用疾病的“三级预防策略”。兖锐等[26]学者运用正念减压疗法探讨其对职业获益感、职业位能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具有针对性且具体的干预措施国内仍然在摸索中,尤其是面对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或者救援事件之后护理人员出现的应激反应。另外,关于护理人员应激的体验感受及干预后的满意度调查等方面的质性研究仍相对匮乏。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激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是针对护理人员应激的干预实证研究及质性研究较少,且干预多为短期研究,未来建议对护理人员的应激干预研究进行长期跟踪与随访。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仅对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分析,在信息收集方面有不完善的地方,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