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思考
2021-06-25黄恬恬周清泉魏晓洁郑素芳
王 晟 ,黄恬恬,杨 劲 ,周清泉 *,魏晓洁,郑素芳
(1.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武汉市常住人口达1 121.2万人,武汉既是我国九省通衢,也是我国科教中心城市,拥有普通高校84所,在校研究生13.8万。
由于专业具有一定特殊性,医学研究生就业时存在就业面狭窄、竞争激烈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就业期间心理问题、缺乏就业信心等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时期,正值应届毕业生就业黄金期[1]。全面延迟开学对医学研究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如部分学生从医意愿动摇、就业计划被打乱、就业签约流程受影响、缺乏线上招聘活动、缺乏线上就业指导等。探讨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学生就业不受影响,对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2016—2019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研究生就业状态,探讨如何做好医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2016—2019届硕士毕业生相关数据来源于武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就业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2020年4月4日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的医学生调查问卷第四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就业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对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6—2019届医学硕士毕业生(共1 124人)就业相关数据(签约率、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就业的影响,设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就业情况影响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93份,回收有效问卷771份,有效回收率为86.34%。
1.2 研究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行卡方(χ2)检验,多选题采用卡方优度检验。
2 结果
2.1 签约率与升学率
毕业生升学率逐年升高,2016—2019届依次为11.41%、14.52%、17.33%、21.05%。除升学或出国的学生外,其他毕业生均能及时、按时就业(见表1)。
表1 2016—2019届毕业生签约及升学情况
2.2 就业单位
毕业生就业单位中,医疗机构仍占最大比例,仅在2019届略有降低。其次为高等教育单位,2016—2019届分别占1.80%、1.20%、2.16%、1.87%,近两年占比较前两年稍有提高。机关、国企或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等就业比例明显降低(P<0.05),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2)。
表2 2016—2019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
2.3 就业地域
从就业地域来看,湖北省仍占最大比例,且远远高于湖北以外其他省,但湖北省内就业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2019届分别为65.47%、64.92%、61.01%、57.89%。省外主要分布在苏浙沪、广东等地区(见表3)。
表3 2016—2019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就业去向涉及27个省(市),在7个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湖北、福建)的856人(76.16%),在其他20个省(市)的268人(23.8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就业地域省内分布情况
从湖北省范围看,就业地域主要在武汉市,基本保持在50%左右,即近半数硕士毕业生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城市,且比例远远高于武汉市外其他地区(见表4)。
表4 2016—2019届毕业生就业地域省内分布情况(%)
2.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学研究生就业的影响
截至2020年4月,2020届医学研究生就业率仅为19.76%,而去年同期(2019年4月)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65.62%(见图1)。
图1 2019届与2020届同期就业率比较
2.5.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学研究生从医意愿的影响87.03%的学生认为经历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从医意愿依然坚定,未受到丝毫影响;12.97%的学生表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学医意愿曾动摇过(见图2)。
图2 从医意愿受影响情况
2.5.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依然坚持从医的原因(见表5)从表5可知,拟合优度检验呈显著性(χ2=41.111,P=0.000<0.05),意味着各项结果具有明显差异,可通过响应率或普及率对比差异性。具体来看,实现人生价值、该专业就业与发展前景好、不能半途而废这3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升高。
表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依然坚持从医的原因(%)
2.5.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就业的影响(见表6)从表6可知,拟合优度检验呈显著性(χ2=18.838,P=0.001<0.05),意味着各项的选择结果具有明显差异,可通过响应率或普及率对比差异性。具体来看,打乱就业计划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升高。
表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就业的影响(%)
若医疗机构不是就业的第一选择,则毕业生选择最多的是高等教育单位,其次为机关、国企或事业单位。不把医疗机构作为就业第一选择的原因为医患关系紧张(82.88%),就业门槛高、投入时间过长(68.87%),薪资待遇不佳、晋升时间过长(61.15%)。
3 讨论
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许多毕业生就业单位未得到落实,而未来的不确定性会使其产生焦虑情绪。截至2020年4月,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19.76%,相对于2019年同期下降了45.86%。回顾性分析2016—2019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毕业生就业心态和选择产生的影响,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保障毕业生稳定及时就业提供依据,为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提供参考。
3.1 总体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升学率逐年提高
该校2016—2019届医学硕士毕业共1 124人,总体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升学率(含出国)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从侧面表明,医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硕士研究生学历已越来越难满足大型三甲医院等用人单位要求,医学研究生提升学历可能会逐渐成为趋势[2]。
3.2 医疗机构就业率仍保持最高
医学研究生存在就业面窄、就业单位受限的问题。约75%的毕业生选择在医疗机构工作,其中不乏部分没有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对个人定位感到迷茫、缺乏创新意识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服务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家庭保健、心理咨询等行业都有较好发展前景。研究生也可选择基层工作,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历练自己,而选调生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认可,这些都是新的就业方向。
3.3 就业区域集中在发达地区
分析近4年毕业生就业地区相关数据发现,约60%的毕业生选择在湖北省内就业(集中在武汉市),其次为苏浙沪等地区。有研究表明,受故乡情结影响,生源地为湖北的毕业生多选择在省内就业[3]。有些毕业生执着于在大城市、省会城市、沿海城市、一线城市等就业,不愿意到条件不太好但前景较好的城市工作,抱有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薪资期待,也会影响其职业发展,不利于实现职业目标。
鼓励外省毕业生返回生源地工作,扩大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宣传力,缓解湖北省以及武汉市就业压力[4-6];引导和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基层和生源地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7]。
3.4 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就业方案
目前,医疗大环境和医患关系不容乐观[8-9],许多伤医事件甚至发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但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毕业生的从医信心并未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而动摇,内心依旧坚定。原因主要是从医实现了人生价值、就业与发展前景好、不能半途而废。这反映出医学研究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心理韧性以及崇高的职业道德感和使命感。
毕业生不把从医作为第一选择的原因主要为医患关系紧张,就业门槛高、投入时间过长,薪资待遇不佳、晋升时间过长。这体现出部分学生就业信心严重不足的问题。应帮助其树立信心,明确个人价值,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乱了原本的就业计划。应结合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联合各高校组织安全、高效的网上招聘会、空中双选会、视频面试等。毕业生也应把握机会,主动了解网络求职流程和方法。现场招聘会因人员大量聚集而无法正常举行,不少用人单位将其改为线上,通过无接触方式进行人员选拔。可引导毕业生关注智联平台或医院官网、本校及兄弟院校就业信息通知,记录各大招聘会举办时间,及时按要求投送简历。
学校成立就业咨询指导小组,开通热线,解答有关就业流程和相关政策,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共享资源,联系校友、合作医院,获得更多就业岗位,在学生群推送各地招聘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简化就业手续、优化就业流程。可采取先收集就业协议电子材料的方法,作为统计就业数据的依据。利用网络招聘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就业工作的影响,保证毕业生按时、高质量、充分就业。
4 结语
综上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毕业生管理者要结合以往经验,为学生创造学历提升机会、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优化就业流程,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保证毕业生按时、及时就业。在医学人才培养的漫漫长路上,就业只是小小的开端,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