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术室基于目标性监测的手术部位感染干预效果研究

2021-06-25李育红李温霞单单单樊孝文

临床护理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手术室抗生素切口

徐 丽 李育红 李温霞 单单单 樊孝文

临床上将发生在手术切口、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称为手术部位感染,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给患者身心及经济上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增加了医院及医护人员负担,应引起关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无菌技术以及各种医疗设备都更加先进,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因其发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者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预防是关键[1-3]。研究报道[4-5],采用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不断调整干预措施,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方面效果满意。目标性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影响因素的材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及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将目标性监测应用于手术室以达到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216例作为目标性监测前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17例,女性99例;年龄20~71岁,平均(46.9±4.7)岁;体质量指数17.5~32.8kg/m2,平均(25.9±2.4)kg/m2;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27例,高血压19例,慢性支气管炎10例,慢性肝肾功能不全9例;手术类型:择期手术143例,急诊手术73例;切口类型:Ⅰ、Ⅱ类140例,Ⅲ、Ⅳ类76例;手术时间29~310min,平均(86.1±7.8)min;抗生素应用174例。选取2020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216例作为目标性监测后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21例,女性95例;年龄21~73岁,平均(47.1±4.4)岁;体质量指数17.8~33.0 kg/m2,平均(26.1±2.3)kg/m2;合并基础疾病:糖尿病29例,高血压20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慢性肝肾功能不全9例;手术类型:择期手术140例,急诊手术76例;切口类型:Ⅰ、Ⅱ类137例,Ⅲ、Ⅳ类79例;手术时间30~314min,平均(85.9±8.0)min;抗生素应用171例。监测前后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患者为成年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并能够配合完成研究;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意识障碍;严重脏器疾病或感染性疾病。

1.2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216例作为目标性监测前观察对象,统计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并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皮肤清洁状况、合并基础疾病、就诊季节、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手卫生、手术室环境、换药、抗生素应用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制定基于目标性监测的手术部位感染干预措施。选取2020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216例作为目标性监测后观察对象,统计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并与目标性监测前进行比较。

1.3 判断标准

手术部位感染[6]:卫生部发布的2017年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指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目标性监测前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的比较,表1

目标性监测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7.4%(16/216),与目标性监测前的14.4%(31/2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目标性监测前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的比较

2.2 目标性监测前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表2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体质量指数、皮肤清洁状况、合并基础疾病、就诊季节、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手卫生、手术室环境、抗生素应用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目标性监测前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 目标性监测前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3

以手术部位感染情况为因变量,以体质量指数、皮肤清洁状况、合并基础疾病、就诊季节、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手卫生、手术室环境、抗生素应用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皮肤清洁状况、合并基础疾病、切口类型、手卫生、手术室环境、抗生素应用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表3 目标性监测前手术部位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手术部位感染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患者抵抗力下降,尤其手术部位容易发生感染,相关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7]。据报道[8],近年来我国医院内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能力逐渐增强,相关的感染监测及信息化也是迅速发展,但具体的防控措施落实过程中还有较多问题。张骥等[9]对结肠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获得满意效果。本研究将目标性监测用于手术室手术患者中,分析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使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提示了目标性监测的有效性。

目标性监测是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其应用于手术切口感染部位是通过监测获得相关临床资料,统计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建立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依据结果改进相关临床措施,以有效减少手术部位感染[10]。本研究结果显示,目标性监测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14.4%,包括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皮肤清洁状况、合并基础疾病、切口类型、手卫生、手术室环境、抗生素应用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基于目标性监测的手术部位感染干预措施:(1)体质量指数较高的患者考虑脂肪组织的血供较少,加之肥胖可增加手术操作难度,使机体组织等暴露时间延长,容易发生感染。临床工作者需要指导体质量指数较高的患者合理均衡饮食,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在控制体重的同时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2)皮肤清洁状况包括患者自身卫生状况及手术备皮两方面,嘱患者注意卫生状况、如术前晚使用抗菌清洁产品进行淋浴,此外重视正确的手术备皮方式,应在术前半小时进行剃除体毛,仔细检查术区皮肤有无损伤[11]。(3)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较差,尤其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机体抗感染能力较低,因此术前、术后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4)Ⅲ、Ⅳ类切口更容易发生感染,应保护好切口周围皮肤,防止手术区受到污染,必要时正确使用抗菌药物[12]。(5)加强医护人员洗手、手消毒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配备合格的手消毒设备,工作中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手消毒原则及执行无菌操作。(6)手术室环境直接影响手术质量,为了保证手术室环境清洁、有序,手术室内应尽量减少人员的进出,强化清洁工作,严格进行手术间、手术台、手术器械消毒等[13]。(7)正确使用抗生素,Ⅰ类手术为清洁手术,如手术操作涉及置入异物或者涉及重要脏器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Ⅱ、Ⅲ类手术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Ⅳ类手术则需治疗性应用抗生素[14]。在干预措施实施前,应先对手术室医护工作者进行相关培训,让其了解目前手术室的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现状,了解制定干预方案的依据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执行、落实基于目标性监测的手术部位感染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手术室基于目标性监测的手术部位感染干预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感染发生。

猜你喜欢

手术室抗生素切口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抗生素的故事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