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及塑造

2021-06-24谢俊红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构成塑造内涵

谢俊红

摘   要: 教师工匠精神既具工匠精神的共性又具个性。教师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职业态度和职业伦理,包括严谨治学的职业精神、宽厚仁爱的职业态度、专注执守的职业品质、至臻至善的职业追求。重构专业化分工的制度框架是教师工匠精神塑造的硬环境,通过大众媒体形成利于教师工匠精神塑造的社会风尚是文化软环境,利用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制考核是教师工匠精神塑造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教师工匠精神   内涵   构成   塑造

1.问题的提出

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加速化态势,冲击着社会既有的和建构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认知和行为模式。在社会运行和变化加速化潮流中,人们主动顺应或被动接受,似乎每一个人都成为进一步助推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加速化的催化剂,求快求规模的、缺乏灵魂的“快餐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至社会生活和活动的各个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从国家到社会各层面对工匠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学术界从最初对工匠精神失落的缘由、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了探讨,从最初对制造业的研究发展到服务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业的研究。

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较为丰实,但对教师工匠精神的研究不多。教师工匠精神既有学术界探讨的工匠精神的共性又具个性。因此,研究教师工匠精神内涵,厘清教师工匠精神的构成,塑造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当前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构成

2.1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构成

工匠精神是多学科交叉的融合,不同视角对工匠精神的解读不同。此外,工匠精神还受嵌入的文化背景影响。学术界對“工匠精神”内涵的探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从工匠精神的构成来看,大多学者认为主要由三维、四维构成,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由二维、五维或者六维构成:

工匠精神既可以是态度又可以是行为,既可以是意愿又可以是能力。无论哪一种解读,均没有从教师的角度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解析。此外,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生命的个体,与传统工匠精神所视的“物”截然不同,因此,从教师教育教学角度解析工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2.2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构成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及面对的受众,教师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职业态度和职业伦理。指教师具有沉得下心来的专注品质,严谨、敬业的职业理念和宽厚仁爱的包容胸怀,以扎实、广博的知识为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浸润,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塑造学生灵魂,培育学生品质、铸就学生人格及踏实创新精神,不断钻研并享受这种凝神专注、至善尽美的升华过程。教师工匠精神由四个维度构成:

(1)严谨治学的职业精神

严谨治学是教师的修身之道。严谨治学的职业精神是指教师在知识探索、学术研究过程及知识传递过程中在意识层面表现为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追求本真,在行为层面表现为做事严格、认真、细致,抱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职业精神。

(2)宽厚仁爱的职业态度

爱是教育的灵魂,宽厚仁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不仅是塑造的过程,还是心灵启迪、浸润的过程,更是生命关怀的情感融合的过程,宽厚仁爱的职业态度指教师既具开阔包容之怀,又有宽厚仁爱之心。

(3)专注执守的职业品质

专注执守是教师工匠精神的灵魂。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是一份相对恬静的职业,教师工匠精神的专注执守是指教师不受外界浮躁心态的干扰和影响,具有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夫并能坚守教育初心和本位的职业品质。

(4)至臻至善的职业追求

至臻至善是教育的至高境界。教师至臻至善的职业追求意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每一份教案、每一次课堂设计乃至每一个教学环节具有不断超越、追求极致的进取状态和对完美境界孜孜不倦的职业追求。

3.教师工匠精神的塑造

3.1构建教师工匠精神的制度框架

分工和专业化是铸就工匠精神的首要条件。高校早已形成清晰而完备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教师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从事专业领域内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但是,随着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加速化,社会治理行动和管理活动未能系统而综合地积极主动应对社会高速运转带来的挑战,专业分工逐渐开始变得模糊,每个人都变得很忙,变得手忙脚乱,被动地做着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

就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和科研的专业分工界限逐渐模糊,教师正在从“专业技术型”演化为“全能型”。传统的教师专业化分工痕迹逐渐淡化,教师已很难从“全能型”事务中分割出大块完整的、宁静的时间静心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

教师工匠精神的塑造,首要的是重构制度框架。具体来说,一是从制度上解绑教师,使教师回归专业化分工属性的轨道中,保证教师有足够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研究;二是简化组织流程,消除形式上的需要消耗教师大量时间去做的缺乏实质意义的流程。

3.2引导利于塑造教师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

过去二十年,整个社会都在全身心地追求速度,因为我们要用几十年、一百年完成别人三百年才能完成的现代化,我们没有能力精耕。在这种背景下,快餐主义盛行,一些人在“物化”的世界中迷失,工匠精神缺失已不是某区域、某行业的个别现象。

作为育人总基地的学校,同样未能幸免“快餐主义”的盛宴,特定阶段追时间、抢速度的外延式规模化扩张体现了学校急于高速发展的美好愿望,同时埋下了急功近利、求快求量的种子。区域间、区域内学校间、同级学校间相互攀比、盲目求高、你追我赶的态势越演越烈。功利主义必然导致急功近利,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共识和驱动下,人的内心浮躁,在喧嚣中坚守和专注于教学和研究成了稀缺。

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利于工匠精神形成的土壤,一种精神落地生花、繁衍生息本身就需要时间。教育是渐变的,教师工匠精神的塑造也是渐变的。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时代流行的或权威大众媒体,通过视频宣介引导利于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风尚,形成教师工匠精神文化,塑造最美教师榜样和示范。

3.3发挥利于教师工匠精神塑造的评价内容导向机制

最能引起教师关注和重视的是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制考核。职称晋升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最大愿望和最高需求,岗位聘任制作为考核岗位业绩的重要举措,考核结果意味着教师在原有岗位上的晋升、保持还是降级,决定了它在教师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且岗位聘期考核的长期性、周期性、循环性特点决定了动力的持续性。因此,职称晋升的条件和岗位聘任制考核的内容是引导教师行为的风向标,它的导向作用决定了教师努力的行为方向。

当前情况是,以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制考核并不利于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也就是说,教师是否具有工匠精神与职称晋升和岗位考核没有直接联系。基于職称晋升和岗位聘任制考核在教师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将工匠精神纳入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制考核对于教师工匠精神的塑造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构建制度框架是教师工匠精神塑造的硬环境,良好的社会风尚是教师工匠精神塑造的文化软环境的话,利用职称晋升及岗位聘任考核内容则是塑造教师工匠精神的具体手段。根据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将教师工匠精神纳入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制考核内容,并明确具体到可操作层面,是塑造教师工匠精神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熊峰,周琳.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践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

[2]高中华.工匠精神的概念、边界及研究展望[J].经济与管理,2020(6).

[3]张齐武,徐浩然.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践行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9).

[4]席卫权.现代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挖掘与培养——以美术课程为例[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17(8).

[5]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M].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15(6).

[6]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M].杭州:浙江社会科学,2017(1).

[7]栗洪武,赵艳.论大国工匠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1).

[8]熊峰,周琳.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实践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

[9]李淑玲,陈功.当代中国工匠精神解构[J].成人教育,2019(11).

[10]张文,谭璐.新时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新内涵、价值及培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7).

[11]李海洲,等.谈高校实验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文化滋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7).

[12]刘自团,等.“生匠精神”的要素谱系、生成逻辑与培育路径[J].东南学术,2020(4).

[13]李海舰,等.工匠精神与工业文明[J]. China Economist, 2016(11).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构成及塑造研究”(2020ZC022)。

猜你喜欢

构成塑造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