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

2021-06-24孟楠楠

理论与创新 2021年3期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  要】中国将马克思主义纳入哲学体系后,为了能够避免与中国现实出现不匹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向着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提供了与国情相符的哲学理论,然而近现代的中国有着十分复杂的国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差异和大多问题,主要出现在哲学和现实之间,本文简要的阐述了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存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关系

1.1与中国现实经济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对部分经济规律进行了基本的陈述,为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我国有着十分复杂的经济成分,由于我国十分复杂的发展进程,我国经济在这一复杂发展阶段出现了诸多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历史遗留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此类问题想要得到良好的解决,必须要以理论为基础,如果理论支持并不坚实,那么很难为基本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思路和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做出了强调。随着世界变化的深入化、复杂化,以及中国前所未有的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只有对世界大势和国际国内事务进行把握和协调。为了实现对主动权的把握,促进时代潮流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科学的对我们目前的时代特点进行了判断。针对国际形势来说,不仅对“时代主题贺萍与发展”做出了强调,同时它还强调,经过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的发展十分重大,随着重大变革的开展,虽然全球化缺乏可逆性,然而人类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

1.2与中国现实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一直以来的文化发展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如果仅留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可以通过这一枝独秀,为马克思主义地位的巩固提供指导,但是并无法解放民众的思想,并实现对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素质,不只是培养人民对单个思想体系的了解,能够确定的是,维知者对单个思想体系的认定,所传播出来思想和理论都优速偶不太,并且不会对各个思想的传播造成限制,人民只有通过对目前各项基本思想的了解比较,并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选择和信任,才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本确立。

2.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集成和发展

2.1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直面

所谓的“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直面”,指的就是根据现实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体的研究,以当代中国现实社会为基础,对其的改造和转态的超越。详细的来说就是:将构成世界历史的中国当代现实社会作为研究主体,而不是以政治哲学的某种普遍原则为主体;将中国国家与中国公民之间存在的关系作为研究主体,而不是对两者关系的淡化或掩盖;以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方法论支持目标,研究如何正确对中国当代现实社会加以认识和改造,而不只是将各概念、范畴内涵以及相互关系,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知识的主要论证。因此能够得知,“对中国当代现实社会的直面”主要涉及到了三个要素:“出发点”“对象”以及“旨趣”,三者不可缺一,否则的话就无法真正的做到对“中国当代现实社会的直面”。

首先,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家的类型仍然是弱社会,因此民间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私人和公共这两种空间,仍有成熟和拓展的空间。虽然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组织在民间的发展,并促进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間”在公民手中的发展,但是“弱社会”似乎还没有得到明显的变强。“之所以不明显”的原因,成为了研究的中国问题的切入点。本文认为从这一点入手并确立“对象”的“背景”,就能够避免中国民间组织的内生性自主发展,“结构自主”就更加无法被“内在自主”所超越了。当然,如果只是为了对目前“弱社会”的中国状态进行“合理性”的论证,以及国家权力对民间社会组织的直接合理干预,而进行内在的自主杜撰,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与以上所说的“对中国当代现实社会的直面”也是无法比拟的。明显的,以上观点并没有将“对中国当代现实社会的直面”作为旨趣。

其次,西方国家只是简单的对民间社会组织进行了发展,以此作为对国家“结构性自主”的削弱前提,这缺乏科学性。为了实现对这一关系的理清,需要采用相关方法论来对真正的“削弱国家”做出界定,否则就会导致混乱的指向上额研究的出现。如果“削弱国家”指的是从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方面对国家的削弱,那么这一规律不仅与当代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发展规律不相符,并且也无法使各民族国家通过对可观现实的自我治理,实现对自身正常发展的保持。这一道理极易理解,因此,不多做说明。

3.结束语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使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这两种方法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在成立新中国前后中国的变革十分显著,各个社会层面都做出了极大的改变,一直以来中国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我国领导者在这一思想的领导下,通过对先进理论和相关方法的采用,为我国人民带来了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朱兴国, 杨慧娇.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4):252-253.

[2]张歆. 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的问题[J]. 才智, 2017(33):222-223.

[3]袁贵仁, 杨耕, 陈先达, et al.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风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 2007(5):18-24.

[4]何映雪.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现实之间的三个根本问题[J].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2015(8):55-61.

[5]吴宁. 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问题和理论维度[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00(001):1-5.

[6]曹典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J]. 中国哲学年鉴, 2014, 000(001):P.245-247.

作者简介: 孟楠楠(1986.2-),女,汉族,辽宁盘锦市人,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辽宁营口    115000

猜你喜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必然性
反思当代中国哲学的精神构建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中的山水精神
浅析当代中国中学德育的风险和建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