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2021-06-24陈红萍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指导课外阅读兴趣

陈红萍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其次要交给学生可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阅读;再次就是寻求各方支持,让学生有书可读;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兴趣;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新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修订版大纲还指出:“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是第一次对课外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尤为重要。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就需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积极指导班级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我所在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孩子们普遍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他们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一读课外书,并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图书,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读,因此,我觉得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非常有必要。但是,如何去指导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呢?我一直在摸索中前进着,下面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可以说,做任何事都离不开兴趣,读书也是如此,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才会愿意去读,只有主动地去读,才能读得进去,而不是把阅读当成任务应付了事。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书本开始阅读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这是爱上课外阅读的基础。

1.联系所学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现在的部编版教材上精选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孩子们都爱读爱看,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联系所学的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去阅读整本书。例如,在学习《芦花鞋》一课时,所有的孩子都为青铜的勤劳、淳朴所感动,我就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们,这篇课文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如果你想更好地认识青铜这一人物,可以课后在图书室借阅这本书读一读。下课后立刻有学生借到了这本书,没借到的学生还让自己的父母在书店买到了,课间谈论的也是这本书。再比如,学习了《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之后,孩子们对民间故事很感兴趣,老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推荐孩子们去阅读《中国民间故事》这一本书。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有时还会主动找到老师,让老师推荐几本比较好的课外书籍。

2.树立读书榜样,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上课时可以结合所学课文,讲一讲作者小时候的故事,如学习了《鸟的天堂》一课,可以给孩子们讲一讲作家巴金小时候的故事,学习了《白鹭》一课,可以给孩子们讲一讲作家郭沫若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听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作家之所以能写出佳作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小就爱看书,从而激发学生们阅读的兴趣。还有就是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要求班上学生阅读课外书,自己首先要做到。因此在每天的午读时间,我也会拿上一本书,陪同孩子们一起静静地坐在班上观看,有些静不下心的孩子见老师都看书了,慢慢地也就沉到书中去了。同时,还要注意把班级中热爱读书的孩子树为榜样,经常在班上进行表扬,把他们写的优秀习作拿到班上范读、打印出来张贴在优秀作品栏里,让他们在班上介绍自己平时会读什么书,用什么时间读以及阅读时使用的方法。这样,让班上其他同学感受到读课外书的重要性,纷纷效仿优秀学生的行为,自己去找课外书阅读,这样一来班上很快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风气。

二、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如果学生只有阅读兴趣,不了解阅读的方法,这样的阅读很多时候都是无效的,读完可能只是哈哈一笑,问他书中写了什么却一概不知。因此,要想读得有效,就一定要交给学生切实有效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书、多读书,这样的阅读才是有用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归纳了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

1.精读法。精读法就是逐字逐句精细研读文章的阅读方法,等同于我们现在课上讲评课文时所用的方法。小学课文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老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在课上指导学生精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边读边在书上做批注。要求学生读时要全身心投入,心到、口到、眼到、手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对于精读方法自然就掌握了。

2.略读法。略读就是大略地翻一翻、读一读,可以先看书的序言和目录,以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精读法相比,使用略读法可以节省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阅读更多的文章书目,获取更多的课外知识,进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今后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凭印象查找相关资料。

其实,课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除了教给孩子不同的方法,还要教会他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以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读书有方法,才会读得更精彩、有效。

三、让学生有书可读,有时间阅读

1.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很多农村小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务工,孩子们大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只能管好孩子的吃穿,对于学习丝毫帮不上忙。因此每逢开学,我都会利用班级QQ群或微信群,向在外打工的父母宣传课外阅读对拓宽孩子知识面以及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在群里写出相应年级的推荐书目,让家长通过网络等途径为孩子选购合适的图书,有条件的还可以到邮局为孩子订阅优秀报刊,让孩子们有好书、好报可读。大部分家长都很配合,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进步。

2.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角的书一部分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阅,还有一部分可以动员学生把自己家里的课外书带到学校来,放进班级图书角,指定专人负责借阅工作,这样就弥补了学生课外书过少、无书可读的不足。建立班级图书角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借阅和归还都非常方便,而且还容易形成人人都看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明确课外阅读目标,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目标,就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定适合學生阅读水平的课外阅读书目。例如,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识字,识字量很少,还需要借助拼音进行阅读,那对他们就不宜要求过高,只要求他们能借助拼音读懂故事的内容、说出故事大概情节即可。

这一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家长配合完成,教师可以每天布置阅读任务,让家长在家督促完成。不管是在家还是在校,都要固定好阅读时间,到点就阅读,遇特殊情况稍作调整。我校每天就有固定的午读时间,合理利用好这一时间段,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爱护书籍的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孩子们每天都与书相伴,只有做到喜爱书籍、亲近书籍,才会愿意去阅读书籍。在孩子们阅读的同时,还要教育他们爱护好自己的图书,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而且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读,并且保证好阅读时间,让阅读成为每个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的人生因阅读而变得更精彩!

猜你喜欢

指导课外阅读兴趣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