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能模块课例设计与教学思考
2021-06-23祝芳王龙赵海侠
祝芳 王龙 赵海侠
关键词:体能;动作;感知;学习
一、问题讨论
高中选项教学走向专项技能化,促使学生形成运动兴趣与运动专长的方向性追求,已经被广泛认可并深入实施。但是,从“健康第一”“生命质量”“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价值诉求出发,确实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建设。《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新增了体能模块,并将其列为必修必学内容,这一改革举措,贴合时代发展需要,值得一线教师深入学习与实践。
本文以“发展腹背肌力量的练习方法”一课为例(系某次名师送教课),阐述课的设计与过程,以期同行们能共同关注以下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作为高中的独立模块,如何准确把握体能模块的价值定位?一般体能、基础性体能、功能性体能、专项体能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如何根据不同类别高中生的发展需要选择最具价值的体能类知识与方法?二是科学锻炼、健康运动的前提是要使用正确合理的动作模式,如何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合理的动作模式,并能通过内外反馈获得修正完善?或许,重视学生的动作感知能力是前提。三是从“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的目标审视,体能教学是否应强化概念性、原理性、原则性等知识与方法的学习,避免单一低级的机械性练习、生物性刺激?四是体能模块的出现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学素养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二、课例设计:发展腹背肌力量的练习方法
(一)本课指导思想
以帮助学生“理解锻炼的价值、学会锻炼的方法、形成锻炼的习惯”为价值追求,突出发展体能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以学生已有能力与发展需要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与诱导性,提高学生的身体感知与认知水平,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先”;以教学品质为追求,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集中、递进以及教学方法的适切、多样、有效,实现“知趣能融合”的品质课堂。
(二)教材分析
《高中新课标》体能模块包括“发展体能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测量和评价体能水平的方法、体能锻炼计划制定的程序与方法、有效控制体重和改善形体的方法”等内容,内含11项内容要求,由此,“体能”与“技能”成为高中体育的两大内容系列。本课以“发展腹背肌力量的练习方法”为教学内容,选取“平板支撑、并掌穿梭、交替卷缩、背飞、仰卧顶髋”五个动作为主要学习对象,五个动作既有发展腹背肌力量、有效控制体重和改善形体等功能,又具备“简单易学易改造升级”等特点,让学生在感知动作特点、掌握动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对腹部肌肉的认识与锻炼原则的理解,有效掌握发展腹背肌力量的原理性知识与方法。
(三)学情分析
高中女生具有较高的身体自尊意识,有塑造形态美的强烈愿望。同时,高中女生运动学习的品质普遍表现出:守纪、认真,观察记忆模仿式学习较强,但创新拓展表现性学习较弱。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腹背肌力量的知识与方法储备,如仰卧起坐的锻炼部位与动作要求,但对肌肉的认识、对练习方法的选择等,还缺少较为全面准确的认知——这便是可教可学的空间,以帮助学生“会感知、会诊断、会选择、会健身”。
(四)本课目标分析
1.能认出并说出腹肌术语,能描述锻炼腹背肌的意义,能主动分享学练过程中的身体感知并描述锻炼部位。在教师提示下能说出绦锻炼基本原则。
2.学会4种以上发展腹背肌力量的练习方法:能说出动作名称、动作要点、锻炼部位、合理的练习次数与组数以及利用心率检测强度的方法,身体有较明显的负荷刺激:能独立完成动作并能按照需要进行动作的选择和修正。
3.学练过程中表现出对健美形态的向往,能认真观察,主动交流学练过程中的收获与疑惑,表现出浓厚的学练兴趣和科学锻炼的求知欲。
由此确定本课重点是:感知正确的动作部位。难点是:动作控制。
三、体能模块的若干教学恩考
(一)准确把握体能模块的内涵与价值诉求,系统编制适合不同学生的模块计划
传统理论认为体能包括一般体能(与健康相关的体能)、专项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随着体能理论的不断更新升级,“功能性体能一基础体能一专项体能”构成了体能发展的金字塔模式。其中,功能性体能强调在正确呼吸模式下的关节灵活性、核心稳定性以及基本动作模式(如蹲、推、拉、移动,跳跃、旋转等)的构建,随之而来的各种身体功能性训练也在竞技、健身等领域发展与普及起来。基础性体能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平衡、柔韧等七大类运动素质,与一般体能相似。
作為体育课程单独成立的必学模块,显然,其内容取向是朝着基础性体能、健康相关的体能来构建的。《高中新课标》体能模块提出了11项内容要求,并建议在高一第一学期完成该模块的教学。仔细分析11项内容,内容容量大、涉及面广。第3条到第11条的内容分别是:心肺耐力、柔韧、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灵敏、平衡、协调、爆发力、速度、反应时。上述内容涵盖面广,但不易发现其分类依据和内在的逻辑性,如何根据学情特征(如男女生、城市与乡村学生)选择与编排上述内容是对地方和一线教师的考验。《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也给出了体能模块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标准,以基础体能、五类运动素质与六类基本运动动作为内容范围,并研制了表现标准与评价建议(表2)。
《省纲要》所研制的内容体系,更强调基础性体能、功能性动作的学习与完善,强调学习的优化与进阶。评价思路上,强调对“知识与方法”(如练习方法的集体与个人展示、原理性知识的考查等)、“情感与态度”
(如小组合作展示的过程与效果等)的评价,改变传统体能以结果为主(如速度、时间、次数、远度)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思路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能力发展更加吻合,也在倒逼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型升级。但是,《省纲要》所确定的“基础体能、五类运动素质、六类基本运动动作模式”在内容的全面性、逻辑性方面是否还需要完善?是否符合体能学习的逻辑?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是否易于一线教师的理解与实践?等等问题仍需在行动中持谨慎的研究态度。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高中新课标》与《省纲要》都将体能模块聚焦在“一般体能、基础性体能、功能性体能”方面,但由于对体能内涵定位上略有不同,两者在内容体系、分类标准上略有区别。
在制定具体的模块计划时,除了依据课标与纲要精神,还需要根据学情特征有所选择。比如,本课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女生力量单元(共4次课)中的第2次课,4次课的内容分别是:下肢力量(蹲类、跳跃类动作为主)、核心力量1(腹背肌力量)、核心力量2(腹背肌与臀肌力量)、全身力量(全身参与的多种动作组合,力量耐力为主)。而如果是高中男生,则建议将力量单元扩大到5次课,这也体现力量发展对男生的更大必要性。
(二)引导学生感知动作是体能教学的基础
感知动作包括感知身体在各种体态姿势下的位置感与控制感;感知动作控制过程中的特定肌肉收缩用力感。感知调整身体姿势或是调整动作结构(如幅度、速度、角度、远度)后所引发的不同收缩用力感。准确感知才能使学生建立“怎样的动作才是正确有效”的练习体验,才是后续进行科学锻炼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准确感知,教学中可采取“关键提醒、对比教学”等。比如,侧弓步蹲锻炼的主要部位是内收肌以及屈髋肌群、股四头肌。教学中可采用重点提醒或是对比教学强调如下要点:屈膝腿保持髋部后移、背部挺直、脊柱延展、大腿与地面平行,伸膝腿应保持全脚掌着地并使脚尖向前。坚持一定的时间或次数后,屈髋肌、股四头肌、内收肌部位应该有明显反应。如果学生未能全面感受到上述部位的刺激,一是动作模式不合理,如屈膝腿膝盖前移,脚后跟离地等:二是可能该学生的结构功能出现异常,如屈髋肌薄弱、髋关节与脊柱灵活性不足,导致难以完成下蹲等。如果是后者,需要教师诊断并分析“学生为什么做不好某动作”的深层原因,诊断的过程需要将学生的外在动作表现与内在的动作感知反馈相结合,才能更精准地找到原因。教学的意義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帮助学生感知到正确的动作与锻炼模式是基础,唯有此才能向更高阶的学习迈进。
(三)体能模块应追求概念性原理性知识与方法的认知性学习,避免单一机械的生物性练习
从当前较为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学习是个体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即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与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它是学习者内在能力和倾向上的持久变化学习的特征应是态度(主观能动性上的愿意学)、经验(从哪儿开始学)、认知(如何学)、行为(持续学练与改变)的融合与进阶过程。
练习是指通过反复进行某一个或某一种操作而使特定技能得以提高的过程。练习既可以是带着认知思维有目的地反思性学练,也可能只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体能模块教学,要避免落人“课课练”式的练习模式,避免只关注练习密度、强度、负荷等生理性指标,应基于“学习”的立场,强化原理性知识、概念性教学,使学生建立“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改进、如何评价”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系统性感知与认知经验,从而树立更科学的锻炼价值取向与能力倾向。
本课学习“发展腹背肌的练习方法”,除了让学生学会甄别与表现出合理的动作模式外,更强调不同动作的锻炼部位、锻炼价值以及锻炼原则等知识类教学。呈现优秀的腹肌形态以及腹肌解剖图是从动机与认知上进行引导与学习;通过动作幅度的改变、动作节奏的变化、支撑部位的改变等,帮助学生体验认识各种练习方式对机体的不同刺激、不同锻炼价值:通过问题串与任务链,引导学生体验并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练习”的锻炼原理、锻炼原则等。当然,上述概念、理论、观念性知识,需要经过连续性、递进性的系统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运用,从而达成“学会学习、学会锻炼”——这才是更具意义的教学取向。
(四)体能模块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可否认的是,新生的体能模块对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当前体能理论的不断发展,更需要一线教师强化终身学习意识,进一步夯实、扩充、深化解剖学、生物力学、运动人体科学、身体哲学等基础性和前沿性知识,有“知识”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激励、发现、诊断、指导。二是对体育教师的体能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体育教师自觉践行终身体育。比如能演示高质量的动作示范、能完成高质量的运动负荷,既可以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树立体育教师的健身模范效应,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锻炼,获得了丰富的自我本体感觉与身体经验,这样的经验越丰富越细致,越有助于教学中的有效表达与精准指导。三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个体的功能性特征、动作模式、运动表现千差万别,现象背后的原因也会千差万别,教学中若能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能准确诊断问题背后的原因,由此给出矫正与锻炼建议,这将为体育教师真正赢得“专业”的美誉。体能模块的出现,值得所有同行倾心学习、扎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