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联网+教育” 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2021-06-22张强
张强
一、问题提出
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京津冀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为此,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是当前教育实践中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为河北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需要搭建发展平台,而“互联网+教育”,为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前景。“互联网+教育”对于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發展具有积极意义与作用。首先,“互联网+教育”有利于强化三地基础教育的全面联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互联网+教育”可以有效促进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三地借助“互联网+教育”统筹教育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互补,为学校发展、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其次,“互联网+教育”有利于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教育资源利用率和水平,在建立覆盖区域基础教育的数字信息教育资源体系基础上,为三地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再次,“互联网+教育”有利于促进各类学校间的交流互动,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借助“互联网+教育”,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可以结成不同形式的教育发展同盟,充分发挥京津基础教育的优势作用,引领、带动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层次或类型教育的交流,例如,借助互联网,京津冀高校有效参与三地中小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和特色创建,通过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深度合作、共享资源,激发基础教育发展新的活力,提升教育质量。最后,“互联网+教育”有利于提升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互联网+教育”将以多种形态、多种方式影响教育的发展,对学校结构、管理理念与方式产生诸多影响,这些影响正在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重点,这对探究“互联网+教育”下如何变革、提升学校教育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三地基础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借助“互联网+教育”协同共建科学化、现代化、精细化与个性化的教育管理体系。
二、借助“互联网+教育”,拓展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途径
1.基于双方需求与特色,强化“项目订单式”合作,快速切入并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做好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全面考察与评估。为保证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的“项目订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需要分析区域基础教育整体状况与特点,明确区域教育发展目标与需求,分析、筹划基础教育关键环节与发展目标;其次,“项目订单”要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对“项目订单”完成的过程、结果做出“假设”,制定“项目订单”详细可行的实施步骤与方案,以“项目订单”为抓手,促使协同双方有效“对接”,为具体项目实施奠定基础;再次,“项目订单”应充分反映双方需求与优势,争取优势互补,双方共赢,优势一方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教育资源,提出服务意愿和“品牌”,而接受对接与支援的一方,则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特点,提出需求与要求,在双向考察与评估基础上,确定“项目订单”,并实现有效对接。最后,对“项目订单”实施过程与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为“项目订单”进一步拓展与提升提供发展空间。
2.建立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京津冀基础教育发展平台。基于“项目订单”的开拓式合作,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打造京津冀基础教育协作平台。京津冀基础教育协作平台是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支持体系之一,首先,借助此平台,可以建立教育协同领导、规划与督导体系,发挥互联网优势,提升日常工作效率;其次,在平台中,建立“专家智库”系统,支持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创新;最后,借助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3.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助推区域课程发展。基于“互联网+教育”,京津冀三地教师可以建立各种研究团队,强化教材及课程标准研究,共同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研究适合不同区域或不同类型学校的研究型、探究型开放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优化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提升学校品质与特色,而且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及课程开发能力,进而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多元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4.借助“互联网+教育”,强化人员交流与教师培训,提升区域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互联网+教育”使得教师交流具有多样性。比如,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建立“对口支援”结对同盟;再如,借助“互联网+教育”建立“教育管理”同盟,双方的教育干部、校长等管理人员及时交流管理经验,构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协同机制。此外,还可以加强三地教研部门间的协同与合作,三地教育专家、教研员、教师开展教师培训,提升区域教师专业水平。
三、实现“互联网+教育”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建议
1.“试点”示范,打造京津冀“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河北省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较之北京、天津地区,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域,在“互联网+教育”实施与成果方面差距更大。三地“互联网+教育”现行运行模式与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尽管三地对“互联网+教育”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与交流,但“互联网+教育”下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这就需要新政策的支持,需要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突破,在变革中求发展。为此,可以率先在河北省个别地区,开展“互联网+教育”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示范试点,建立若干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实验基地,探索“互联网+教育”教育协同新模式,推动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2.开发行之有效的协同项目,提升“教育订单”质量。“互联网+教育”的有效模式之一是“订单教育”。现行的“订单教育”基本形式是供给方提出订单,由需要方选择适合自己的“订单”。“互联网+教育”下开拓三地基础教育协同模式与途径,由于京津冀基础教育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订单都适合河北各类学校需求,为此,需要提升“订单”质量,加大“线上线下”京津冀基础教育的协同,采取双向考察,目标规划,参与双方都提出各自的供给与需求,借助“互联网+教育”强化“订单”的对接效率与质量,开发行之有效的“互联网+教育”协同项目,有效提升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质量。
3.关注学生发展,强化教师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互联网+教育”不能只有“物”,不关注人,“互联网+教育”不能没有学生和教师,要“以人为本”,让有形的设备与无形的技术有“态度”、有“温情”。当前,远程教育在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已成为广泛存在,相隔千山万水,一块屏幕让身处河北省教育薄弱地区的学生与北京、天津的学生成为“同窗”,同步听讲,同堂互动,教师之间也能共同探讨教育心得,可以说,“互联网+教育”送教下乡模式,有效拓宽了教育的边界,开阔了薄弱地区学生的视野,有效改变了薄弱地区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育薄弱地域的教育质量,让广大农村学生受益。但是,很多“互联网+教育”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网络延时技术性问题,农村学生“吃不了”问题,不够关注学生差异、教材不统一、课时不同步等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意外”问题,就是农村或教育薄弱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较差,各种技术设备利用率较低,当出现设备或技术问题时,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几乎无法应对与处理。面对以上问题,除了加大技术设备投入之外,关键的是要加强互动交流,加强各类人员的培训。
4.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统筹规划“互联网+教育”下的京津冀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在三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互联网+教育”下的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并获得了初步成果。为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三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协作意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助力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政策、物质和技术支持,首先,要借助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力量,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硬件设施;其次,京津冀三地教研部门,可以协作组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再次,加强教学资源审核监管机制,统筹规划管理“互联网+教育”下京津冀基础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学校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与教育管理资源。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互联网+教育”必将成为京津冀基础教育新的增长点,助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清海.互联网背景下教研员工作方式的转变——以河北省网络教研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30).
[2]張 强,闫春江.基于全面考察与评估下的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30).
摘 要:“互联网+教育”为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前景。为促进教育要素的融合发展,通过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发展平台、强化科研合作等方式拓展协同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打造示范区示范项目、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大资金政策扶持等拓展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思路,提升京津冀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2-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