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遗产类景观再生研究

2021-06-22刘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生态修复

刘琛

摘 要:现如今,城市中出现了一些被社会逐渐淘汰、遗忘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都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城市的发展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那些拥有独特记忆的厂房、建筑、水塔等也被遗弃。我们应该对这些工业遗产用现代化设计进行景观再生的改造,让它们不仅焕发生机,还被赋予新的面貌。

关键词:工业遗产;景观再生;生态修复

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后,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并且人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工业产业萧条,许多城市中的重工业工厂被废弃,因此城市内出现了一大批工业遗产。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要求提高使得环境保护得到了发展,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遗产也就被闲置,但是城市中的工业遗产若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就会造成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工业遗产中的景观较萧条,现代人对景观要求的提高使得景观设计师们需要对工业遗产景观进行改造,给予其新的生机。20世纪90年代,各个国家在景观设计方面开始重视可持续化发展、场所精神和延续地方文脉。欧洲较早开始研究工业遗产景观保护与再生的相关理论和设计手段,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等。欧洲对于工业文化景观的研究较为成熟,其在创立相关法律和管理条例方面也较为成熟。

一、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20世纪60年代,在威尼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上确立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也就是《威尼斯宪章》,首次提出保护工业遗产景观的条款。《威尼斯宪章》在城市文化景观保护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之后很多国家的相关法律条款都是依据其制定的。1979年,《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在澳大利亚颁布,又称《巴拉宪章》。澳大利亚根据本土的状况提出对城市文化遗存景观的再利用,它是在保留文化的基础上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对建筑内部进行改造,提供新型的使用空间,并赋予其全新的功能。《巴拉宪章》中还提出,工业遗产景观再生应该是集保护、修复与改造为一体,同时还要考虑其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在改造过程中对原有场地的影响要少。受到《巴拉宪章》的影响,其他国家也出现了工业遗产景观再生的实例,这对保持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国外的进程,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在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2002年,俞孔坚在《理解设计》中提出了对工业遗产景观的再生设计;2006年,刘伯英在《工业遗产的构成与价值评价方法》中提出了对我国的工业遗产进行分级和认定。工业遗产保护的转折点是我国政府的介入,2002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提出了对于上海市工业遗产的保护方案;2006年,《无锡建议》的通过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加强作用。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类场合都有关于生态文明的讲话、论述、批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习式金句”广为人知[1]。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改造工作,城市中的工业遗产面临着景观更新。

二、工业遗产概念及场地特征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其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店铺、生产场所、传输空间、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2]。工业遗产场地本来的功能是工业生产,所以在场地中有很多原有的建筑、构筑物或者生产设备,有的工业遗产场地还存在着土壤、水体污染和废弃物的遗留。工业遗产场地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

景观特征:场地内遗存下来的建筑和构筑物,比如车间、厂房、仓库、机器设备等,其在改造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进而形成独特的场地特征。

生态特征:首先,工业遗产场地有可能使本土的地形、生态发生变化,比如排放污染物、修改水道等,这对城市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有些工业遗产场地还排放了大量的有毒物质。其次,架高的管线、杂物、垃圾、噪声等问题还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健康,导致厂区内植被种类减少。

文化特征:工业遗产场地承载了当时这个区域独有的文化价值,在那个年代,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也是现代文明的开端,特别是某些技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工业的发展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代表,虽然以如今的眼光去看,之前的生产方式只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使环境遭到了污染、资源受到了浪费,但是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工业遗产景观再生策略

景观再生是指在景观设计的领域,通过构建新的形式和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即满足原有机能的新形式,而且这个新的形式可以有全新的功能和内涵。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开支,还能对原有场地的文化进行传承。

(一)建(构)筑物的保留

工业遗产场地内的建(构)筑物作为场地的符号,具有很多的功能,它们反映了场地的价值和风貌,对场地的主题起到了烘托作用。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提炼其中特殊的符号融入景观再生设计中,强调人们对于整个场地的印象。例如在798艺术区中,屋顶独特的锯齿状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工业遗产场地内的其他有特色的建(构)筑物,例如水塔、管线、楼梯等,虽然现在失去了生产功能,但它们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工业符号,也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实现工业景观的再生。例如在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设计师拉茨将多个储料仓改为攀爬墙,他还修复了原有的铁路,并与场地内的其他工业设施相连,形成了特殊的游览路线。

(二)多种空间的营造

工业遗产场地景观再生之后,它所承担的功能有所增加,包括消费、娱乐、交流、科技、生产等,使用群体也在扩大,包括从业者、游览者、管理者等,他们的行为目的也是各种各样,例如游玩、工作、学习、购物等。因此,工业遗产场地的空间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不仅满足管理者的日常需求,还要满足外来人员的游览需求;工业遗产场地内的空间要具有多样性,根据不同的空间使用情况赋予不同的性能。例如在798艺术区中,有服务于游览者的参观消费空间,也有供管理者日常工作的办公空间。

在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可以设置一些隔断,以划分出不同的多重空间,而在外部空间上则应该多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打造成不同类型的丰富的功能空间。使用者大多喜爱变化丰富的景观空间,而不是单一简单的空间,所以在空间的营造中,要注重空间的多样性。

(三)色彩的运用

其实色彩本身没有什么感情,但是我们对于不同色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于游览的人而言,景观再生之后特别的颜色可以为他们的体验和感受带来新奇的感觉。工业遗产中的颜色本身较为单调和乏味,可以保留一些原场地内的色彩特点,同时增添一些对比色,打造不同风格的特色景观。例如在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中,设计师海格把一座完整保留的压缩车间改造成儿童游乐宫,被涂成五颜六色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了儿童到此探险。

设计者应保留和尊重工业遗产场地原有的建筑色彩,因为它符合当时时代的审美和功能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经过长期风吹日晒、雨水洗礼等,工业遗产景观中的红棕色、灰色、土黄色、黑色等色彩,可以使后代感受到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营造不同的功能空间时,可以采用一些大胆的色彩。如在休息空间可以使用一些柔和的颜色,让人们获得放松的感觉;而在一些公共活动空间,可以采用一些明亮活泼的颜色,给人们以视觉的刺激,或者利用黑白灰突出景观主体;大体量、有特色的建筑外立面也可以根据再生的主题进行调整。

工业遗产改造中的色彩运用较为自由,可以灵活发挥,根据不同的分区和功能进行尝试,无论是单调的原有色还是新鲜的明亮色,都能打造出不同的感觉。

(四)景观再生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在工业遗产场地中,大多都会存在一些工业废弃地,被污染的水体、土地和植被等。近年来,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而在城市中的工业遗产景观再生,无疑就能很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还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在景观再生的改造过程中,要遵循4R原则,即改建、改造、重建、恢复的四大原则。

在再生的设计中,要与城市的整个生态网形成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单独存在。将工业遗产进行生态修复后,不仅能够改善小气候,提高空气的质量,带动周围的环境优化,还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景观再生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对城市、环境、人类都有重大的意义。

工业遗产代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在当今社会它已失去了原有的生产价值,但是它却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是一种遗存的记忆。工业遗产是城市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不能因为现在它对我们没有用处就一味地废弃它,闲置它,而应该适宜地进行开发和保护,对景观进行再生设计,让这些废弃的工业遗产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延续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常雪梅,程宏毅.习近平谈生态文明10大金句[N].人民日報,2018-05-23(1).

[2]杨洁.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7.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生态修复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