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2016-07-16孙志远
孙志远
摘要:滨水驳岸处理的灵活性、植物配置的丰富性、空间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滨水景观的可亲性及生态性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方向。生态驳岸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应该把它视作为提升滨水景观生态性和人性化的有效手段,使自然之旅始于足下。
关键词:滨水驳岸;生态修复;景观空间;设计
滨水驳岸,作为河流湖泊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建方式要考虑其保护性、生态性,更应关注其延展面,即亲水空间的艺术性,此点特别适用于以旅游立市的地域。
滨水驳岸的景观生态修复,是在保证岸坡稳定的基础下,恢复河流或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受到人类活动过渡干扰而导致功能退化的河湖生态恢复至较为合适的自然状态,同时使处理的手法具有景观艺术性,让人们更能感知、体验及互动交流,体现游客与环境之间的相互“感知”,增加区域的景观价值。
1滨水驳岸具有的景观特性
驳岸,对保护河流堤防起到重要作用,分为市区段(亲水段)和郊野段(普通段)2种类型。在景观上也起到3点作用:决定岸线形态、提供亲水空间,是鲜明且符合视觉美感的河岸基础设施。
1.1决定岸线形态兼具视觉美感的河岸基础设施
流经市区的河流驳岸,因受场所局限和沿河建房开道的压力,是主要承担防洪护岸功能。在选择驳岸材料和设计形式上,首要考虑的是水文的安全性。因此,驳岸用料多为混凝土块挡坡,或较大卵石及片石为主,并辅以植物固坡。不同的驳岸材料对水面与陆地交界岸线轮廓的形成有极大影响。大面积的混凝土块护坡,使岸线人工几何形态明显,斜坡面平整,颜色较灰;较大卵石和片石的交错穿插垒叠凹凸驳岸处理,使岸线节奏感明确,亦可创造出较为丰富的岸线空间,更易让人达成近水亲水之目的,亦能为水中生物创造出适宜的繁衍空间。
桂林穿山公园岸线行态的处理采用草坡自然式和卵石、抛石护坡为主。岸线形态保持整体河流自身蜿蜒流向,严禁人为截弯取直。当岸线设计融入了曲线元素时,岸线也随之被赋予曲线流动、活泼的特性,其变化多样迂回曲折的形式,会使水体重新具有活力和生气,并符合水体的空间特性。例如,在河道分叉处的岸线上使用大弧线。此方法不仅加强了驳岸在不同方向上的动势,而且在曲直之间巧妙地留下充裕的三角地带,方便船只调头,并形成水上公共空间,增加观众的参与性,起到很好的情景交融的作用。又如将曲线用于桥头处,则会取得局部空间放大的效果。人们行走于桥上,所见视野豁然开朗。
1.2提供多感官亲水空间和活动场所
驳岸景观环境的空间具有多元性,或从点即面、轻灵活泼、厚重沉稳,也可虚化到平衡,遒劲到精柔,又或从简洁到细微,从内敛到绚烂。对驳岸景观的艺术设计,实际上是在实现从平面区域向功能空间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空间都要从尺度、形状、材料、色彩、质地等特性进行考虑,达到设计的目的和用途。
在驳岸的景观设计中,底面连接着水路和陆路,有着与其它空间底面截然不同的特殊功能,也是各种生物的孕育温床。设计师应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尽量顺应原有的地形地貌,避免土方填挖的人力物力浪费,实现生态的健康发展。如果是人工驳岸,在驳岸的铺装设计上,融入当地特有的建筑语言符号、图案、色彩等元素。驳岸设计中的顶面是自由的,可虚可实,不管是哪种处理手法,都要保证视线的通透陛,不阻碍人对水的观赏。优美的天际线,是驳岸景观环境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垂直的空间分割面可提供包容、屏蔽、背景等效果,通过围合与组织产生与功能相适应的各种反应,如紧张、松弛、快乐、沉思、动感等氛围。景观小品、植被、列柱等都是垂直分隔空间的表现形式。
2滨水驳岸生态修复方法
生态系统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在驳岸填充材料的选择上,以黄石、青条石、毛石等地方性材料代替混凝土,使人亲切舒适,并突出地域特色。铺装时要留有空隙,此法为给虾蟹小鱼自由进出所用。若使用混凝土做驳岸材料,为增加河岸的亲和力,还可以采用印花压模的手法,丰富驳岸材质的肌理效果。而最好的则是将植物、碎石、泥土结合,塑造自然型的生态河岸,为建造生态水系打下好的基础。驳岸的路面完全可以采用自然材料,如木屑、碎贝壳、砂土等,不仅对人有亲和性,而且材料自身的生态透水性也是保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
总之,生态驳岸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不能仅从一个简单的构筑物来认识它,而应该把它视作为提升滨水景观生态性和人性化的有效手段,使人的自然之旅始于足下。生态绿化带是通过水岸植物的种植,利用植物的自循环能力进行水质净化和堤岸防护的生态手段。大量人工驳岸的存在,隔绝了水体与湖岸的能量交换,而其地面上的污染物经雨水冲刷后直接进入水体,会加重水质污染。
因此,建立生态绿化带是保证驳岸生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生态绿化带具有净化水质、保护湖岸、提供各种资源、恢复生物多样性等多项功能。根据生态绿化带的建设要求,要增加水岸植物的品种及数量,保证水质,进而提高驳岸的使用率。
3滨水驳岸及亲水空间的艺术表达
3.1视觉景观美化
驳岸是一种独特的线形景观,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亦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在驳岸营建中,护岸景观的创造应顺从自然规律并结合艺术原则,进行平面、纵向、及横向断面形态设计。目的是通过景观艺术设计手法提升护岸的美感度,强化水系的自然属性和强化人文特色。
驳岸的坚固密实与疏松、高度、陡峭度等都决定着水体的可达性。在驳岸设计中,研究和分析大众行为心理,对水边行为进行整合性设计,选择行为发生的合理区段,进行相应的护岸空间形态设计,促进人们亲水行为的发生,包括残疾人坡道、盲道的设计,方便弱势群体的使用,并保证岸上的水体视线通畅性。设计中还要处理好滨水区文化历史古迹的保护与展示和现代活动项目的开发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符合人类行为心理和精神活动的理想亲水空间。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水体空间具有开敞的视野、新鲜的空气、愉悦的声音,吸引着人们近水、亲水,并进行各种悦水性行为地展开,包括静态的垂钓、驻留、观赏和动态的广场表演、风筝、戏水、滑轮等。
3.2意境的营造和以人为本原则
对于“意境”的关注。“意境”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尤其用于中国古典园林中,“意”是景观意境的感知意义,含有意味悠远之意;“境”是个体由风景引发的超然物外的感受。在创造意境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其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以及当地的美学思想等和生态环境,并将其充分融入其景观中。
中国造园传统理念“天、地、人、神”合一,就是用最朴素、最自然、最和谐的手段营造舒适的生活空间,达到人与自然有机结合,而场所精神的表达,则是需要在设计之初深度挖掘地方的历史记忆、文化脉络、环境形态以及生活方式,使人们获得对本地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景观中的视觉语言通过景观空间环境、景观要素(道路、岗亭、植物、花池、树池等)和设计元素(风格、理念、文化符号等)共同表达,它们是视觉语言的词汇和语句,共同描绘景观场所的意义。这些意义是人在对景观环境的体验或使用产生的,包括认知和情感。视觉语言针对设计者也针对使用者,设计者在设计之前应该掌握更准确、更丰富的设计语言,通过情感思维法则去设计滨水空间。
4结语
水是城市的摇篮,亦是灵魂。成功的滨水驳岸及亲水空间设计,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重塑城市形象,提高生活品质,而且能够带动城市及其地区的发展。滨水空间和景观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安全、美观、高效的滨水空间设计是当下新型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