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探析

2021-06-22李桢干曹力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设计风格美学思想贝聿铭

李桢干 曹力文

摘 要:贝聿铭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具有代表性人物,其设计风格将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东西方的建筑理念相结合,为当代的设计史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财富。文章通过剖析贝聿铭设计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来探究其中共同存在的设计和美学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美学思想;“天人合一”;设计风格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同时他也被人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回看贝聿铭的一生,他独特的具有不同角度的设计手法和宝贵的经历在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直接体现出来。儒学思想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儒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理念,不仅体现了生命对于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贝聿铭将儒学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其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他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作品中,使建筑不再冷冰冰没有温度,而成为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并且使建筑具有了艺术性和传承性。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一些建筑设计风格趋同化,一味追逐国外的风格,部分设计师没有自己的思考,摒弃地域特色,但是建筑应该有自己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这种背景下,贝聿铭恰当地将儒学思想与建筑設计作品融为一体,呈现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中国思想的中式美学建筑,既成就了建筑的艺术性,又用建筑传承了文化,使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传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建筑艺术不是一味仿古就是全面西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师也应该恰当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相融合,使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一)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曾在家族祖叔父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他童年的美好时光。他18岁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其间凭借自己独特的设计视角和超高的智慧完成了多项复杂的设计任务,于1955年成立了个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儒家思想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早期的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思想也受到传统儒学观念的影响,因此他在设计时将中国人所讲究的意境用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的建筑思想打破了20世纪以来单一的模块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二)贝聿铭建筑设计美学思想

1.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

贝聿铭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采取建筑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设计方式,向观者展现了一个类似于东方水墨画中的理想之境。在“天人合一”的语境下,建筑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人文精神在空间形态的折射和凝聚。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体验性和观者在进行审美体验时的“物我同一”,贝聿铭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上,追求道法自然、情景交融、虚实互补、造化自然的图景。

2.功能与形式的协调

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协调性也是贝聿铭设计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贝聿铭来说,二者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应该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在对苏州博物馆新馆进行设计时,贝聿铭为了将其与苏州传统建筑的坡屋顶相协调,也运用了坡屋顶,但是在功能上考虑到原来的木结构的屋顶不方便打理,而且大屋顶采光方面较弱,于是将屋顶造型进行抽象化设计,呈现出具有现代感的几何设计效果。材料运用了遇水则颜色更加浓厚的黑色花岗岩,既克服了采光不足的弱点,又在形式上传承了江南民居错落有序、青瓦白墙的风格。

3.崇尚自然、虚实相生的意境

不管是在中国画还是古典园林造景艺术中,虚实相生都是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贝聿铭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会考虑设计与场地中虚的部分的联系。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同样采取与中国传统建筑相同的布局,四周为建筑,中间为庭院,同时减小建筑所占面积,这与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虚实相生,用劈开的石块造山,利用片石的肌理、材质、颜色变化,在白墙上绘画,在庭院墙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无不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贝聿铭对展厅的布置也很重视意境的营造,“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一直追求的,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光的融入给建筑注入了灵魂,在室内设置格栅窗,让光线散射在室内,室内空间会产生一种水墨画的感觉,非常具有意境美。

二、赏析贝聿铭代表性作品

(一)日本美秀美术馆

1996年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美秀美术馆是一个将佛教禅宗思想和儒学思想完美融合的一次伟大的尝试。美秀美术馆的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代表的一篇,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儒学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在美秀美术馆的设计中得到深刻体现,整个设计如同山水画一般。美秀美术馆选址在郊外,深藏于山林之中,在入口处设计了一座斜拉桥和一个弯曲的隧道,徒步穿过隧道和长桥,便豁然开朗,看到美术馆的面貌。这是魏晋山水田园派艺术对贝聿铭的影响,他使建筑隐匿于自然之中,让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传达了一种将自然人工化、人工自然化的理念。在美术馆流线空间的处理上,贝聿铭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山水绘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宗白华先生提出:“由这‘三远法所构的空间不复是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美术馆每一个空间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贝聿铭在设计时大量运用了古典园林构景手法——框景,使用装饰性的透空窗,这样既对空间进行了划分,也起到了装饰作用,各个空间相互穿插,似隔非隔,使空间从视觉上看具有层次感,使实体空间和围合空间形成了多视角多方位的空间景观,将空间的虚实打破,形成流动空间。在展厅产品的灯光设计上,贝聿铭采用的是自然光线,真正做到“让光线来做设计”,光线通过一定的反射之后变得分散,使室内更加温暖柔和,这与传统日本的竹帘式的“影子文化”相吻合。贝聿铭每个设计手法和细节背后都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其独到的美学思想,他在继承中创造新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建筑形式。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

前文对贝聿铭的美秀美术馆的设计形式和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概括,而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融入建筑中,使现代主义建筑成功本土化、地域化的一个优秀案例,成功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世界建筑的舞台。贝聿铭在对苏州博物馆进行设计时考虑到人与自然、建筑的融合,他不仅仅追求建筑空间的艺术性,同时也让中国文化符号凝固在建筑中,这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心要契于天心,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关系,认为人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不能破坏自然,要实现天、人和万物之间的协调。

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贝聿铭一方面对自然景观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造,另一方面又利用原有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设计,使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自然相协调。意境美是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进行景观布局时所追求的,他以主建筑为发散点,设置主院带若干个小庭院,将其互相围合,采用古典园林中最为典型的布景方式,通过对假山、池塘和凉亭等在方位上的组织设计使其与传统苏州园林景观呼应。但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有异于传统意义上的生搬硬套,贝聿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整个设计,从苏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中提取设计元素,对其进行再创作,将传统建筑的构件抽象化,或者对其材质进行替换,由此形成现代设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人、建筑、自然浑然一体的协调的建筑理念。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新馆自然景观和建筑主体的布局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之美。关于意境的解读,王国维先生认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这与西方的现代建筑美学理念有一些不同,西方建筑美学更注重直接的形式上的冲击,营造的是形式上很纯粹的美感和艺术感,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更多的是追求空间整体的模糊感及意境美,建筑空间的美就像民族器乐古筝、二胡等在起承转合之间缓缓地打動观者,这样的空间不是封闭的而是流动的、生动的,能够产生步移景异的幽远意境。

三、结语

对贝聿铭设计作品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其建筑设计美学思想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而建筑不应该离开本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而盲目创新。贝聿铭的设计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增添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使建筑散发出别样的魅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设计师们要学习贝聿铭的建筑美学理念,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设计与本土文化、环境相结合,使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文化内涵,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东方文化:第一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9.

[4]耿沙沙.浅谈儒家原生文化在贝聿铭建筑理念中的渗透与融合[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0(9):79-80.

[5]张入介.中国当代建筑的传统美学表达:以贝聿铭建筑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20(2):94-95.

[6]李春.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

猜你喜欢

设计风格美学思想贝聿铭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贝聿铭: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长寿经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扁平化风格的界面设计研究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承德避暑山庄园林建筑设计风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