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建筑符号学对建筑场所精神的重要性

2021-06-22唐芳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表层结构符号学场所

唐芳利

摘 要:分析建筑符号学的应用,发现很多建筑设计对建筑符号学的应用停留在表层结构,致使很多建筑设计缺乏场所精神和情感意义。通过对地域性建筑特征进行提取、加工、运用与反馈来探索建筑符号学与场所精神之间的联系,既是对建筑符号学的进一步的拓展,也是对场所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关键词:建筑符号学;场所精神;地域性建筑

建筑符号学在建筑上的应用原本是建筑学发展中一种趋势,符号极为快速的传播性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虽然其优点保留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但其缺点也导致了现在很多建筑缺乏场所精神和情感意义,一些建筑停留在符号外形的模仿与复制上,甚至一些以地域特色闻名的城市也是如此。这种千遍一律模仿与复制的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樣的设计僵硬无个性,缺乏场地情感,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归属感,同时这也是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不得不面对和克服的问题。在探索解决建筑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建筑符号学的引用可以丰富建筑文化内涵,使建筑深层文化得以保留、传承、创新。

一、建筑符号学与场所精神

作为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建筑符号学必然也具备符号学的普遍特征。现在对符号学的普遍认知是:符号学是研究符号一般理论的科学,即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发展变化的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为了重新审视以往建筑领域的问题以及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于20世纪50年代将符号学引入建筑领域。建筑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产物,展现了人类造物技术的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的造物精神。造物技术包含了功能的把握、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组合、加工工艺的应用等内容,造物精神则包含文化传统、地域习俗、审美倾向、社会关系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建筑符号也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通常指平面构图形式及色彩处理等,深层结构包括建筑符号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显现出来的问题[1]。现如今,人们对表层结构的应用游刃有余,而对深层结构的挖掘却不足。过分强调表层结构的效果往往会导致精神匮乏的形式主义,因此有必要深思建筑符号的内容、结构和意义。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筑符号具有丰富的空间场所内涵,其象征意义也扩展了自身的形象意义,形成了多元化的场所语义和独特的语境[2]。

1979年,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人对一个地方记忆的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可以解释为对该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场所精神听起来非常抽象,但却可以用非常具象的方式表达。比如,可以从材质选择、颜色搭配、结构组合、阳光强度、水的声音、风的感觉等方面探究场所精神。建筑符号与场所精神有共通之处,用建筑符号学来研究场所精神,可以使设计工作者更清晰地理解建筑设计理念创造的过程,而且场所感的设计更具有条理性,可以更有效而丰富地表达建筑所蕴含的意义。对普通观众而言,这样的建筑作品可以更好地被识读。

二、建筑符号学在建筑场所中的应用

建筑符号学在建筑场所中的应用应当基于当时当地的场所情感,而非建筑师一味地追求个性与技术的表达。地域传统建筑是地域文化中提炼出来最具直观性的代表,为了使建筑符号具有地域文化深度,需要对地域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在提炼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建筑设计研究应关注人们生活空间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图案符号的运用。

(一)地域性建筑符号的提取

地域性建筑符号是一个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庞大资源库。它能促进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使地域文化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另外,提取的地域性建筑符号可以是整体轮廓、局部结构、抽象意识、具体物件等。

优秀建筑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合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比如气候因素,不仅要考虑大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要考虑设计过程中的局部气候的影响。这些要素虽然无法像建筑的表层结构那样让人一目了然地明白设计意图,但对城市和建筑的选址与布局、建筑形体设计、绿化配置、材料的选取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与湿度以及风的大小和流向,是衡量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非常重要的条件,这些因素影响着居住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受。合理利用气候条件是进行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另外,地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城市建筑群的建设都将基地推平,仿佛原有的地形是障碍。这种观念下设计的建筑群缺乏自然美,即使用设计技巧去弥补也始终不及对地形因势利导的建筑所蕴含的自然美更耐人寻味。进行适合当地地形的设计,既能反映地域属性,又能营造亲近自然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增强建筑的场所感,最大可能地发挥生态环境效益。

人文因素中的地域传统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3] 。在建筑设计中增加人文因素,可以唤起人们对地域场所情感认同。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和历史观都会发生改变。因此,提取的地域性建筑符号,应具有灵活性、多义性。

(二)地域性建筑符号的加工

对建筑符号的解读应基于其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社会大众对该符号所传达信息的约定俗成,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解读其文化内涵、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对提取的地域性建筑符号进行加工,是将所提取的建筑符号的初始状态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和受众群体等因素进行改变。莫里斯的符号学充分系统地揭示了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并不考虑单个符号的含义或在其他语境中的不同解释[4]。对设计中的点、线、面、材质、肌理、颜色等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组合,构成符号的表层结构,而符号所意指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历史文化与纪念意义形成其深层结构。深层结构的表达一般通过建筑师对人类身体感知的深刻理解,将其中可视觉化的成分转移为表层结构供人们直观感受。建筑符号可以是二维的、三维的,甚至是四维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导致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建筑设计需要在时代背景的框架下完成符号的编码工作。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使用符号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符号将人的思维从抽象变为具体,又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加以稳固并得到普遍传播。符号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设计者通过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等方式将元素汇集为映射自己思想的符号工具,构建成信息的传递者与接收者共同认可的符号语言[5]。符号不仅有识别功能还有思想信息传递功能,它能将人类情感、经验和需求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在运用建筑符号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人文诉求合理整合符号元素,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具时代性、创造性和象征性。

(三)地域性建筑符号的运用

阿根廷建筑师西萨·佩里曾谈及建筑的魅力,他说:“我认为建筑在所有的艺术中是最丰富、最持久的一种艺术。这些品质来源于每项工程的场地、营造技术、特定功能以及未来使用者的目标等方面所形成的牢固根基。”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在传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应避免模仿建筑表面的形象,建筑设计应隨环境、场所、技术等的变化赋予建筑新的内容与意义。建筑风格应基于社会的需求,与当下技术相结合,进行不断更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通过拼贴并置、衍生变异、多元融合等方式表达场所精神,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的场所精神的规律。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可以结合现代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016年9月,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举行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是现代建筑美学的新风向标。宝溪乡的地理环境与中国万千农村基本一样,但该地区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即青瓷制造业。建筑师充分考虑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建筑特征,在建筑群的规划初期和营建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突出场所精神。建筑师还特别注意了溪流宽度、路径宽度、建筑间的距离以及当地原有居民建筑间的关系。建筑整体外形既像中国传统灯笼又像瓷器制造过程中会出现的形态。建筑群就地取材构建其基本风貌,采用竹编加夯土技术,再运用现代的建造手法,将其完整呈现;在建筑形态、空间上注重村落空间、民居尺度和场地形态的和谐统一,既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形态,又传承当地建筑文化;通过借鉴当地传统建筑样式、营造技艺来强调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将传统建筑理念与现代建筑观念相结合,营造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场所。

三、结语

现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现代工业文化的冲击,地域性的建筑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加以系统提炼与加工并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能够促使建筑符号学理论与实践在地域文化传承过程中得到双向发展。另外,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理论学家凯文·林奇通过节点、路径、区域、边界、标志来设计空间结构,场所感来源于这五个要素所营造的环境意象,即通过场所区位、组织系统和形式关系来构建清晰的场所关系,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再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建筑氛围。由此可见,场所精神是将建筑场所的特质与场所中的人产生密切联系而发挥作用,地域性建筑符号与建筑的场所精神相结合是对地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种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玉山,王蔚.谈建筑语言的构成[J].建筑知识,2010(4):81-82.

[2]肖琼芳.湖湘建筑环境符号的场所语义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3]王瑞云.地域性符号的分析与提取:以江南园林景观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09.

[4]许慧.数字时代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符号学阐释[J].美术大观,2018(12):110-111.

[5]谢青.符号学视角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图案艺术研究[J].美术研究,2018(2):110-113.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表层结构符号学场所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恋爱场所的变化
符号学理论初探
利用地震勘探面波反演巨厚戈壁区的表层结构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