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异构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6-22王智锋

江西教育C 2021年5期
关键词:圆锥深度笔者

王智锋

儿童想法天真,往往比较依赖感性认识。教育理论把学生由感性认识得出的偏离正确思路的想法称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虽然不够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却是学生原始而真实的想法。教师若能妥当处理相异构想,就能促使学生跨越思维的鸿沟,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面的影响。实际上,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改造相异构想,实现新旧观念的转换的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利用学生的相异构想实施深度教学。

一、营造良好环境,催生相异构想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往往感到紧张,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没有自主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相异构想就无从谈起。

相异构想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无端空想,而是基于现实、具有一定价值的想法。导致相异构想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生活经验、课堂语境、教学情境等。良好的课堂环境是产生相异构想的基础,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民主的对话、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联想、乐于表达,从而催生学生的相异构想。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笔者上課时故意戴了一顶圆锥形的帽子,把自己扮成小丑的样子,以便活跃课堂气氛,自然地引入“圆锥”的课题,开启学生对圆锥的认识。趣味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相异构想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鼓励表达交流,暴露多元构想

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知识基础与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他们的相异构想具有多样性。学生的丰富构想标志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他们建构知识的前提。建构主义认为,揭示学生原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实现概念转变的前提。因此,了解学生的相异构想情况,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相异构想是一种隐性的思维,它潜藏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教师只有想办法让学生的相异构想暴露出来,才能获悉学生的思维运行状况,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观察圆锥的模型并思考:“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是圆形,有的认为是三角形。在认识圆锥的高时,有学生认为圆锥的高在圆锥的曲面上,是顶点到底面圆周任意一点的连线;也有学生认为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相异构想,而是耐心倾听,引导学生充分暴露各种相异构想,以便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深度解读内因,化归有利构想

转变相异构想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深度教学的核心。教师应深入分析学生的各种相异构想,并将其化归为有利构想。只有深度解读相异构想的内因,发现学生产生相异构想的原因,才能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教师可以采取学情分析、课堂观察等方式,深度剖析学生的相异构想及其形成原因,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改造相异构想。

教师在掌握学生产生相异构想的缘由后,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将不利构想化归为有利构想。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类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迁移,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相异构想,笔者认为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几何体和平面图的转换有一定的理解障碍。当学生的相异构想暴露出来后,笔者没有予以否定,而是先肯定他们敢想敢说,再针对他们的相异构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笔者还给学生提供剪刀,让他们剪开圆锥的侧面,并给他们提供了扇形和圆,让他们制作圆锥的模型。笔者指导学生将圆锥的模型纵切开来,并观察其切面的形状和高的位置。学生经过亲手操作、观察,对圆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之,基于相异构想的教学是富有深度的教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挖掘并利用相异构想,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韬奋小学)

猜你喜欢

圆锥深度笔者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