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的设计

2021-06-22朱圻贤陈素宁

江西教育C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

朱圻贤 陈素宁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为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本文从中高职课程目标、课程教育层次,理论与实践的比例结构,课程衔接的主导院校,课程体系的设计路线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设计提供了一条技术路线。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课程   设计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教育机构提供的是什么?答案无疑是课程。无论教育体系怎样,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必然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过程中,两者的课程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一、合理设定中高职课程的目标

国家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注重适应职业变更转移及创新创业能力,注重某一职业的技术能力。其课程目标至少应达到:(1)为受教育者首次就业提供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必备知识与核心技能;(2)为受教育者在同一领域相近职业之间的转换与迁移提供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3)为就业后的培训与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即为终身学习提供应有的基础知识。虽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几度变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阐述,但总体来看,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其内涵也日益清晰明确。

二、科学安排中高职课程

(一)教学层次梯度衔接

当高职以中职毕业生为接续培养对象时,两者之间的课程衔接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纵向延伸,即高职与中职学生学习的是同一工作领域的内容,但两者有一个梯度,高职是更高一级的技能,难度更大,也更复杂。第二种是横向拓展,即高职学生要学习不同工作领域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同一专业的中职阶段是没有学过的,高职学生的就业领域就更宽。第三种是纵横拓展,即学生各阶段获得层次和工作领域不同的职业资格,如2020年浙江艺术学校与浙江传媒学院联合打造了“音乐剧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三种模式,在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中可以混合使用。以会计专业为例,中职毕业生可以取得从事会计工作的入职资格(原来为会计证),在技能上应达到独立承担小微企业的会计核算,包括小微企业的会计处理、凭证填制与录入、记账、编制报表、财务应用软件操作等。高职毕业生可以参加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部分可取得该资格),其技能在初级会计员的基础上,还能独立完成制造业成本核算、纳税申报与筹划、审计助理等与其较高职位相对应的技能,课程的难度就提高了一个层次,专业知识的广度也相应拓宽了,从而完成了从蓝领到“灰领”的岗位转换。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

不同专业的要求不同,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也不同。以动作技能为主的工科类专业,所需训练时间较长,为使学生的技能达到足够的熟练程度,需要进行反复的实践训练,所以在高职阶段应安排足够的训练时间开展实践教学。以心智技能为主的文科类专业,动作技能所需的训练时间较短,在高职阶段则不必重复安排。以会计专业为例,它就是一个以心智技能为主的专业,所以一般性的实践教学可以大幅减少,甚至可以不安排,比如会计操作技术规范与财务软件操作技术,在中职已经教授,不需要在高职阶段进行重复训练。但心智方面的能力则需加强,如对会计准则(制度)的解读能力、应用准则的能力、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纳税筹划能力、财力软件应用的维护能力等。

三、厘清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设计

要實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作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应牵头并主导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高职院校课程设计者的水平高于中职学校;二是高职课程是接续中职而设,如何衔接理应由高职院校主导,科学设计后续课程体系及取舍课程内容。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调研,对中职的教育现状要做到胸中有数;二要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指导,特别是对已签署中职直升高职协议的对口中职学校;三是对中职生源的学生要单独组建行政班级,不能与普高生混同教学;四是对中职生源的学生要编制单独的教学计划,编写专门的教材,不能直接套用普高生的教学计划和采用普高生的专业教材。

在具体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对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夯实基础,使得高职学生具备高技能人才应有的技术改造、管理、研发和创新能力,并能在未来指引学生达到职业生涯的远方。

四、贯彻落实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路线

经过多年的探索,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设计路线越来越清晰,即应按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具体表现在按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按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按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

(一) 按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

每一个专业都有每一个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课程设置的依据就是职业岗位群。为此,职业院校应深入一线,广泛开展专业调研,认真分析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在了解专业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应开设的课程。

(二) 按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可由课程专家、技术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团队,深入分析要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构建应用技术课程。但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特色问题,同一专业、不同地域学生的就业面向不一样,可根据特定的就业面向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二是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大原则是理论“必需够用”,重在实践应用。对高职院校而言,基础理论必须要有,因为理论是实践总结、提炼、升华的结果,反过来又是构筑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理论的指导把问题说清楚,在实践中才可能把事情做得完美。

(三) 按岗位能力要求组织教学

在教学组织中,要坚守能力本位,放弃系统完整讲授理论的传统方法;要根据岗位能力的需要,将指导实践的应用技术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活动,做到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工作情境、任务情境和能力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实践训练体系,系统地安排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中高职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比与衔接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