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微”思想

2021-06-22杨尧飞叶节

江西教育C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核心素养思想

杨尧飞 叶节

摘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微”思想润物无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研究的“微”思想只局限于科学教学中的微查、微做、微评、微看。

关键词:“微”思想   核心素养   专业发展

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很多教师采用的还是科学知识的讲解与观念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教师无法关注每个学生,细节问题往往会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这说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应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思考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才能发挥教育的价值。因此,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教学中的“微”思想,不但可以有效解决教师分身乏术的困境,还可以让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长,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一、微查

(一)查预习、查作业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提出,有两个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过程,“预期”和“执行监控”(元认知),它们共同发挥着激活和调节信息流程的功能。学生在学习后如果抱有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反过来会影响他如何感知外部的刺激,如何编码便于记忆。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关注学情,从而以学定教。把握学情的策略之一是检查预习作业,虽然进行预习检查既费时又费力,但如果不检查,就会引起学生的惰性。因此,可以采取小范围微查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公开课“根的形态和结构”之前,布置预习任务:(1)观察身边植物的根。(2)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询问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引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学案中画出熟悉的根。再投影学生的画图结果,进行必要的评价,根据学生所画的根来讲解根的不同形态。因为课前小范围检查过学生的预习作业,所以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积极作图,从而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另外,在根尖结构的教学中,要用显微镜观察,通过预习,抽样微查,能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二)选典型代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成资源,教师如果检查和利用这些资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认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比较深入,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随堂抽查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练习,判断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但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情况进行检查,此时可以抽取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检查。例如,在巩固练习时,可以选择典型的教例进行讲授,了解学情。学完新课后,教师指导学生把练习中的错题摘录到“错题库”中,定期翻阅,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课后作业或测试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情况,及时弥补教学缺陷。

二、微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这就使学生组成了一个微共体,能营造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这个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形成问题—获取证据—形成解释—评价解释—交流解释”。

(一)微中见深、微中见精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往往有主次之分,对于教学重点,教师要深度挖掘、深度研究,再运用一些方法和手段加以突出。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微”思想教学,围绕重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通过讨论与自主学习,能发挥主体作用,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凸显了教学重点。事实上,很多的探究课都可以利用上述模式。只有对学生进行微型分组、微型讨论、微型指导,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中见实、微中见型

初中科学教学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利用“微”思想,以一个微实验,操作模型,组织三四个学生进行微讨论,能让学生自主领悟科学知识。比如,在“压力与压强”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PPT展示图片,把一个凸形物体放在天平上,加砝码使其平衡。若将物体倒放,则天平是否仍能平衡?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生1:不平衡,因为受力面积减少了。

生2:仍平衡,因为质量没变。

笔者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分析。然后,笔者将两个相同的凸形重物放在海绵上,让学生继续观察、讨论,并得出压力与压强概念的区别。

这个教例是科学概念的具体化过程,笔者利用“微”思想让学生以“微共体”形式进行讨论、分析,让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共同走出对“压力与压强”的认识误区,消除了学生的思维障碍,落实了知识点,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微中见新、微中有升

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的引领下,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微小、新颖的活动或实验,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压力与压强”复习课时,笔者适时引入“移移乐”活动,设置微实验,让学生四人一组,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果冻移出来,并说出原理。学生积极探讨,想出了很多方案。有学生说,用木棒推(推力大于摩擦力,受到压力)。有学生说,在一端吹气,另一端吸气(气压差)。有学生说,将玻璃管竖直放置(利用重力)。有学生说,将玻璃管甩一下(利用惯性)。在这个教例中,笔者将压力与压强的知识点以“微装置”串联起来,既新颖又直观,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微评

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习习惯及尊重他人、与人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心理学认为,及时、恰当的评价能指导学生的目标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活动情况的同时,应随时对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每一阶段学习结束,教师应公布活动的评价结果,包括课堂纪律、行为习惯、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及课堂笔记等,并对学生的优秀科技小论文、小制作进行展示。组织课堂活动是为了学生能在活动中不断地自我反思、完善和提高。为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评价的及时性,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活动过程,对认知与收获及时总结反思,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并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多元评价法,包括活动过程中是否主动认真参与、活动后是否整理好材料、是否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否做到实事求是等,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

(一)短语略评

很多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绪变化,也可以到班级走一走,了解学生有哪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然后进行评价,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一些简短却极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微评价,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逐步深入,如“能否把你们的想法表达得更具体一些?”“真的是这样吗?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非常好,大家的想法很有创意!”

(二)手势辅评

手势在教学中具有语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是教学语言的一种特殊应用形式。加强手势语言的微评价,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传情达意,优化教师形象。比如,对认真参与课堂学习的学生竖起大拇指,对暂时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拍拍肩膀表示宽慰。另外,教师也可以和学生约定手势来表示指定的评价意义,用来辅助教学。

四、微看

“微看”即指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从而洞察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情绪变化等。对学生的学案,教师要快速浏览,不放过任何优秀的作品,也不放过错误理解的作品。然后选取典型的作品呈现在投影上,与学生共同评价。从上述教例可以看出,微型观察能帮助教师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知其生,教其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情,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R].北京: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周建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科学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9).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4]毛娆儿,邵万亮.提高科学教学预见能力的途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1).◆(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教育局教科室  浙江省宁海县桥头胡中学)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核心素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