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冷凉山区茶用菊不同覆盖越冬模式研究
2021-06-22祁俊锋李雪丽时祥云佘小玲
杨 林 朱 莉 李 琳 祁俊锋 李雪丽 时祥云 佘小玲 赵 菲
(1.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100029;2.北京市延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102100;3.北京绿富隆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102100)
茶用菊, 简称茶菊, 为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植物[1]。 茶菊不仅可以用来营造优美的乡村景观, 而且还兼具茶用保健功能[2],具有优异的产业融合特性,已经逐渐成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中的一类特色作物[3],在北京冷凉山区产业规模发展稳步提升。 人工成本的提升是目前茶菊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压力[4],经过前期的研究, 北京地区在茶菊轻简化集成配套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5-8]。 在茶用菊传统的种植模式下, 每年需要育苗移栽重新种植, 而山区种植地块分散且规模较小, 并不利于推广机械化种植, 定植环节人工和种苗投入较高。 菊花是多年生宿根植物, 理论上可以通过适当的覆盖模式安全越冬, 因此设计并开展了北京冷凉山区茶用菊不同覆盖越冬模式研究, 以期减少北京冷凉山区种植茶菊的人工和种苗投入, 为茶菊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本试验供试茶用菊品种为‘玉台2 号’,供试园艺地布、棚膜均为试验基地提供的已使用过农资,且覆盖前已检验其完整性。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计以不同覆盖方式为因子的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 共设置3 个处理及1 个对照。 处理1(T1):覆盖旧地布;处理 2(T2):覆盖旧棚膜;处理 3(T3):覆盖玉米秸秆;以传统的定植当年生种苗为对照(CK)。每个处理设置3 次重复,共12 小区,每小区占地100 m2。
1.3 试验时间及地点
本试验在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绿富隆农业园区景观综合试验方进行。 试验为期2 年,3 个覆盖处理供试种苗于2018 年 5 月20 日定植并于10 月25 日统一进行覆盖,2019 年3 月28 日统一去除覆盖物,对照组于2019 年5 月23 日定植。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试验重点开展物候期、植株株高、冠幅、成活率、花期持续时间、亩产量(本次试验测产以全开放朵菊统计)等指标观测。
1.5 数据分析统计方法
本试验中数据采用Excel 软件整理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分析方法采用Duncan"s 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物候期观测
结合对各处理物候期追踪观测(表1),首先从次年返青情况看,覆盖旧棚膜返青最早,在3 月底已经开始返青萌发, 而同期另外2 个覆盖处理还没有返青,覆盖旧地布处理4 月3 日进入返青期,覆盖玉米秸秆处理返青较晚,4 月12 日进入返青期,对照组于5 月23 日定植。各处理基本同步进入现蕾期及花期,较对照组各生育阶段略早,衰败期较对照晚3 d。
2.2 不同处理生长状况观测
从现蕾前对各处理的存苗率统计看,3 个覆盖越冬处理在经过1 个冬季和早春晚霜考验后成活率相比当年新栽苗有显著差异, 其中覆盖旧地布处理及覆盖秸秆处理存苗率保持在70%以上, 显著高于覆盖旧棚膜处理,结合试验过程物候期观测发现,覆盖旧棚膜在早春气温回暖过程中萌发最早, 去除覆盖物后试验地依然有晚霜发生, 因此早萌发的植株死亡率较高; 从植株的生长体量看, 株高、 冠幅方面3 个覆盖越冬处理均显著高于CK, 覆盖处理三者之间无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是2 年生苗返青开始生长,要早于当年定植苗定植期一个半月左右,其次是2 年生苗为多个脚芽同时生长, 冠幅上要明显优于当年苗的单主枝(表2)。
表1 不同处理物候期观测
表2 不同处理生长状况观测
2.3 不同处理产量观测
本次试验采用完全开放的朵菊进行测产统计(表3),从产量构成来看,单株产花量方面,3 个覆盖越冬处理的单株产花量显著大于CK,主要是因为植株体量的增大造成花芽分化芽点数的增长; 在百花重方面,各处理与CK 间均无显著差异;从本试验统计折算的亩产看,3 个覆盖越冬处理整体上低于CK,但覆盖旧地布处理与CK 差异不显著,覆盖旧棚膜及覆盖秸秆处理与CK 差异显著。 结合产量综合分析,虽然2 年生苗单株的体量大、产花多,但是群体的成活率低,亩存苗量低导致亩产产能也相应有所降低。
表3 不同处理产量统计
3 小结与讨论
从试验研究结果来看, 茶菊通过覆盖越冬栽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越冬茶菊植株生长势和植株体量要明显优于当年生苗,单株产量也较高,但是亩存苗率较当年新栽苗明显降低, 致使花田地块存在一定的景观缺失。 从投入产出看,初步测算每亩可节约种苗费、 定植及苗期管理人工费合计3 500 元左右。相较其他覆盖模式, 覆盖园艺地布可有效提高茶用菊越冬成活率,植株次年长势比较旺盛,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产能水平降低幅度也较小, 可以起到节本增收的效果,在北京山区具有一定的推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