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冲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中的应用
2021-06-22刘晓宾谢洪香
刘晓宾,谢洪香
聊城市中医医院手足外科,山东聊城 252000
糖尿病足是指由于糖尿病患者下肢远端周围血管功 能异常、局部感觉神经病变或是活动异常而导致的足部感染[1]。相关报道指出,至少1/4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足,且69.9%的糖尿病足患者会出现感染症状,同时,23.9%的糖尿病足患者会由于感染而截肢[2-3]。现阶段,临床多采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进行治疗干预,且临床效果显著,该种治疗方式可以降低换药时患者的疼痛感,促进足部血流速度加快,并减少换药次数,缩短疾病的愈合周期。但该种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会造成患者再次感染或是引流管堵塞,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4]。可冲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有效弥补了这一缺点,使用流动的无菌液体进行创面清洁,进而开展持续的引流和抗感染治疗,及时排出坏死组织,提升患者的康复效率,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5]。该文收入资料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到院诊疗的50例患者,进一步探讨分析可冲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糖尿病足感染创面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该院收入的5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作为探究资料,于足底发病12例,于足跟部发病22例,于足趾发病16例。依据奇偶分组法进行分组,每组25例。参照组女13例,男12例;年龄56~74岁,平均(65.3±0.17)岁。研究组女12例,男13例;年龄55~75岁,平均(65.1±0.19)岁。两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同意该研究并签订协议书;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指标;资料数据完整。
排除标准:认知障碍症者;沟通异常者;中途退出者;家庭存在精神病史者。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传统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具体如下: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开展降糖、补液、营养供给干预;随后对创面进行药敏试验以及细菌培养,依据数据指标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药物干预。此外,在清理创面时需使用氯化钠进行冲洗,去除坏死组织,最后予以创面换药、止血干预。
研究组采取可冲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手术流程同参照组一致。常规处理后,依据患者创面的深度、形状以及大小裁剪出适当的医用敷料,置于创面表皮,对边缘进行缝合固定处理,不可存在空隙;予以半透膜在患者已盖有敷料的患处,大于周边2 cm;使用器械将创面中间的泡沫敷料取出,大小类似于吸盘,应用硬质胶引流管管道一端置入患处,随即粘贴;随后连接上负压引流管以及冲洗管,准备开启间歇性负压吸引模式以及负压吸引治疗机;负压参数控制在-125mmHg,选择冲洗剂为庆大霉素以及氯化钠注射液混合物,连接完成后开展持续性冲洗,1500mL/d左右,压力参数为30 kPa。
1.3 观察指标
1.3.1 再次感染以及引流管堵塞情况 再次感染:患者体温长时间过高;创面细菌培养后为阳性;引流液性状、颜色异常;患处颜色异常。引流管堵塞:引流液无法流出;接头处或是管腔存在血块;患处肿胀明显。
1.3.2 相关指标 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伤口愈合时间。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引流管堵塞发生率较低于参照组,研究组二次感染情况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n(%)]
2.2 两组患者其住院和伤口愈合时间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伤口愈合时间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住院和伤口愈合时间指标比较[(±s),d]
表2 两组患者的住院和伤口愈合时间指标比较[(±s),d]
组别伤口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参照组(n=25)研究组(n=25)t值P值59.1±2.743.2±2.621.209<0.00152.3±1.940.6±1.822.351<0.001
3 讨论
糖尿病群体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身体素质较差,若是予以患者截肢治疗会加重家庭负担,且生活质量以及生存质量下降[6]。糖尿病患者细胞和全身各系统老化明显,局部反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细菌定殖导致创面迁移不愈[7]。除此以外,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周围神经功能消失,其足部对疼痛的反应能力下降,且对温度的感知能力异常,导致足部受到损伤后无法察觉[8]。同时,伴有周围血管功能不全以及高血糖疾病[9],该类患者的足部组织缺氧缺血现象明显,患者皮肤受到损伤后,组织坏死率上升,且极易受到病菌以及病原体的侵袭,致使足部创面感染。该类疾病属于临床上常见的难以治愈的“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10],多数患者入院后需要住院1个月以上,且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周期较长,临床治疗难度较大[11]。临床上针对糖尿病足感染均需进行手术清创治疗,同时,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改善患者足部缺氧缺血现象,是治疗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12]。
现阶段,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多,且效果较好,是出现的新型引流方式,该技术早期由国外专家提出[13],将其应用在四肢感染创面的诊疗上,应用效果显著。后期,我国医学家将其应用于糖尿病足患者的创面诊疗上[14],使得糖尿病足患者的感染控制效果显著上升,抑制了疾病的进展,减少了患者足部炎症的产生,帮助患者加速血液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15]。相关报告指出[16],由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其在引流过程中极易出现粘滞的现象,堵塞了引流管,使得患者再次感染,制约了患者的康复效率[17]。随后,临床提出了应用持续冲洗引流技术,有效排出了患处脓液,对患者的坏死组织进行持续性的清洗,促进患者表皮细胞不断分化、生长,促进患处血液循环,抑制了疾病的进展[18]。同时,持续性冲洗引流技术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有效避免了外界细菌的污染,提升了患者的疾病治愈率[19]。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主要通过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填充创面及腔隙,使其作为引流管以及创面的中介,同时应用半透膜,使该种引流方式的密封性更好,预防了细菌的侵袭。以往的引流多是点状引流,患者后期出现二次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患者患处开展持续性的冲洗引流,及时排出了患者的脓性物,保证患者创面的卫生环境,减少患者创面所附着的污染物,控制了疾病的进展,保证了疾病的预后质量。此外,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效增强了患处的引流量,加速了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患者毛细血管新生,推动组织尽早增殖,使得患者的治愈率上升。
该文以该院收入的患者进行总结,研究组患者引流管堵塞率为4%,低于参照组病例引流管堵塞率40%(P<0.05);研究组资料的再次感染率为0%,低于参照组资料的再次感染率20%(P<0.05);相较于传统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冲洗式的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有效避免了患者再次感染的发生率,同时,降低了患者的引流管堵塞率,有效控制了不良事件的出现,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保障了患者的治愈率。对相关指标进行总结分析,参照组的伤口愈合时间为(59.1±2.7)d,长于研究组伤口愈合时间为(43.2±2.6)d(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40.6±1.8)d,显著少于参照组住院时间(52.3±1.9)d(P<0.05);应用可冲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康复效率更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伤口在短时间内愈合,有效降低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保证了临床治愈率[20]。应用可冲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有效控制患者的感染发生率,避免糖尿病病情严重,且予以创面良好的清理,减少换药次数,降低患者的疼痛反应,提升了患者治疗疾病的舒适度[21]。
相关报告指出[22],针对该院收治的40例糖尿病足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引流管堵塞8例,高于实验组患者引流管堵塞2例(P<0.05);该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再次感染人数为6例,高于实验组再次感染患者为1例(P<0.05);表明,予以患者可冲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感染的效果较好,降低了患者的再次感染发生率,减少了引流管堵塞的次数,与该文研究一致。该技术不仅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并且减少了抗生素的应用、换药次数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有利于观察、护理。
有学者指出[23],针对该院收入的5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进行探究,可见负压引流联合持续冲洗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对糖尿病足创面治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在实施过经封闭负压吸引治疗后,其细菌培养阳性例数由治疗前的92.0%(46/50)降低到治疗后的24.0%(12/50)(P<0.05)。
综上所述,可冲洗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控制了患者疾病的进展,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反应,保证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