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参与积分卡:家校协同育人的应然路径
2021-06-21曾霆
曾霆
摘 要:家长参与积分卡是记录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活动情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卡片。积分卡的设计要兼顾类型、内容等方面的内容;使用积分卡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记录相应的分数,并定期进行反馈、评价。以家长参与积分卡为媒介的家校协作,将塑造出共生共长的教育新生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家长参与积分卡;家校协同;育人路径
家庭环境的熏染,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有着关键作用。虽然家长也很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却心力有余、方法不足,把教育的愿景寄托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实践证明,没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便会缺乏强大的“侧翼”支撑,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笔者引入家庭参与积分卡,将家长带上了助力孩子腾飞的快车道。
一、背景:唤醒家长意识,激发参与动力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研究表明,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力所占比例为70%。由此可见,在孩子的成长、提升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奠基、推动作用,而学校、社会更多的是一种助推器和催化剂。
事实上,在实际的教育影响构成中,家庭教育不及70%,而家长的责任缺失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家庭问题之一。首先,一旦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便当起了“甩手掌柜”,把孩子彻底交给学校;其次,家庭成员没有认真分析孩子的个性体征,鲜有整体教育规划和系统化的教育措施;再次,家庭内部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父母双方各执己见,缺乏有效沟通;最后,家庭教育往往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学业成绩、名牌学校等外在层面上,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兴趣爱好。
面对家庭教育的失责问题,我们要用行动搭起家校互通的桥梁,引导家长以教育参与者、成长指导者的姿态,与学校一起,共同面对孩子成长阶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基于此,笔者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家长激励方式——家长参与积分卡。
家长参与积分卡,是指学校在家校共育中,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提高家长参与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有效性而专门设计的家长参与情况反馈登记卡,是激发、督促家长助力孩子成长的过程性载体。家长参与积分卡最大的作用和目的就是通过对家长参与情况的如实记录,唤醒家长教育孩子的主体意识和主观创造性,让家长不断反思、革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从侧面促进家校共育新生态的建立。
二、家长参与积分卡的设计制作:简便易行内容全
家长参与积分卡的设计要有整体规划、系统筹谋,必须综观学校教育的全局,贯穿学生成长的始终。在积分卡的类别设计上,分为常规型和特色型。常规型包括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学校大型主题活动、学生重要节点事件(如入学礼、入队礼、生日礼等)、家长志愿者活动、学校组织的家长育儿讲座等;特色型包括亲子阅读、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游学、家长教育经验分享会、班级主题活动等。如此设计,能够实现点面结合,让家长参与到整个教育网络中。
在内容设计上,结合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探索适宜的、匹配的教育引导路径和方式,以及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开展相应的家庭教育研究活动。例如,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可以开展针对幼小衔接的家长指导讲座;三年级学生是小学阶段身心发展的转折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做事容易冲动,可以开展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沟通、调试孩子情绪方面的交流分享会。总之,在家长参与积分卡的内容设计上,必须要从家长的教育需求出发,引起家长的思想共鸣,让家长想学、要学,进一步弥补其缺乏科学教育策略的不足。
在参与方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现场育人经验分享交流,也可以是班级群里的讨论发言,还可以是微信朋友圈的心得互动,从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沟通的及时性和实效性。
三、家长参与积分卡的使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家长参与积分卡设计制作后,就要进入实施应用阶段,以展现其对提高家校共育质量的巨大价值。
从量化分析来看,家长参与积分卡重在督促家长的参与度。因此,最基本的准则是,家长每参加一次就记录相应的得分,并定期向学生或在班级群中公布反馈分数。当然,在具体积分上,还要体现差异性和竞争性。例如,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校级家长讲座等惯例活动,参加的家长均可得2分,在这些活动中交流育儿经验的、自主报名做专题分享的家长可以再得2分;积极参加班级亲子趣味运动会、社会实践小分队、爱心志愿者等特色家校共育活动的家长可得3分,不参加的家长不得分;如果有家长主动向班主任提出想要为学生上一节“特别的课”,如冬季保暖、春季卫生护理、美食制作等内容可得5分。如此个性化的得分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位家长的潛能,让他们的优势变成合理的资源,增强他们不断探索家校合作新路径的决心。除此之外,对于家长参与情况必须做到定期反馈,举办交流碰头会,向家长详细汇报,也可以让优秀家长代表进行经验分享发言。
总之,家长参与积分卡的使用,是激发家长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它能有效打通家庭、学校携手并进的渠道,真正提高家校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田秀华. 家校共育构建和谐教育新生态[J]. 江苏教育(周二刊),2019(12).
[2]苏瑜.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与学[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