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对策

2018-01-18朱松竹

活力 2018年20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朱松竹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因此往往会出现自卑、暴躁等心理问题,这样问题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基于这些问题,农村学校应该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采用家校协同对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家校协同;对策

引言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是明天的太阳。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整个农村的教育和社会的进步。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并且把关注的基点落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上。

一、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每一个学校都要为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并且将学生的各项信息记录在内,如留守儿童的家长、紧急联系人以及家庭住址等关键信息。一旦留守儿童遇到了问题或困境,能够在第一时间联络相关的监护人,最大程度上避免留守儿童出现更为危险的问题。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来看,除了理论知识以外学校方面还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落实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其德育教育、素质教育,从而更好地契合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作为学生直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首先要确保教师言行举止到位,从而更好地正面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做出典范作用,做到谨言慎行、正确展开学习工作,不仅落实自己的责任义务,还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奠定家校合作基础,确立家校合作意识

首先,学校方面必须重点向家长表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切实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使用意识。家庭,是每一个学生第一课堂,家长则是该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并非学生学习的独立场所,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家长和教师必须协同合作,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学习群体。同时,相较于家庭,学校所能够做出的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内容相对较为有限,家庭要切实认识到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能过分推诿教育责任,做教育过程中的“甩手掌柜”。学校方面可以利用好家校互动的方式,有效结合理论与实际,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且良性的合作氛围。

其次,学校方面要积极与家庭展开多元化的交流,以求不断提升交流的效果与价值。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只是教师的任务,尤其是作为年轻家长,自身工作相对较为繁忙,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同时,拉大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同时,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在应对问题的时候,不能被动地等到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时候再进行相应的补救教育,而是要让家长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参与者,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全面、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驱动留守儿童更好地投身到学习之中。此外,任何的交流联络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双方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只有了解到学生的实际状态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校协同具体策略

(一)组建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应当组建起良好的留守儿童之家,可以给予每一位班主任“爱心妈妈”的权力,做到“一全、二常、三重”的多元化管理。所谓“一全”,即为健全的留守儿童具体档案。能够将留守儿童的各类信息和现实情况做一个良好的统计,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其他情况的时候,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家长展开联络,深化心理健康协同教育的效果。所谓的“二常”,是指教师经常与留守儿童展开交流和互动,以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和留守儿童展开交流与对话,防止留守儿童因缺乏与家长的交流互动而产生其他的心理问题。所谓的“三重”,即重视思想的疏导、学业的辅导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使用正确且积极向上的办法帮助学生。

(二)探索多种帮扶模式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在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過程中,各个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儿童需求,做到不同帮扶模式的多元化探究。例如,“代管家长”的模式,针对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情况,教师可组建经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志愿者创设“代管家长”的队伍,同时组建更为活泼、生动的各类活动,要做到对其展开培训,确保“代管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指导留守儿童学习。

(三)利用网络平台

在我国互联网信息科技力量进一步发展,在家校协同的教育工作中,能够带来更好的效果。互联网的加持下,原本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得以更好被打破,即使家长不在留守儿童的身边,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安排,配合学校方面更好做好教学工作。同时,学校方面也能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在互联网的平台下更多的做好分享互动,驱动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真正意义上落实“家校协同”的教育。

结语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是促进农村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一定的家庭关怀,从而产生一定心理问题,学校教育应该弥补儿童这部分的缺失,教师作为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亲人,应该基于学生更多的爱和关注,进一步促使家校协同效率,从而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方胜.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J].祖国,2018(18):215 -216.

[2]刘丽萍.谈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 (25):38.

[3]张冠琦.基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家校合作优化[J].教育现代化,2017,4 (43):277-278+281.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