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交流成为学习的习惯

2021-06-21史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倾听表达

史军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思考,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自主交流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倾听;表达;回应

自主交流能力指经过自主探究后,展示者将探究的数学知识(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汇报,交流者对汇报进行判断、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想法主动地与其进行探讨、反思的能力,是“成长型”课堂的学习素养之一,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能力。首先,自主交流能够引导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倾听是交流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交流的基础。其次,交流中观点与方法的多样化的呈现,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是否合理、正确。最后,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反思、优化,最终进阶。

诚然,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的自主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別是少数学生的交流能力表现特别突出。但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自主交流能力的培养不能以部分甚至是个别学生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更不能以这部分孩子的交流水平来衡量整个班级学生的交流水平。所以,在研究中我们不妨按下暂停键,对照《自主交流能力发展指标》,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倾听、表达、回应”三个核心词上。

一、倾听能力的培养

既然是再聚焦,就要对倾听重新认识:何为倾听?曾几何时,笔者在课堂上常常要求学生“保持安静、坐端正、竖起耳朵听”。看起来课堂上学生是在听,但真的在听吗?展示者的观点、方法是入耳了,但入心了吗?孩子们能否听懂展示者的观点,理解其产生的过程?听的过程中有比较该观点与自己观点的异同,进而反思、重建自己的想法吗?老师们忽略了这些问题。而在笔者看来,这才是真正地倾听。倾听不是“坐端正、竖起耳朵听”的要求,也不是“保持安静、认真听讲”的纪律,它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表现过程,不能仅仅简化为“听”,还包含了“看”,更涉及了“想”和“思”。倾听是交流者通过听觉和视觉接收展示者在展示汇报中表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进而解读,是一种有思维参与的深度学习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倾听”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

1. 明示倾听的内容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在展示活动中该去听什么:听展示者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听其推理、归纳的过程。听的过程除了接收语音信息,理解展示者的观点,掌握他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法,还要有思维参与——分析、比较,进而达到明白他的观点、方法与自己的异同。同时,要求学生目光注视展示者,在听的基础上用眼观察、用心思考。

2. 用复述驱动学生听清

告诉学生听什么、怎么听,学生就会倾听了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然经常听到老师说:学生不愿意倾听、不会倾听。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倾听的动力与愿望。该用什么来驱动学生去倾听呢?在六下《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的探究活动中,笔者用“复述”来驱动学生去倾听。现将教学片段整理如下:

例: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1)尝试独立解决。

(2)组内交流要求:

a. 组内成员依次说说自己的方法。

b. 说的同学,要说清楚,听的同学先努力听清同伴的方法,再复述。

生1:我先假设大船有1只,小船就有9只,算出来,船坐满后人数只有32人,比题目里的信息少10人,不符合题意。接着我继续按照大船的只数从少到多假设,一直假设到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发现符合题意。

生2:你是按照大船只数从少到多进行假设,直到假设的大船、小船上的乘船人数符合题意为止。我也是用的假设的方法,只不过我是反过来的,从大船有9只开始假设,请看表格。

生3:你的方法和生1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你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假设的,直到找到符合题意的大船和小船的只数为止。我的方法比你们的简单。先假设大船和小船各有5只,计算出乘船的人数后,与42人相比较,比较后再调整大船、小船的只数,直到人数等于42人为止,请看表格。

生1:你也是用的假设的方法,先假设大船、小船各有5只,计算出乘船的人数,发现比42人少2人。接着你增加1只大船,减少1只小船,发现乘船人数刚好是42人。

这样的任务和规则对交流双方都有约束。表达者会想方设法说清楚自己的方法;倾听者则努力听清对方的表达,否则无法复述对方的方法。从课堂观察来看,这样的设计驱动学生去倾听。在小组交流里设计这样的任务驱动,既营造了轻松的氛围,有利于聚精会神地听,又使得训练的面更广了。

3. 用评价倒逼学生听懂

上文说了从指标的观察要点来看,“倾听”这一维度很难观察。而交流者对展示者汇报的评价,恰好能反映交流者是否在倾听,是否是有思维参与的倾听?那么,在展示汇报后,教师可以适当地装装“傻”,随机或有意识地问问台下的学生:“他刚刚汇报讲的是什么意思?”“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用评价来倒逼学生倾听,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倾听,去分析、比较。随机的挑选与有意识的指名相结合,使得每一位学生不得不带着思考去听。

二、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是指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研究之前,先按下暂停键,看看什么是数学表达?数学表达是指交流者运用数学语言(口头语言、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并对展示者汇报的方法与结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评析以及做出必要的比较,它包括比较、交流、改进与错误纠正、总结、归纳等多个环节。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1. 言之有理求真

本文所研究的表达,仅指“成长型”课堂中,交流者对展示者汇报的方法与结论的评价和意见。对于展示者的汇报,交流者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呢?首先要在倾听后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再说清自己判断的依据,做到言之有理。郑毓信教授在《从“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到“深度教学”》中谈到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了“揣摩老师才有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的认识。一线的教师对这点也有感觸。学生的表达是教学反馈的一种,教师应根据学生交流中的表达来调整教学,如果学生不是真表达,必然会影响教师对教学的调控。如何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这就要求学生在经过分析、比较后做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这样要求,学生在表达前,其思维会聚焦在哪?学生们会思考:展示者汇报的方法可行吗?这样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如果汇报中有错,错在哪?应该怎么做,怎么说?此时,学生表达时说出的是内心的思考与分析、比较后的结论,是真实学情的反馈。

2. 言之有物求实

课堂上时常听到“你说得很好,很清楚,我一听就明白了”,乍听起来,是对展示者的表扬,但你细品,从交流者的表达中你听出了什么?展示者又从回应中得到怎样的反馈?第一,反映了交流者的听的状态,只是生理上的听,没有分析、比较这样的思维进行参与;第二,没有有效信息的反馈,是无效的表达。怎么改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倾听,听懂交流者的表达,再去思考他的方法和结论与自己的异同,反思自己该如何调整。把展示者的汇报与自己倾听后的思考结合起来进行表达,做到言之有物。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要引导学生“想清楚了再讲”,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怎样表达同学们才能听懂,还需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切不可操之过急。正如吴贤老师所说,“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实质上也是在帮助学生形成思考的能力”。而从不会表达到敢表达、善于表达的过程更能让学生体悟到什么才是学习。学习需要沉潜,从“浅度”表达到“深度”表达需要生长。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静默中开始思考,练习表达。

三、回应意识的养成

交流不是自说自话的表达,而是心中有他人的沟通。生生交流中需培养交流者回应的意识,引导交流者不仅能评价别人、会表达,还要会回应展示者的后续观点,促使交流得以完整地进行。回应促使交流双方思考:怎样表达,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交流双方生成的真实回应,能更好地反映双方的学情。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需要倾听交流双方的表达,听懂双方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表达不清楚或因为知识偏差不理解对方意见时要及时介入,指导学生运用多元表征清楚表达,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交流,不跑题,不做无谓争执。回应的背后是尊重他人,是包容,是求同存异的态度。

“成长型”课堂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作为其核心素养的自主交流能力的培养应紧紧抓住“倾听、表达、回应”这三个方面来训练。倾听、表达、回应在交流中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三者可以形成一个闭环。只要教师心中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学生的交流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猜你喜欢

倾听表达
浅谈学会倾听在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简约欧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合作共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