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观察

2021-06-21周星虎文翠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3期
关键词:肝郁脾虚菌群

周星,虎文翠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内科;2.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多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性状异常,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目前临床西药治疗该病多采用曲美布汀,可有效维持肠道的节律性运动,改善患者各项临床不良体征,但长期使用有一定副作用[1]。针灸治疗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方式,通过针刺与艾灸结合的方式,具有良好的调节肠道、健脾和胃、缓解疼痛等效果[2]。本文探讨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87例,纳入标准:(1)西医近直肠触诊、便常规、腹部B超等检查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2)中医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主症:腹痛即泄、泻而不畅;次症:腹胀、全身乏力,舌脉:舌淡胖苔薄,脉细;(3)精神状态正常,可与医护人员建立有效交流;(4)签署相关知晓同意书。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36~67岁,平均(51.46±5.28)岁;体重39~81kg,平均(60.67±6.18)kg;病症类型:腹泻型23例,便秘型20例。观察组男21例,女23例;年龄35~68岁,平均(51.39±5.31)岁;体重38~82kg,平均(60.71±6.20)kg;病症类型:腹泻型25例,便秘型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内科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年审(367)号]。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即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0810、20190213,规格:0.1g/片)治疗,0.2g/次,3次/d。连续服用该药物治疗21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具体方式如下:(1)针刺操作:取患者双侧天枢、三阴交、足三里、太冲、上巨虚等穴位针灸,采用长度40mm的毫针依次刺入上述穴位,采用提插捻转手法进行治疗,得气后,留针30min,完成后拔除毫针,点燃艾条一端,操作者手持艾条于针刺穴位距离肌肤2cm处,实施艾灸,并在艾灸与患者皮肤之间放置硬纸片,预防烟灰掉落灼伤皮肤,以患者局部温热,且无灼痛感为宜,20min/次。连续针灸治疗21d。

1.3 评价指标

(1)中医症候积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21d后中医症候积分,其中主症包括腹痛即泄、泻而不畅,按症状无、轻、中、重,赋值为0、3、6、9分,次症包括腹胀、全身乏力,按症状无、轻、中、重,赋值为0、2、4、6分,分值越高,则提示症状越严重。(2)肠道菌群数量:分别采取每位患者治疗前、21d后新鲜粪便1g,加入稀释液将其稀释至10倍浓度后,分别取0.01mL在双歧杆菌培养基、乳酸杆菌培养基及大肠杆菌培养基中培养48h后,计算各菌落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21d后,两组腹痛即泄、泻而不畅、腹胀、全身乏力等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2 肠道菌群数量

治疗21d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治疗前,大肠杆菌数量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腹痛、腹胀,如未及时规范治疗,可引发头痛、失眠、性欲减退等不良并发症,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危害[4-5]。目前临床多采用解挛剂、止泻剂等西药治疗,常用的曲美布汀属于一种胃肠解挛性药物,进入机体后通过抑制肠道细胞膜的通透性维持肠道节律性运动,但部分患者效果不佳[6]。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临床各项不良体征及大肠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中“泄泻”、“腹痛”等范畴,主要由于外邪入侵,导致脾胃运化失衡、气机阻滞,从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此症应以调节肠道、健脾和胃、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7-8]。针灸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式,主要采用针刺与艾灸联合作用于对应穴位,通过刺激经络间的表里关系,调节机体各项生理代谢功能。针灸在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过程中主要取患者双侧天枢、足三里为主穴,其中作用于天枢具有良好的健脾和胃、止痛之效;作用于足三里具有良好的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之效,此外,该治疗方式中还取太冲、上巨虚等穴位,共同配合,共行调节肠道、健脾和胃、缓解疼痛之效。同时,针灸中还融入了艾草的温热之性,通过燃烧艾草产生一定的热量作用于对应穴位,可有效直达穴位深处,达到良好的缓解疼痛、活血化瘀之效。现代药理表明,通过针灸刺激上述穴位,可有效激活机体内脑肠肽,有效控制肠道蠕动,清除肠道内有害菌群,提升有益菌群的数量[9-10]。

综上所述,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衡现象,促进各项临床体征转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肝郁脾虚菌群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中医观点:脾为什么重要 脾虚症状的自查与调理方法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