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情境,演绎历史课堂不同精彩

2021-06-21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陈文杰

亚太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郑和长征笔者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 陈文杰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课程基本理念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说明课堂形式要从封闭转向开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而历史情境教学是历史教师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通过整合多种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拓展能力、激发情绪情感的教学形式。为了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笔者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创设了一些情境,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

一、片段情境:让历史课变得“有意思”

片段情境就是在一节历史课的某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思维。

(一)案例一

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中“民族交往与交融”一目的“文成公主入藏”部分,以前笔者是讲讲吐蕃人的来源、松赞干布的贡献、文成公主嫁给他的故事等,还对文成公主入吐蕃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是学生的回答也都是课本上的现成答案,不需要太多思考。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几乎纯粹是字面上的,难以深入心灵。

那么现在,通过创设情境,以历史短剧的形式展现,又会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呢?课前笔者要求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等途径查阅与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相关的内容。笔者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点拨,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指导班内各学习小组进行了人员分工,各小组长组织了各组组员讨论,确定了各组想演的故事。同学们发挥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编写完成了一个个简短的小剧本。课后,笔者对各小组的剧本进行了审核,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各小组进行了简单的排练,在课上分别演绎了“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故事,有两个小组演绎了大家都不知道的“玉树之行”“公主的‘门巴’”。学生通过编演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学生“亲临”其境,感同身受,好像成为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案例二

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了余秋雨《霜冷长河》中的一段话:“……北窗外是一道很高的长堤,长堤外是浩阔的长江,往东不远,有一个古老的阅兵台,是戚继光留下的遗迹;往西不远,是郑和下西洋的码头所在。江风阵阵,涛声隐隐……”所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余秋雨的这段话,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将此作为新课的导入,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做良好的铺垫。有很多能体现当地历史缩影的文学作品,其文字生动活泼,且具有史料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把一些文学作品运用到教学中。

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笔者在讲解课文第一个子目“郑和下西洋”部分的内容时,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让学生探讨: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从太仓刘家港(今浏河)出发?因为是家乡历史中的一部分,学生喜闻乐见,减少了学生与历史教材的隔阂。随后在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行程时,笔者让学生说说郑和与太仓的故事。有的学生说郑和从太仓扬帆起锚,七下西洋时,每次都会来到太仓天妃宫祭祀,祈求妈祖这位“海上女神”保佑他的船队一帆风顺。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了自己在太仓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中了解到的郑和船队远洋的历史文化。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利用文学作品资源,通过文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学生也乐于接受和认同。这使笔者的历史教学饱满且富于情趣。学生不仅仅是“形动”,更是思维、情感上的“神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都“动”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完整情境:让历史课变得“有意境”

完整情境就是一节历史课都是通过创设情境或模拟情境来完成教学过程,情境贯穿整节课。以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例,教学过程及说明如下。

(一)活动一:情境引入,探究长征之因

1.教师多媒体展示1934年9月8日《红色中华》上刊发的一篇报道《募集廿万双草鞋慰劳红军》,提问:报道提到在10月10日之前要完成20万双草鞋,为什么?同时又说明了什么?

2.学生浏览课本第81页,找一找: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3.学生浏览课本相关史事,并结合“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想一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以一则当年要完成20万双草鞋的报道进行情境导入,营造探析氛围,能够迅速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找一找“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和想一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解决基础知识。

(二)活动二:情景模拟,“重走”长征之路

1.学生阅读萧锋的《长征日记》片段,并结合书本思考:长征开始后,红军打算去哪里?去做什么?路途上顺利吗?是否去了最初要去的地方?

一九三四年 十一月二十八日 晴

我们连夜出发,经柳口、近苦村、梅花圩向湘西前进。这里是水网地带,打仗很不利。哎!今天甩了这股敌人,明天又会碰上另外一股敌人,国民党兵就如鞋上的烂泥巴,总是甩不掉。

行军路上,担架队战士梅若坚问我:总支书,这是什么地方?二军团、六军团在哪里?走到哪是个头?说实在话,我也不知走到哪是个头,我只好回答:我们这两条腿是属于革命的,上级让往哪走,我们就往哪用劲!

2.小组合作:按照各组的角色分配进行情景模拟,完成角色任务。

小组 角色分配 角色任务第1组 历史学家 长征(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标志、历史意义第2组 地理学家 讲解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大致经过第3组 红军战士 讲述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和难忘的经历第4组 评委 对以上小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补充

3.展示交流。第1组展示,结束后,第4组补充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2组展示,结束后,第4组进行点评、补充。所有同学在书本上标注长征过程。第3组展示,结束后,第4组进行点评、补充。

设计意图:一是通过阅读教师所给材料和书本知识,引导学生提高信息提取、归纳概括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空间意识;三是通过让学生讲故事,培养学生叙述历史的能力,同时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四是通过各组角色分配要完成的角色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活动三:情景“再现”,感悟长征精神

1.教师播放《采访长征老红军》视频,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时的艰苦。

2.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如何更多地了解长征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单介绍一些了解长征的途径。

3.体验交流一:登录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www.chnmuseum.cn)中的“纪念长征胜利大型馆藏文物展”虚拟展厅,各组派代表讲解一两件长征文物。

4.体验交流二:让几位学生穿上草鞋,行走一段进行现场体验,并说一说体会。

5.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完成“长征精神”的内涵,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2)结合现实,让学生说说哪些事例(新闻、现实生活)体现了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历史的学习讲究以史为鉴,学生不仅要记住历史中的重要人和事,更要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去感知历史、思考历史,发挥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通过观看《采访长征老红军》视频、浏览“纪念长征胜利大型馆藏文物展”虚拟展厅,穿上草鞋现场体验,使长征情景“再现”于学生面前,通过讲解文物、说说穿上草鞋行走的体会、归纳“长征精神”,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另外,引导学生认识“长征精神”在革命年代是促进胜利的法宝,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我们做一切工作应弘扬的精神,从而进一步推进“长征精神”的内化和传承,实现情感的提升。

本课通过精心设计历史情景,并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景活动中,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模拟重走长征路、参观长征虚拟展厅、穿草鞋行走体验等情景活动,进一步了解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形成积极的历史情感。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要通过创设模拟情景,“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有体验、有思考、有发言、有辩论,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历史课堂充实、鲜活起来,焕发了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郑和长征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