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飞行学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1-06-20徐晓娟陈莉
徐晓娟 陈莉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校海军飞行学员的基础课程,对立德树人,尤其在增强学员文化自信和培养学员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18级海军飞行学员的教学实践,提出一条“课前思政教学设计→课内思政教学实践→课后思政教育内化”的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课程思政”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169-04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a basic course for the naval pilot students of our university, is of much significance for morality education, particularly in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s' culture confidence and shaping their values. Therefore, it is highly essential to be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aval pilot students of 2018, an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roposed, which covers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pre-class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class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fter-class intern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morality education; culture confidence; approa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引言
“课程思政”是当今中国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举措,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员育人的重要途径。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课程思政”,主要是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深入探索并挖掘其育人价值,达到“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致力于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提高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其他所有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担负起“课程思政”的重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最新版)[3]指出:大学英语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高等教育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教学内容涉及丰富的人文教育、跨文化教育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政教育素材,使“课程思政”极具可行性。
一、海军飞行学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为唯一一所承担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本科学历教育的院校,在海军整体走向远海,执行护航、海上维权、联合军演等多样化任务需求越来越多、海军对外交流日益增加的时代背景下,重视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员将来执行对外任务时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场,尤为重要。
青年学员多为90后和00后,他们生长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发达的时代,从小就熟练使用电脑和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工具,见闻和视野都非常开阔。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正處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青年学员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思想水平有限,在学习西方文化时很容易被误导,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责无旁贷,应担负起“课程思政”的重任,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学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员进行价值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集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然而,目前部分教员尤其是非政治理论课教员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课程思政”意识不强,他们普遍认为“课程思政”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其他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不大,教员只负责把专业知识讲好即可,这种认识显然不符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指导思想。此外,比较典型的问题是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充分和深入。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员,必须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深刻认识和理解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研究基础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思政”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中、小学包括高职院校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并总结出不少经验。截止到2020年3月底,作者在中国知网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7213篇。经统计,这些论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课程思政”进行论述。其中理论层面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 梳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2.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3. 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探索,主要包括改革与探索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
4.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实证层面主要是各层次院校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课程思政”对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
2. 基于某门课程的一个具体课例,论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的方法或途径。
3.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表现以及提升路径。
通过比较发现:关于“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多数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对“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过于宏观,很少具体到某一个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很多“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思政”元素牵强,与教学内容相关性很小,为“思政”而思政,尚未实现“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英语“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地方高校学生,尚无针对军事院校学员尤其是海军飞行学员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因此,作者结合我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基于2018级飞行学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着眼学员的职业发展和未来岗位需求,探讨海军飞行学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为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的育人价值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建议。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路径
作为“课程思政”的一个有益平台,大学英语课程中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思政教育作者基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一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教员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实践者和引导者,学员是“课程思政”的核心,也是“课程思政”的对象。“课程思政”通过课前思政教学设计、课内教学实践及课后思政教育内化三个阶段层层推进,逐步实现。
(一)教员:“课程思政”的关键
教员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实践者和引导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4]。因此,要有效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教员要树立明确的“课程思政”意识,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其次,教员要不断提高自己“课程思政”的能力。军校英语教员的“课程思政”能力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英语专业素养以及综合文化素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堅定的政治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首先要自己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通过专业学习和进修,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通过广泛阅读,学习西方通识文化和军事文化,了解英美等西方国家海军尤其是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历程,关注其最新动态,更要熟悉本国文化,深刻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并关心我国海军尤其是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坚定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海军飞行员的理想和信念。
(二)课前:思政教学设计
思政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主要包括挖掘思政素材,确定思政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活动,将思政元素和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目的。
挖掘思政素材并确定思政教学目标要遵循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和思辨性原则。其中,“针对性”是指思政素材要立足教材,并符合教学对象的英语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学习需求、思想状况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典型性”是指思政素材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深度契合,具有较强的着力点和实效性;“时效性”是指思政素材要与时俱进,虽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CGTN、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平台上丰富的思政资源,作为教材思政元素的有效补充,例如,十九大报告英文版、《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5]英文版记录片《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美丽中国》等素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帮助学员更深刻地感受和认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历程,增强学员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想和信念;“思辨性”是指思政素材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够培养学员的思辨能力,尤其是分析、评价等高阶思辨能力。
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和育人的三重目标,在18级海军飞行学员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采用POA(产出导向法),突出学员面向实际运用的产出能力,遵循“学用一体”教学理念,设计多种任务型课堂活动形式,例如采用辩论形式培养学员的思辨能力;采用角色扮演形式,增强学员的代入感;采用小组活动,培养学员的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课堂活动的多样化,可以不断地给学员创造新的挑战,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驱动学员为实现产出任务付出更多的努力,有利于学员内化思政教育内容。
(三)课内:思政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主要从宏观主题内容升华和微观语言融入两个方面着手[6]。
宏观主题内容升华是指结合授课内容的主题,以现实问题为驱动,引导学员思考和讨论,在思辨中进行思政教育。以综合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The Pursuit of Dreams的教学设计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追求梦想”,围绕这一主题,该单元的三篇文章描述了美国和中国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三个人物。基于单元主题,单元第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3个问题:
1.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dream?
译文:你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2.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译文:“美国梦”和“中国梦”有什么差异?
3.What will you do to make your Chinese dream come true as a naval pilot?
译文:作为一名海军飞行学员,你将如何实现你的
“中国梦”?
问题1旨在加深学员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和认
识;问题2旨在提高学员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员的跨文化能力,使学员通过比较“美国梦”和“中国梦”的差异,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对人的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引导学员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美国梦”中蕴含的西方价值观;问题3旨在引导学员从自身海军飞行学员这一特殊身份出发,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坚定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微观语言融入是指在解析重要语言点时,除了教材例句,也可选择与“思政”有关的语言素材,要求学员用新学的语言点造句或者翻译,促成语言训练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的实现。例如,在综合英语第二册第五单元Pioneers of Flight的第七段中有一句话:
What they shared was a fascination with flying, a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the courage to try and make their dreams of flight come true.
译文: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对飞行的迷恋,创新精神,以及敢于尝试和实现飞行梦想的勇气。
讲解重点句型what they share(d)时,首先让学员翻译教材原句,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个句型,然后要求学员结合自身海军飞行学员的身份补充完整下面的句子:
As naval pilot students, what we share is……to achieve the Chinese dream.(作为海军飞行学员,为实现“中国梦”,我们的共同之处是……)。通过这个练习,既使学员练习了重点句型,又能引导学员思考,思考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飞行学员,为实现“中国梦”应该怎样去做,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或者素质。最后针对学员的回答,教员拓展和补充,帮助学员树立责任意识、强军意识,坚定为建设强大海军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力量支撑。
综上所述,宏观主题内容升华和微观语言融入是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坚持“自然融入”的原则,即思政元素与教材内容无缝对接、深度契合,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生硬地把两者拼凑在一起。
(四)课后:思政教育内化
“课堂思政”不等同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不是“课程思政”的终点,而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课堂思政”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员理解、认可和接受,即学员内化了“课堂思政”的内容,才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知识的学和运用,不仅仅是冷静的自然知识过程,更是人的思想行为和思维观念塑造的过程,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2]因此,学员课后“思政教育”内化,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一环,也不容忽视。
“思政教育”内化主要靠学员在实践中完成。因此,课堂讲授完毕后,教员要基于思政目标为学员布置课后任务,帮助学员在实践中内化课堂“思政教育”内容。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三单元Text A How My Chinese Mother-in-Law Replaced My Husband?为例,文章从一名加拿大女性的視角,描述了一个跨国婚姻家庭中出现的中、西方育儿观念差异。文章的“思政教育”目标为: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提升学员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促成“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课后任务就可设置为小组任务——对比中西方家庭关系的差异并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要求学员形成书面报告并制作PPT,下次课堂展示。展示完毕后,教员基于学员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全面分析中西方家庭关系差异的原因,指出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价值观对家庭关系的重要影响,使学员深刻理解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浓厚的亲情观和家庭观,增强学员的民族文化自信。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学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拓展了文化知识,在小组讨论中锻炼了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思考中内化了所学内容,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在共同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任务,
其他课程也要同向同行,担负起“课程思政”的重任。基于海军飞行学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作者提出了一条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课前思政教学设计→课内思政教学实践→课后思政教育内化”,详细阐释了挖掘思政思源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标准以及促成学员内化思政教育的方法。当然,立德树人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下去,结合军事院校特色,在教学从多个层面和维度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1):64-66.
[3]教育部高等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Z].2017.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10(2).
[5]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08-109.
[6]卢军坪.大学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36(02):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