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一流课程建设
2021-06-20吕慎金王慧李富宽高倩王振南
吕慎金 王慧 李富宽 高倩 王振南
摘 要:一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没有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一流专业。为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文章以《动物福利与健康》课程为例,从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法措施,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成绩评定,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与探索实践,为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人才培养;一流课程;《动物福利与健康》;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012-05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Without high quality of first-class course, there will be no first-class major. The paper hopes to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cours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aking the course of "Animal Welfare and Health"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the solution and measures of the course and teaching reform to be solved in the paper,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urse content and resource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course, the assessment,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ourse results and the effect of the refor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class course and provide basis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first-class course; "Animal Welfare and Health"; course construction
建設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基础和核心是加强本科教学。建设一流本科离不开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支撑[1]。研究表明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课程体系,世界一流大学都有高质量课程体系[2]。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有其独特功能,同时也有自身局限性。因此,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不应是封闭的、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发展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美国心理学家Jerome Seymour Bruner(1960)认为教授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一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
但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大量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本文以《动物福利与健康》课程为例,从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课程与教学改革解决的重点问题,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系统探索和实践。为建设一流课程,加强一流本科教育提供依据。同时也检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一、指导思想
(一)课程改革思路及历程
《动物福利与健康》课程为临沂大学动物医学本科专业选修课,面对学生为大学四年级。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与要求,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加强课程的理论研究,深刻把握当前动物医学专业发展的特点、规律。把研究成果与当前动物福利水平、动物健康理念结合起来,作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从本课程讲授内容、章节结构、当前畜牧业生产特点、经济社会需求和农科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加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充分提升自己的价值,锻炼成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建设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基本建设阶段(2009年-2011年),2009年《动物福利与健康》课程首次为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初期教学目标定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授,辅以进行猪、牛、羊、鸡等福利水平评估实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课程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2017年),2012年课程组开始从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2014年初见成效,基于本课程获批临沂大学动物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模式试验区,2017年新引进高倩、王振南博士加入课程团队,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实现了专题化教学模式;3. 改革创新阶段(2018年-至今),在专题化教学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产业发展、线上线下等教学资源,同时将团队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和实践教学,2018课程团队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课程团队获山东省动物行为福利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同年度,课程获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
(二)课程改革目标
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课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动物福利评估的行为生理及营养环境知识;掌握动物的福利水平及改善措施;熟悉畜牧业生产过程及相关政策法规。2. 能力目标:具备查阅动物福利相关文献资料、获取产业发展信息、提高动物福利健康水平评估的能力;具备依据畜牧业实际组织、管理和服务生产能力及预防动物疫病的技能;拥有从事兽医工作所需的实践和创新能力。3. 素质目标: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基本的科学思维和良好的创新意识;树立环境、动物、人类健康三位一体的现代健康新理念。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一门优质课程,其内容除考虑知识性因素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充分反映社会科技发展最新成果,使享誉世界的学术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并不断创新,使之紧跟时代步伐;课程实施要体现动态性和有效性,注重坚持课程实施的实践取向,从教育现场出发,提倡课程设计者和实践者之间的理解、对话与合作关系,在教学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实施,保证其有效性[2]。依据以上原则,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均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依据“两遵循,三融合,四导向”的教学理念开展理论教学
1. 两遵循
教材是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教材内容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适应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发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示范引领、成果推广及应用的重要载体[3]。因此,本课程在选取高等农林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的基础上,遵循“尊重教材而不依赖教材”“拓展教材而不偏离教材”原则,将现用教材内容重塑为八个教学专题(如图1)。
2. 三融合
课程教学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也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当下本科教育改革是由过去以教师和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价值塑造、知识学习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教育转变[3]。为更好服务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课程团队探索实施了“三个融合”: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相融合,课堂讲授内容与产业最新发展相融合,课程团队成员最新研究成果与课堂讲授内容相融合(如表1)。
3. 四导向
当下课程改革已经由学生被动学习和单一考试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学生自主学习与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多样性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变革[3]。在授课时课程团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授课内容与当前社会焦点和热点相互参考借鉴;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将这些焦点、热点逐步的导向讲授内容的知识点,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导向重难点。本课程带有一定的人文因素和色彩,结合当前“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的育人育才目标,我们将焦点和热点最后导向育人点,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如表2)。
通过理论教学改革,解决了学生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强、前沿动态了解不充分等问题,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
(二)依据“科学研究向专业教学逻辑转化”的理念开展实践教学
本课程团队由五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均为博士且具有较好的专业背景,本团队既是一个课程团队,同时也是临沂大学从事动物行为福利研究力量较强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实现了科学研究向专业教学的逻辑转化(如表3)。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
1. 课程内容继续优化
依据教材内容和专业学科发展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团队进一步梳理、重构授课内容:参考以往教材,结合国内外前沿,在现有8个专题基础上,增加动物伦理学专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关爱动物、关爱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紧密对接国际前沿发展,增加工作动物福利与健康(导盲犬、警犬等)专题。继续压缩家养动物福利与健康这一专题。
2. 教材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课程负责人参编的国家规划教材《家畜行为学》,主译的《绵羊的福利》、编著的《梅花鹿行为学与分子标记》等资源,进一步加强资源库建设,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教材资源利用。
3. 网络资源建设
参考国家精品课程《動物福利》以及网易云课堂等网络资源,通过建立学习群的形式,将授课视频、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群,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兴趣以及热点、关注点,合理并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围绕野生动物福利与健康部分进行线上学习。
(四)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改革
1. 改进教学组织与实施
本科课程的顶层设计是大学顺利达成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有效推进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4]。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顶层设计原则,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组织教学。如针对羊的福利与健康专题,采取课前观看动物福利视频,形成感性认识;课上教师提出2-3个问题进行分组研讨(10min),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20min),包含所遇到的难点、困惑等,教师讲授和答疑(15min);课后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拓展学习深度,将课堂转向室外,分小组布置任务,进行校内养殖场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团结协作、发现并解决问题等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低阶认知跨升到高阶领悟。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难起来,严起来、忙起来”总体要求。课前增加学生文献的阅读量,课中引用较多的外文文献和最新进展,增加讲授深度。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课后自学线上线下内容。继续增加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不仅对动物福利与健康提出系统性评估,还应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解决方案。
2.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实现学生从低阶认知层次到高阶的学习领悟。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活动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每个项目采用边讲边练、分组教学等方式进行,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加强现场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利用校内小尾寒羊养殖场,实习基地等加大现场教学和模拟教学数量,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行为观测、福利评估等内容主要在室外利用现场教学。行为、生理等项目充分利用室内室外相结合进行教学。
(3)突出案例教学法。本学科是应用型学科,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分析案例、案例验证理论的教学模式为手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宠物福利、牛羊福利、健康福利水平评估等知识点都结合案例配合教学。
(4)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板书传达重要的理论知识,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将图片、视频等资料应用于课堂教学,二者相得益彰,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增强其感性认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学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一流课程应在确保课程质量和学习成效的前提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5]。因此在要求所有教学班同学参加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前提下,课程团队采用上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后,学业成绩由平时(30%)+期中(30%)+期末(40%)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中新增课外阅读环节;期中(实验成绩)中新增了实验设计和技能考核;期末以考试形式确定成绩。
平时成绩=考勤(10%)+作业(30%)+课外阅读(20%)+课堂笔记(40%);
实验成绩=考勤(10%)+实验设计(20%)+实验报告(30%)+技能考核(40%);
期末成绩为学期末试卷考试成绩。
(六)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课程既有客观性评价(如考勤、笔记、作业等),也有技能考核、课外阅读等主观考察。最近两级学生的成绩分析表明,2016级学生平时成绩中新增课外阅读,实验课新增实验设计和技能考核。成绩分析发现课外阅读成绩较好的同学,其实验设计和技能考核成绩也较高。与2015级学生成绩相比,2016级学生在平时和实验成绩中均取得较高分数,但期末成绩较低。原因在于课程改革后增加了考核难度,主卷考试范围有所增加,对学生的课外知识考核增多,试题难度有所增加。课程改革后,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有所提高,最终呈现较高的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如图2)。
三、结束语
大学课程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利益,学生的需求和利益直接左右着大学课程的走向,影响着大学课程结构的形态。大学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基础,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6]。
课程团队按照“尊重教材而不依赖教材、拓展教材而不偏离教材”的理念将授课内容重塑为8个教学专题;通过线上与线下、专题与产业发展、专题与课程团队成员科研成果相融合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将授课内容导向社会焦点和热点、导向知识点、导向重难点和导向育人点。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了智育、德育相统一的育人育才目标。利用案例法教学、实践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等将科学研究向专业教学进行逻辑转化。在实验环节,增设了牛的福利水平评估等综合性实验,并利用校内小尾寒羊养殖实验基地,增设了剪毛应激对小尾寒羊行为的影响等设计性试验。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解决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将对一流课程建设起到较好的督促作用。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课程团队将继续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动物伦理学专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关爱动物、关爱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按照教育部提出的“难起来,严起来、忙起来”总体要求。继续加强教学组织建设,课前增加学生文献的阅读量,课中引用国内外经典科学研究文献和最新进展,增加讲授的深度。充分利用線上资源,课后自学线上线下内容。继续增加现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资源库建设,结合学生兴趣以及热点、关注点,合理并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围绕野生动物福利与健康部分进行线上建设。进一步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打破以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大学生文献阅读的考察与考核比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提出客观、有效的评价措施,并逐步增加自主学习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侧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中让技术技能考核占更高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4-12.
[2]杜瑛.我国一流大学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高教探索,2003(2):25-27.
[3]葛文杰.牢记使命创建新时代“一流课程”——基于机械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0-44.
[4]乐毅.亚洲一流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与课程管理特点评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5(2):46-53.
[5]于歆杰.一流课程的两个边界[J].中国大学教学,2019(3):45-47.
[6]常莉俊.自由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一流大学课程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9(305):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