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三创”教育中外比较与启示

2021-06-20孔佩伊肖荣辉王爱景杨斯诗

高教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三创文献计量比较研究

孔佩伊 肖荣辉 王爱景 杨斯诗

摘  要:新工科建设对“三创”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认识偏差,师资力量缺乏等。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三创”教育的发展,文章利用CiteSapce软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文献计量,总结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同时,梳理和对比我国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加坡这五个国家“三创”教育的模式和经验,提出应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引导、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产学合作形式,健全社会支持体系,推动“三创”教育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三创”教育;比较研究;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5-0001-07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ree innovations"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deviat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lack of teachers and so on.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innovations"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uses CiteSapce software to carry out bibliometric measure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hot 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fiel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g and comparing the mode and experience of "three innovations" education among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UK and Singap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government-oriented, enterprise-led and university-oriented should be formed.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three creations" education; comparative research; education reform, bibliometric

進入21世纪,世界各国为顺应全球工业技术革命的浪潮,纷纷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战略计划,投身新一轮工业革命之中。美国在2012年就颁布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计划,通过“工业复兴”“先进制造业”等措施以应对产业革命,再一次构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1]。2013年,德国、英国、法国分别提出“工业4.0”战略、“工业2050战略”和“新工业法国”战略,旨在通过工程教育创新重塑工业实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复苏与发展,提升传统制造业整体的智能化水平[2-4]。为了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

在全球深度产业与科技变革中,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成为新常态,培养多元化知识体系和创新思维的工程科技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工科”概念在2016年应运而生,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方案。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开创了新工科建设的新篇章,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的普及,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颁布,“三创”教育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三创”教育,包括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其基础在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以此激发创新思维,并在创意和创新教育基础上,培养创业能力,三者相辅相成,形成有机的整体[5-6]。自2000年“三创”教育提倡以来,“三创”教育理念日渐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7年,教育部高教司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中将“三创”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7]。由此可见,“三创”教育理念适应当前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深入探讨新工科建设与“三创”教育的有效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我国“三创”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深化“三创”教育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为此,本文首先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近十年来国内外新工科建设和“三创”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对比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热点。之后,通过对比我国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加坡这五个国家“三创”教育模式经验,为在新工科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三创”教育提出对策。

一、CiteSpace下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一)新工科背景下我国“三创”教育研究动态

1. 国内文献年代分布

本文从中国知网中选择2010年1月-2020年4月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和CSCD来源期刊作为样本文献来源,以“三创”教育并含新工科作为主题字段对文献进行筛选,共检索到相关主题文献263篇,剔除人物访谈、会议综述等非学术文献后,获得样本文献249篇。表1为2017年1月-2020年3月与该主题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从表1可看出,由于新工科建设于2016年启动,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探讨“三创”教育的研究成果最先于2017年开始涌现,之后几年研究成果发表数量整体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2. 国内文献关键词共现与突现分析

表2归纳了2017年1月-2020年3月共现频次达到6次以上的关键词,共计15个。新工科排名第一,人才培养排名第二,这意味着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集中于新工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对语义重叠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可以对新工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纳,大致可分为新工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等四个方面。

图1为对样本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所得到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并按照时间轴进行呈现。根据图可知,样本文献关键词可划分为新经济、课程体系、工科人才、遥感实验教学、人才培养、二元三体、学科交叉融合等七大类。该聚类结果体现与新工科和“三创”教育相关研究已形成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大致可以分为三种:首先,当前新工科建设和“三创”教育所处的经济转型及产业变革的新经济背景。其次,强调新工科建设与“三创”教育过程中办学机制和实施主体,即高校和企业“二元制”协同办学,高校、政府、企业“三主体”共同参与。最后是以高校作为出发点,具体分析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三创”教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虽然“三创”教育未形成一个聚类标签,但从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看出,创新人才、创新教育等关键词常常作为研究的节点出现在图谱中,这说明将新工科建设与“三创”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CiteSpace软件中关键词突现侦测功能(Detect Bursts)对关键词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图2为2017-2020年新工科领域关键词突现知识图谱。从图2可知,2017-2020年新工科领域研究前沿侦测到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创业两个关键词突现。新工科建设的根本就是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的突现与当前新工科建设相契合。创新创业作为另一个突现关键词且强度大于高等工程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将新工科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研究是目前这一学科领域的主要趋势。

(二)国外工程教育与“三创”教育研究动态

新工科概念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所提出的工程教育发展新理念。虽然有部分国内学者在国际期刊中以新工科作为主体发表论文,但数量较少,新工科建设研究仍集中在我国。此外,“三创”这一词也具有中国特色,国外学者在研究中直接针对创新、创意或创业展开研究。因此,基于国内外用词上的差别,本文对国外相关文献搜索时,以创业、创意、创新以及工程教育作为主体,通过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检索2010年1月-2020年3月所发表的相关文献。

1. 国外文献年代分布

表3为2010年1月-2020年3月与“三创”教育和工程教育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汇总。近10年中,国外期刊发表相关主题文献共计729篇。虽然研究成果數量存在波动,但整体而言该领域研究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 国外文献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本文将共现频次达到10次以上的关键词归纳于表4中,共计14个。其中,工程教育排名第一,创新、创意、创业分列第二、第五和第十二位,这说明将“三创”与工程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亦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与国内相关文献分析详细,本文也对国外文献依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形成聚类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国外相关文献共形成7个聚类,分别是System thinking(系统思维)、Design education(设计教育)、Attitude(态度)、Empathic design(移情设计)、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Instructional change(教学改革)、Entrepreneurship(创业)。从聚类分析可看出,国外“三创”与工程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思维体系的形成、教学改革和创业这三个领域。

二、国内外“三创”教育的模式及经验对比

(一)我国“三创”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三创”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零散到系统的跨越。从2002年教育部确立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至今,基本上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在开展“三创”教育,我国“三创”教育已逐渐由高校特色化教育向博雅教育转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三创”教育也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与特色。首先,在国家大力推动下,“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其次,将科技创新作为指引,全方位开展“三创”教育,打破学科、专业、院系界限,并以各类竞赛作为载体推动“三创”教育的开展。再次,“三创”教育课程设置由基础类、专业类和实践类三部分组成,基本上囊括了“三创”实践的各个环节。最后,通过创业实训、孵化基地、产学结合等形式构建“三创”多元化实践体系,培养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开展“三创”教育是为了适应因国家经济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的需要,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主体意识不强、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目前在“三创”理念的理解上,高校和产业界普遍存在偏差。高校对其认知仍停留在就业指导环节,或将“三创”教育作为毕业后无法就业的一种被动选择。而产业界并未真正融入“三创”教育,仍将自身定位于“三创”教育的旁观者,认为“三创”教育停留在理论教育过程中。虽然开设了众多“三创”课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偏重技能、功利性强,实践课程却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除此之外,还面临师资短缺的难题。一方面,具有扎实“三创”理论的“学院派”教师擅长理论的学习、构建以及问题的分析,但缺乏商业实践,另一方面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实践派”社会型师资,缺乏将经验凝练、升华为理论知识体系能力。产业界与高校的结合主要是通过举行比赛、课题合作研究等形式融入,这种结合方式虽然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些运营中面临的问题,但是大多都流于形式,而且企业真正的需求并没有准确的表达出来,限制了产学结合的进一步深化。最后,“三创”教育需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包括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税收等等。但是不同地区在开展“三创”教育的时候,常常会过度运用创业融资、创业促进和创业支持维度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策拥堵。

(二)美国

1. 特点:精英教育型与大众教育型

美国一直走在“三创”教育的前列,其“三创”模式可以分为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精英型教育模式和以康奈尔大学为代表的大众型教育模式。哈佛大学以商学院作为“三创”教育、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绝对主体。通过遴选的学生可以同时接受专业指导和获得学校财力支持。相反,康奈尔大学特别重视教育中的公平原则,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三创”教育。学校设立创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统一调配“三创”教育与实践相关教育资源[8]。

2. 美国的主要经验

(1)完整的社会支持体系。一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已颁布实施诸如《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拜杜法案》等法案[9],为美国“三创”教育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另一方面,诸如创业教育中心、创新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等“三创”组织机构的设立,为“三创”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最后,强大且完善的金融体系也是促进“三创”教育发展的关键一环,有益于帮助具有潜力的“三创”项目落地。

(2)完善的“三创”教育体系。美国的“三创”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且延伸至高等教育阶段。当前,创业学已经逐渐成为美国大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0],并且形成了包括本科教育至博士教育在内的专门的创业学科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理论学习辅以案例分析研究;师资配备上,具备扎实创业理论的教授搭配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美国“三创”教育的快速发展。

(三)德国

1. 特点:高等院校与论坛峰会

德国在“三创”教育方面,一方面依靠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综合性大学联合培养,重点培养学生技术特长;另一方面依靠论坛推动“三创”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目的在于提升创新企业生存技能,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商人定期共同举办论坛和见面会,作为理论教育的补充。

2. 德国的主要经验

(1)“三创”教育與实践环环相扣。无论是理论教育、课题研究,还是举办各种赛事,“三创”教育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解决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这一方面,德国高校非常重视与产业界的联系,专业的组织机构将为商业人士和创新型企业不定期举办交流互动,极大地促进“三创”教育的蓬勃发展。

(2)以校企合作推动“三创”实践。银行和大型企业设立支持“三创”实践的专项基金,定期、定向对合作大学的“三创”项目进行投资,支持高校“三创”教育的开展。此外,不同领域的企业常常以课题研究、“三创”比赛等多样化的形式吸引学生投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日本

1. 特点:分类培养和协同培养

日本高校“三创”教育体系建立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8]。从“三创”教育的不同层面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区域经济特征等的实际情况,培养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此外,产、官、学协同培养模式则是社会各界力量协同配合推动“三创”教育。创业能力开发中心,就是日本政府在2003年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协调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的力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将政府、高校、行业紧密结合。日本政府从21世纪初开始,就不断出台税费减免、优惠等相关政策,鼓励创业,此外还有特殊的政策性基金专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帮助。

2. 日本的主要经验

(1)营造“三创”校园文化。东京大学于2005年专门开设“创业者道场”,专门进行创业知识普及,开启创业意识,培育创业精神。“创业者道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开放,没有年级和专业的限制。此外,“创业者道场”由包括东京大学产学联合本部、东京大学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多方联办,主讲教师由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创业导师共同担任,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指导性[11]。

(2)建立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从2003年至今,出台了例如《青年自立·挑战计划》《中小企业新事业活动促进法》《公司法》等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在资金方面,完善创业融资制度之外,日本政府也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仅有来自政府的专项资金,还有来自政府下辖、主导的各类新事业开拓部、投资育成公司的资金[12]。

(五)英国

1. 特点:商学院与社会体系互动模式

英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三创”教育体系,包括传统的商学院模式以及融入社会体系的互动模式。前者是将“三创”教育融入到传统的专业学科教育中,后者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将“三创”教育融入整个社会系统中,一方面可以从学校外部获得支持,促进“三创”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吸引全社会对“三创”教育的关注。

2. 英国的主要经验

(1)导师制培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是英国大学“三创”训练的重点。在“三创”教育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导师,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强调实践操作,注重创造性思维及跨学科融合能力的训练。

(2)互联网教育协同创新。英国大学借助开放的互联网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共享大量的慕课,有助于创新人才智慧交流与启发。2002年英国政府设立了大学-企业知识转移的统一基金、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大大拓展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13]。

(六)新加坡

1. 特点:自身发展辅以“拿来主义”

新加坡是亚洲较早进行“三创”教育的国家之一,在“三创”教育实践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加坡所有高校都开设“三创”教育课程,力求在最大范围内开展“三创”教育。此外,在学科设置上,新加坡政府不搞小而全,学科、课程的设置完全取决于该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程度,对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学科,新加坡则实行“拿来主义”[14]。

2. 新加坡的主要经验

(1)创业政策完善化。新加坡政府以“发展实用教育以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要”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反对脱离社会实际需求或追求纯粹学术研究而盲目发展“三创”教育[14]。新加坡大学强调实用性,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调整相应的学科和专业。

(2)教师队伍专业化。只有具有丰富创业经历或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对当前创业动态、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潜在市场需求保持着敏锐的嗅觉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创业导师,甚至不惜重金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

(3)成果转化产业化。新加坡的“三创”教育重视产学研的一体化,“三创”项目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了“国大开创网”和“国大创业中心”,旨在推动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支持创业团队根据创新成果设立公司,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产业链[14]。

(七)国内外“三创”教育经验对比

综合上述国家“三创”教育的主要模式和经验(详见表5),可发现虽然每个国家国情不同,但都非常重视发展“三创”教育。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对学生的培养不局限于以往的思维模式,更加关注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强调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之中。其次,分层多样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现代科技革命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能随之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不断实践,逐渐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通识、创新创业职业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第三,多元主体与产学研一体化。各国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特别重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最后,完善的“三创”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资金的投入,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都为“三创”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15]。

三、新工科背景下“三创”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回溯本源,深化理念

“三创”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校应该重新认识和理解“三创”教育的理念,将“三创”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还应把目前“三创”教育课程进行整合,与新工科专业进行跨界结合,建立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从顶层设计到细节落实层层推进,使“三创”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协同发展。

(二)突破革新,完善课程体系

新工科建设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与产业发展脱节等问题,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变革需要。因此,未来“三创”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符合国家对工科人才的新需求,通过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习“三创”理论知识。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拓宽社会网络,与当地企业和政府建立紧密联系,联合搭建“三创”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学习理论知识。

(三)培引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培引并举,推动企业人才和高校教师的双向流动。从高校内部培养师资队伍,定期派遣教师前往企业参观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运营,在实践中提升教学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赴国外访学,了解国外高校最新动态。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由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开设“三创”课程。

(四)市场导向,多渠道产学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学模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高校开展“三创”教育,增加学生经验,使得“三创”教育更符合时代脉搏。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借助高校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紧缺技术人才,二者之间形成命运共同体。新兴产业,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可以通过与高校共建“三创”实验室,共同搭建“三创”实践平台,促进“三创”教育的良好发展。“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都不同程度地指出新工科建设需要建设产业学院[16]。此外,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高校共同搭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总而言之,应建设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举企业、社会力量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五)立足国情,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国家层面可制定切实可行的“三创”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并且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保障;地方层面需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予以保障实施。加大对“三创”教育的资金投入,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成立的公司减免税收,并给予贴息贷款。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或民间组织设立“三创”培训、指导机构,从政策发布、创业资讯、教育培训、项目对接、企业孵化以及沟通交流等方面,为“三创”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服务。

参考文獻:

[1]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A Preliminary Design[EB/OL]. Manufacturing National Program Office. (2014-04-01)[2019-02-21].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microsites/ostp/nstc-nnmi-prelim-design-final.pdf.

[2]The New High-Tech Strategy Innovation for Germany[EB/OL].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2014-08-01)[2019-02-21]. http://docplayer.net/114149-The-new-high-tech-strategy-innovations-for-germany.html.

[3]Future of Manufacturing: A New Era of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or the UK[EB/OL]. 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and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 (2013-08-09)[2019-02-21]. http://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data/file/255922/13-809-future-manufacturing-project-report.pdf.

[4]President Francois Hollande Launches' New Industrial Fance[EB/OL]. Trade Bridge Consultants[2019-02-21]. http://tradebridgeconsultants.com/news/government/president-francois-hollande-lanches-new-industrial-france.

[5]孔德议.基于“三创教育”的高校知识型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8(4):51-53.

[6]肖荣辉,王爱景,孔佩伊.“双创”时代“三创”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22-25.

[7]高教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704/t20170412_302427.html.

[8]陈诗慧,张连绪.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模式、经验及借鉴——基于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的比较[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15-120.

[9]卓泽林,杨体荣.美国顶尖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伍斯特理工学院工程教育培养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6(4):109-113.

[10]阙阅.美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及若干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45-51.

[11]陈诗慧,张连绪.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经验及启示——基于美国、德国、日本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经验比较[J].教育探索,2018(1):113-119.

[12]Mayer, P., Ziegele, F. Competition, autonomy and new thinking[J]. Higher Education Mangement and Policy, 2009(2):11.

[13]黄兆信,张中秋,赵国靖,等.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特色及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39-44.

[14]李珂.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9):73-78.

[15]詹一虹,周雨城.国外高校創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特色及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7(6):232-239.

[16]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30-37.

猜你喜欢

三创文献计量比较研究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