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021-06-20唐亮王合霞尹璐

高教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网络课程普通高校课程改革

唐亮 王合霞 尹璐

摘  要:本课题遵循《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于当代大学生需求,基于网络大数据平台资源,从教学现状、教学效应、学习评价等方面分析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存问题,针对现阶段体育理论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构建体育理论网络课程模式的新设想,有效提升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网络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5-006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guided by the "Guidelines for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untry" and takes the need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network big data platform resources, i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ordinar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status, teaching effects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sports theory course, and a new idea for constructing the network course model of sports theory is put forward,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sports theory cours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teaching; network course; curriculum reform

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出台了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下文简称《纲要》),它为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和环境提供了清晰的规则,并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方面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2]。《纲要》自推行以来,在全国各高校体育实践课中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关键环节,体育理论课程始终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弱项,随着实践类课程的发展,该方面一直是短板,仍然拉低教学水平。体育理论课程开设的课时量、授课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都远远达不到《纲要》与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本文试图以全国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对体育理论课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性建议,探究体育理论网络课程新模式,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与依据。

一、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体育理论课授课时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理论方面的教学时数需大于等于总时数的12%。两个学年、四个学期,每学期平均需要有4个学时,总课时数需要有16个学时。调查结果显示,每学期体育理论课超过4学时的学校占52%,近半数的学校(48%)体育理论课平均每学期2学时,未达到《纲要》规定。见图1。

由此可见,“重实践轻理论”现象在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体育理论课未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顺利开展,近半数高校体育理论课时量未达标,体育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体育理论课授课形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授课形式主要包括体育实践课程中穿插理论学习和以班級为单位的课堂教授。在被调查的50所学校中,其中20所学校将体育理论插入体育实践课程中进行教学,还有18所提供体育理论课程的学校都使用课堂教授的方法来讲解有关方面的知识,而10所在线教学方法。由此可见,班级教授和穿插在体育实践课中授课是目前全国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主要的形式。因此,目前体育理论教学组织的形式趋于单一(见表1)。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形式单一、学时数较少,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受限、影响教学效果。然而,现阶段无法妥善解决教学环境、课时量较少等问题,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方法,并以教学模式作为突破点,目的是采用多元化、丰富的教学模式来解决现有问题。

(三)体育理论课教学实施情况

在调查中,各高校所教授的体育理论知识覆盖面广、种类多,其中体育规则和裁判法是提供最多的课程,被调查的大学中,这两者占课程的64%。在对教材使用情况的研究中,几乎一半的学校都选择了自己编辑的教材,而28%的大学选择了在国家编写的教学材料,普通规划教材的高校占14%(见表2)。

由于理论课程学时数较少、开设内容较广,如何选取更具针对性、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审美的体育理论内容进行教学,选择标准化的教材并配合以合适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更有实际意义。(表2)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呈现出比较综合的趋势,除了常规的灌输式教学法,教师还会通过多媒体、在线授课、小组协作,独立研究和集体讨论等方法,以往的灌输式方法高达80%(表3),所占比重最大。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教学方式比较认可占46.7%,认为教师教学方式一般占50.2%,3.1%的学生认为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方式不到位。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效应分析

(一)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的态度

美国心理研究人员沃尔伯格等人的成果显示了学习动机的关键作用,它很有利于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共计回收学生有效调查问卷489份,对目前非常喜欢体育理论课占7.3%,喜欢占12.1%,一般占70.5%,不喜欢占7.2%,非常不喜欢占2.9%。喜欢上体育理论课的理由中,78.9%的学生认为能学到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不喜欢上体育理论课的理由主要表现在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太过枯燥、没有与时俱进,找不到感兴趣的地方。研究表明,男女学生对该课的看法有显著区别,大概率因为两性身心方面的区别。

(二)感兴趣程度

运用特尔菲法确定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体育理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体育课程的发展规律、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及学校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制定,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完整的体育理论教学体系。调查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理论内容,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运动损伤与防治这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它涉及治疗许多运动损伤处理的知识,包括擦伤,脱臼,扭伤,骨折等。所占比重为68.63%;其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赛事规则与裁判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等也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见表4)。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基本满足学生的爱好与兴趣。只有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出发,才会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体育理论积极态度和浓厚兴趣。

三、学习评价状况研究

目前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考核形式主要包括:随堂考试、网络统考、期末统考、其他方法(开卷考试、作业形式、平时成绩等)。随堂考试形式所占比重最大,为40%;网络统考居第二,占32%;期末考试形式占16%。见图2。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8%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体育理论课考核方式合理,40%不清楚,而22%觉得这不科学。目前的学习评价方式单一,着重于评估学习成果并忽略对过程的评估,这大体上仅限于评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易忽略学习态度,习惯,团队帮助等过程性评估。其形式主要是最终评估,定量评估和绝对性评估。由教师评估为核心的评估形式并未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轻视了其自我评估和相互评估。

建议教师尝试多元化的考试方法。譬如增设网络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过程评估有助于学生采取主动学习的行动,不仅学会理论知识,提高兴趣,而且补充了教学形式,强化了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在他们的一生中树立体育运动的概念,并改善学生的运动素质。

四、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有效实施的改革设想

综合看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网络课程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无法满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需求。在现在的上课时间和大学已有的设施中,怎样克服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并解决难题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点。针对现阶段体育理论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网络课程应运而生,结合网络课程优势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设想和细化思路:

(一)教学模式多元化

网络理论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具有授课时间地点灵活、授课形式多样化、课程评价及时多元化等优势。传统意义上学生的学习时间与地点是固定的,尤其是有指导的学习时间与地点。现在学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取学习时间与地点,使授课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调查结果显示,88.55%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的学习效率更高,自由支配学习时间更多,并且能满足各种学生的教育需求,以确保其未来的发展。77.51%的学生觉得下课后他们可以在不完全了解课程内容的情况下重复观看在线课程的视频。在课余时间充分消化直至解决问题,不会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障碍。(表5)

(二)授课形式更加多样化

目前,网络理论课授课形式主要为全日制集中学习、完全自主学习、网络课与短时间面授相结合等形式。其中,完全自主学习模式最为普遍,所占比重为45%。授课形式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绝对主導地位,学生所学知识不再局限于教师传授,网络平台上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专业化指导,知识获取渠道由单一变为多向,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平等、开放、便捷的信息交流与获取模式。(表6)

(三)评价方式及时、多元化

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传统课堂教学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单向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评价,而且反馈不及时;评估解决的是最常见的问题,并开展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老师不可能针对所有学生的具体问题给出相应解释。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削减。90%开设网络理论课程的高校设有网上测试、考试与评价功能;四成的大学具有资源发布,上传和下载等功能。为学生课程学习提供便利资源;30%的高校设有作业布置、提交、纠正,指导和回答问题,能随时与老师互动,回答问题并掌握其学习情况。

在线教学可以帮助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多元评估。学生能随时在网络平台上上传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还能回答问题和提问。在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学生能互相学习和鼓励,营造积极的氛围,然后培养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

(四)推广网络课程对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影响

首先,将在线课程作为掌握现代知识的一种关键手段,可以为世界范围内的高级信息资源提供一个大型数据库。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平台学习和获取最新的知识,这帮助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促使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有更深层次理解。其次,在线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独立和开放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轻松自主的环境能帮助学生获取体育情感体验;一种方便,自由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增强人际情感。

五、结束语

目前,普通高校在实践中偏重实践,轻视理论的现象并不乐观。在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中采用网络课程形式,是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合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际情况较好的教学管理模式,值得推广。网络理论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多元化,具有授课时间地点灵活、授课形式多样化、课程评价及时多元化等优势。加强普通高校网络体育理论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研究,为体育网络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推广与普及提供有益经验。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建立和应用新型在线课程,例如在线课程和慕课,将加速网络技术和体育教育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Z].人民教育,2010.

[2]李春荣,王彦成,胡永南,等.构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96-101.

[3]王丽娟.上海市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90-92.

[4]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92-93.

[5]聂秀娟,项立敏.普通高校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98-99.

猜你喜欢

网络课程普通高校课程改革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19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动力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