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核心”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1-06-18何彦虎王荣扬
何彦虎 王荣扬
摘 要:针对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及方法问题,通过借鉴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精神培养路径,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实现“三核心培养、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融合培养实施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一方面有效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减少开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模块的开发,教学标准的设计,更好的实现辐射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核心能力;核心素养;核心精神;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185-04
Abstract: We can excavate the el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adaptability of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implementing path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vocational core ability training, vocational core quality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core spirit training path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On the one hand, effective us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o reduce development costs,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ule, the design of teaching standards, can better achieve the radiation and driving role.
Keywords: core competence; core literacy; core spiri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一、概述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种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即重视技能培养,更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德技双磬型人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此课程思政研究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也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学界目前界定的课程思政概念是: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解决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1],课程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在思政建设路径设计中要把家国情怀元素融入教学体系中[2-3]。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构建了系统化动态化的思政体系,在建设定位、课程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管理、校风和学风建设方面融合教育[4-5]。同时,加强工匠精神、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课程思政教学[6]。要通过构建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价值性[7]。
三核心培养主要包括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精神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交流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八大能力,许多国家制定了与此相适应的执行标准,如英国的通用能力,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生存能力[8]等,职业核心能力在我国由劳动部牵头负责。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伴随着素质教育而提出的。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通过模块化和系列化设计,推进整合性学习提高评估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效[9]。职业核心精神的提出,是国家推进的工匠精神而完善的,是伴随着中国制造而提出的,是培养大国工匠所需的时代精神[10]。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此后“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核心精神之一,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综上,我国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基本清晰,但課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不明晰,课程思政的推进标准尚未建立,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估等仍需要研究与探索。课程思政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没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同时,目前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重点在对学生的培养,忽视了相关从业者、教育者的教育实践研究。所以,通过与三核心教育相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现实研究意义。
二、内涵界定
学界目前界定的课程思政概念是: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因此课程思政内涵可以归纳为遵守社会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爱国爱家、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素养、文明礼貌、公共意识、法律意识、社会安全意识、公共卫生习惯、环境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与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也可以总结成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法治观等几个方面。
职业核心能力由我国劳动部界定为8大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也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职业核心素养可以归纳为职业态度、文明习惯、待事接物、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公共行事规范、法律意识等。高职学生的核心精神,更加强调其职业属性。这里界定核心精神包括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爱国爱家精神、担当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社会责任、民族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和核心精神的内涵与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内涵大部分相同。同时,三核心的教育实施较早,也基本形成了较完备的教学资源、实施标准,并与专业课程有效的融合,所以,通过借鉴和融合,可以实现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降低课程思政的开发成本。
三、路径分析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职业核心能力也叫软能力,是顺利完成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个体能力范畴,并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综合特质。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能力的可培养性、系统性、结构性、功能性、教育性、社会性等特点,职业核心能力是岗位的基础能力,同时也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技能,这项技能确保了个体的生存质量,使得个体在社会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生活能力,这是核心能力的社会属性。核心能力的社会属性,还可以影响其他周围的人,形成正反馈机制,促进个体成长。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属性是通过设计良好的教学模式设计,可以实现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可以实现个体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点很重要,许多人认为个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先天性,很难用教育实现,这是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的社会属性和教育属性。如果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有目标的课程设置,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会逐步的提高,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能力。
再分析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培养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的健康积极模式,满足社会需要的,满足胜任岗位的人才,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期望类人才,这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软能力,确保个体的健康持续发展。而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体社会生活与职业活动的必备能力,因此二者具有非常强的内涵与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核心能力+课程+思政”的融合机制、建立基于专业的核心能力的课程思政训练模块、核心能力的考核机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思政培养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在具体实施层面,可以采用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模式,并以其为载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积极、正向、努力等融入到训练内容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可以参照职业核心能力模式,将其教学模块融入到课程标准,并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二)校企合作视角下职业核心精神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
职业核心精神是更高层面的教育,是深入灵魂的教育,职业核心精神包括爱家爱国教育、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这些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核心精神的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并把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与职业核心能力一样,职业核心精神的培养,同样需要设计教学模块,这就是解决融入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职业核心精神的教育教学模块,并将其融入到授课计划,融入到教学内容,并在课堂组织中体现,职业核心精神的培养同样需要系统设计,有效实施,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路径进行实施。
首先,文化教育核心精神的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有机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是深化学生对道路、理论、制度理解的重要一环。而“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播先进文化,增强对中国历史文化,现代文明建立认识并内化的过程,通过教育让学生不断增强这种文化自信,并将其融入自身的思想和行动,养成一种文化自觉。
其次,价值观认同是职业核心精神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共同視角。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事关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的,人才的价值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如果缺乏职业核心精神的、缺乏理性信念,即使有很高的技术技能本领,也很难为国家做出贡献,在走上一定的岗位或职务后,分不清是非、找不准方向,甚至成为历史的罪人。
第三,思想教育是核心精神的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教育目前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已经得到认同,并得到极大的重视,以各种形式开展,核心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可以搭载课程思政的快车道,可以有效的推进,这需要与课程并行设计,要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组织中,充分实施,并确保在课程的各个角度都有应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出现了新变化,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要充分融合,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校企课程实现人才的培养。
第四,工学结合是职业核心精神培养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企业的教育是一种工匠精神的直接显现,是敬业教育,爱岗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加强如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的培养,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企业的工场现场,企业的产品展览中心,新技术应用等,都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受,重塑学生的认知,促进一些精神层面的积极内化。要利用好工学结合的机会,设计好职业核心精神培养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块,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精神培养。在实施层面,企业要建立育人意识,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新技术的展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上,需要精心谋划,有序设计,尤其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项目,要精心精细,要将大国工匠精神充分的展示和宣传。
第五,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与职业核心精神的内容设计相同,可以在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中课后一体化课业、教案等教学资源中,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块,通过借鉴职业核心精神教育形式,如事迹引领、热点事件分析、专业知识扩引、角色扮演、即兴演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
(三)行动导向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模式
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大军,文明礼貌,行事有方,遵守法纪,这也是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高职在开展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同时,可以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教育。培养路径设计非常关键,要健全体系,层级化、立体化推进。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实施课中课后一体化培养模式,课中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素养培养的内容,以融汇感知为主,以行动体现和推进,如学生在实训室要遵守实训室规定,实施实训室6S行动、实训室的操作规范、实训室的安全规范、实训室的紧急事件处理等,在行动中建立素养养成的习惯。课后要以第二课堂为抓手,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素质拓展部分为依托,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文明执法、礼仪培训、学干选拨任用等综合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同时实现思政教育,要制定课中课后培养的总体性方案,采用各种活动、各种组织、各种媒体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锻炼、培育,开展素质学分积累机制,强制与培养相结合,思政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举,逐步使得学生养成并内化。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引领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学校团学组织、学工组织等进行。同时,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这个主阵地,要把素质教育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就需要系统化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以良好、科学的政策引领与保障,同时,需要动员教师发挥其才智,设计融合方法,配合课程思政的推进,效果会非常明显。在职业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融合培养中,可以建立共享互通的“建档立卡”制度,实现素养的养成记录,即是激励学生的成长,同时也是促进规约学生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四)基于三核心培养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职业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和核心精神的培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资源,也形成了一批教学成果,有明晰的实施路径,这些可以有效迁移到课程思政教育中,可以借鉴这些资源,甚至融合共享这些资源,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这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首先是放下“技能优先”观,要清楚一个逻辑:这就是具有良好职业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和核心精神的人,其实就是具备了非常强的学习力、意志力,对技能的学习有非常强的正反馈,可以大大促进技能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课程思政的内容,关注个体成长与发展,要把课程思政元素用好,助力人才的顺利成长,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大国工匠”型人才。其次是,建立课程内容的实施标准,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到标准去,并有效推进,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的框架设计,是教学者的教学依据,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标准,是确保有效的实施。最后,要建立课程思政的运行体系、管理体系、考核体系、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效果。
(五)课程思政的考核驱动研究路径
考核评价制度也是职业“三核心”培养的良方,也同样使用于课程思政,这也需要设计良好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工作的闭环管理。设计考核模块,考核形式,实施方案。要认识到,一个人精神的层面内涵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通过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而体现出来,利用这个方法,设计考核的方法,如对某个事件的认知描述,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等等多种形式体现。这项工作的成效通过学生的管理,可以收到明显效果。尤其是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是核心重要内容。将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资源梳理出来, 在课堂上由专业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宣讲。
(六)全面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全面课程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不仅仅针对学生,更要关注教育者本身的思政教育,共同实施思政教育。通过疫情可以看到,目前存在部分教育者本身认识不到位,视角偏差问题,这样的教育者很难胜任课程思政教育,影响课程思政工作推进,很难形成协同育人的体系。全面课程思政首先要建立立体化的多元思政结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这个结构上重要的组成,发挥其相应的功能。全面课程思政观是解决育人者先育己,正人者先正己的问题,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建立教育者思政工作体系,以培训为抓手,以考核为驱动,建立体制机制,推进思政建设。全面课程思政教育也可以参考三核心培养路径,通过三核心培养挖掘思政元素,借鉴三核心培养路径,融合实施,共同推进,产生良好效果。
(七)三核心内容的思政化设计路径
在课政融合中,经常把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如数控加工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五角星、国徽等,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爱家爱国情怀。同样在三核心培养中,在思政视角下,设计其教学模块,可以将三核心内容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会设计大量的训练案例,这些案例的设计可以充分融入相关思政题材,并以此展开教学,这样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无形将思政内化。要坚决摈弃低俗化的训练项目、娱乐化的内容设计,这些都不利于人才培养,要精选一些案例题材,并以此为主设计核心能力训练的内容,这样既无形中受到了熏陶,还培养了良好的核心能力。同样在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设计上,也融入思政题材,二者融合执行,既降低了执行成本,还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熟悉三核心培養的路径与机制,便可以很好的实现融合培养。
四、结论
通过借鉴目前较为成熟的职业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和核心精神的培养模式,建立与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机制,互相促进,共享共建,提高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同时降低了课程思政的开发成本,并为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开辟了新的路径,提高了开发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05):48-50.
[2]陈奕奕.家国情怀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渗透路径研
究——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131-132.
[3]林丹丹.新时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61-62.
[4]章德玉.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改路径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74-75.
[5]朱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内容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5):8-11.
[6]贾娜,孙壮志,刘诚.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与探索——以“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5):1-3.
[7]邓婵娟.课程思政:高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5):8-9.
[8]Huifang Chen,Hisae Nakatani,Ting Liu,Haiwei Zhao,Di Xie. The Cor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Nursing Competency Regarding Mealtime Assistance for Hemiplegic Patients in China[J]. Elsevier B.V.,2020.
[9]李学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设计研究——IB跨学科课程的经验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20(05):13-19.
[10]苏秋萍.《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核心精神实施途径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5(0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