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实践
2021-06-18贾亚男
贾亚男
摘 要: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如何在理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思政教育非常值得深入的全新探索方向。文章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梳理总结了《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通过对课程教授环节、内容、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中国地理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传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以期对同类“课程思政”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中国地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120-05
Abstract: A new teaching mode of merg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putting into practice in order to cult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both ability and morality. The key issue is how to combine perfectly the two in teaching and studying. The paper takes "Chinese Geography course" for example to provide some ways, such as controlling teaching key procedures, looking for the smooth link points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 adopt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he paper hopes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other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courses; cultivating talent with high moral standards; "Chinese Geography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引言
《资治通鉴》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1]。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课程思政即是这种思路的贯彻,是新时代以德立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实践。课程思政,就是将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3]。
《中国地理》课程属于地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讲授中国区域自然环境和产业发展布局的时空演变、区域特点、区域差异、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存在的自然和人文問题等内容的课程。《中国地理》课程是一门含有丰富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如果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春分化雨地浸润思政教学,不仅可以使得专业学习赋予浓厚的人文色彩,而且还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及其全面认识中国特色并关注中国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使命感。因此,深入挖掘和运用《中国地理》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堂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提升专业课程的政治素质,实现价值引领和人格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方式。
一、《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环节
课程思政元素能够有机并有效地融入《中国地理》专业课内容的教学中,需要在教前、教中、教后三个关键环节中,都要注意课程思政的培养设计。
教前,教育者心中要有思政。首先,教师本身要认真学习、真正熟知、深刻理解相关思政内容。且教师的行为具有示范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都要践行思政内容,不能表里不一。其次,教师要深刻挖掘所教授的专业课内容中具备的思政元素和内涵,并精心设计教案和教学环节,让思政元素有效的与专业知识无缝结合。
教中,灵活掌控课堂过程,有机渗透思政元素。在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中,教师依然要随时调整课堂氛围和过程,灵活调动学生学习动态,在讲授专业课内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出思政元素,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吸纳这些精神内涵。
教后,教学效果多样化评价,注重思政综合考核。对思政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可以通过随机访谈、问卷自评或者蕴含适当比例的思政素养的定量化内容考核等多样方式,了解并评判学生的过程性和终结性德育学习状况,从而掌握思政教学的效果,依据教学效果的反馈,循环调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以期不断完善。
二、《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提炼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是主导课堂的核心环节,因此挖掘、提炼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首要任务。《中国地理》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天然具有思政教育的优势,例如中国特色、爱国情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一带一路”、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教师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讲授有机结合这些思政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科技强国的责任担当,塑造学生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探索真知的优秀品质和勇于创新创业的意识,形成与人分享、团队协作等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涉及到的内容包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4]。据此分类,结合地理专业课程的内容,可以运用到的思政元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科学精神素养方面的思政元素,如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质疑思辨的求真精神、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等。对培养大学生探索科学真理、有效参与公共事务、有知识有理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会非常有帮助。第二类思政元素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如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辨能力非常有助益。第三类思政元素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类思政元素,有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时代观、能够在现实社会中把握正确立场和正确社会认知,把握好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成功人生。因此在《中国地理》课程的设计中,要把这些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用优秀的思想铸魂育人。
《中国地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资源丰富,所涉及的主要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概括如表1。
三、《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模式
根据地理专业大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等特点,地理专业课堂上进行思政素养渗透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式:直接引出式,点拨启发式,内涵推演式、实践体验式等,课堂上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融合与运用。
(一)直接引出式
很多思政素养元素,本身就是人类探索世界的真理结晶,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过程中,其中所蕴藏的此类思政要素,就可以在机理中显现出来。此时,我们可以应用自然而然的直接导入方式,引出思政要素,传播给学生们,提升认识水准和境界。
《中国地理》开篇讲授中国的国土概况和辽阔疆域,在这一章节,我总是让学生先通过视频或图片了解中国所处的半球位置和轮廓形象。此时可以自然引出“中国整体形象”思政素养元素,即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其国家形象应当是“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5]。这样直接彰显引出的方式,让学生立即耳目一新地感受到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的国家形象。
接着让同学们了解我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时候,再次引出中国大国形象还包括“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做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5]。这样的直接引出,让同学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伟大复兴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形象[6]。
课堂中同学们手绘我国疆域轮廓,了解我國辽阔疆域的组成中,教师可以直接导入关于祖国统一的思政元素,既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是民族大义,应该得到全民族肯定[7]。祖国统一必须体现在地图的完整统一中,即祖国各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让学生感受国家完整统一的爱国情怀。
接着讲授中国绝对、相对位置及其重要影响后,可以直接引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国正在从国际舞台的边缘向中心迈进,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8]。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大致分析我国发展所处位置的优势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后讲授我国与邻国之间的友好发展和存在的边界矛盾关系时,可以自然引出“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的深刻内涵,以及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蓝图初步绘就,成果逐渐呈现。在这一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相识相知,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9]。再次让学生深切感受我国深具创新且有担当的美好中国形象。
(二)点拨启发式
有些思政元素涉及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或透过表象藏品质的一些内容,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积累、品鉴、感悟很多,此类元素,可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随机说出,教师采取点拨和启发的方式,加强内化学生品质。
例如《中国地理》中国地貌章节中,在讲授中国山脉分布格局是中国地貌的骨架的基本特征中,可以给学生头脑风暴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说出相关壮美山河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感悟等此类的思政元素。最后教师可以点拨总结如下:坚定性:风雨不动安如山,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稳如泰山。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10]。积累的重要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挑战困难顽强拼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1]。
在《中国地理》中国近海章节中,讲到我国近海的南北分布格局时,可以让学生说出关于大海的一些哲思,例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虚怀若谷等的传统文化思想。讲到近海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设问学生我们该如何和近海国家交往,从而引起学生头脑风暴,教师最后可以总结: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海洋的和平安宁关乎世界各国安危和利益,需要共同维护,倍加珍惜。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和平,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推出我国的外交策略,即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国家间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不能动辄就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各国应坚持平等协商,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推动涉海分歧妥善解决。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合作共赢[12]。
(三)内涵推演式
有些思政元素涉及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举措和理念,因此可以根据讲授的专业知识,推演出我国当前采取的一系列区域发展理念和措施的国情根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的重要发展举措无一不是从世情国情党情实际出发。这种内涵推演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轻松结合,而且培养深度的思考与探索能力。
在《中国地理》陆地水章节中,当讲授我国的大江大河水系时,除了可以启发学生品鉴“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智慧思想外,还可以根据专业内容推理出我国采取的一些发展措施的必然性。例如依据我国两大母亲河黄河、长江的水系或河道特征、径流变化或水文特征、洪水和泥沙、防洪防灾的水利措施、河流经济发展带等专业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演出一些思政元素的内涵。如我国的大江大河是我们的经济命脉,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发力,着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切实做好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13]。
在《中国地理》中国气候章节中,可以在学生掌握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规律、变化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全球气候发展趋势,让学生深刻体会“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14]、“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的预见性和重要性。同时我国的国家形象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为全球治理做出更多贡献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中国地理》自然资源章节中,基于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发展观的重要性,并可以进一步引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我国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需要坚持的新发展理念[15]。同时让学生思索并推理出“对于以不可更新资源为支柱发展的省份,着力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建好开放通道,拓展开放平台,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等[16]”重要举措的深意和内涵。
在《中国地理》中国环境演变章节中,在学生从时间发展角度深刻理解我国自然环境形成的基础上,自然演绎出保护生态环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应有之义的同时,推出习近平提出的“八个观”的发展内涵。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17]。
(四)实践体验式
地理核心素养里包含的地理实践力,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實践活动(小组汇报、专题研讨、室内实验、野外调查等),首先都要涉及到方法问题,即实践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中国地理》野外实践中,不论是考察地貌、气象、水文、植被、土壤、岩石等哪种主题,都可以让学生体验“问题导向”的实践方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和智慧。问题导向,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问题导向,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大的实事求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铸入灵魂、融入血脉、深入骨髓。扭住深层次矛盾和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精准发力,解决难题[18]。
在《中国地理》中国人口章节中,涉及到人口调查,也可以适当引入思政元素,即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都是重要的方法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问题导向,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了解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我们开展大调研,确保谋在新处、对标看齐[19]。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式,实际还可以有专题研究式(例如中国文化地理章节的内容可与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专题衔接)、情境融入式(例如产业发展与布局章节,可以在讲授产业发展历程的情境中融入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我们中国找到了新时代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秘密,即“两大奇迹”——创造了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两大世界难题”的解决——消除贫困、惩治腐败[20-21])、探究讨论式(例如讲授中国经济区域与经济地带章节,可以让学生探究“创新一张网,产业一盘棋”[22]、“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互联互通、“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的深意[9])。
四、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主要特点是德育于无形,重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且贯穿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细节里。课程思政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教师教学设计、课堂传授是课程思政良好进行的基本保障,而且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融合、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其余保障也是这个系统必要的组成部分,最终协同实现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张铭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01):5-1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4]黄敏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其培养方式[J].中学课程资源,2020(03):50-52.
[5]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软实力实现中国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1-01(1).
[6]袁赛男.中国大国形象战略的新飞跃[N].学习时报,2017-10-02(2).
[7]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1-04(1).
[8]房宁,丰俊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行百里者半九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J].理
论视野,2020(02):22-27.
[9]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9-04-27(003).
[10]风雨不动安如山[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9(04):38.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
[12]李学勇.习近平集体会见出席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N].人民日报,2019-04-24(001).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01).
[14]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01(002).
[15]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16-02-24(001).
[16]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N].人民日报,2014-12-07(001).
[17]生态兴则文明兴[N].人民日报,2019-08-08(007).
[18]本报特约评论员.谈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
[N].学习时报,2019-12-25(001).
[19]尤权.弘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N].人民日报,2013-10-25(007).
[20]徐新荣.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N].学习时报,2018-01-10(001).
[21]王纪臣,郭文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思考与新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4):48-55.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
要[N].人民日报,2019-1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