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现状、原因与对策建议

2021-06-18游颖异周正柱杨梅

高教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对策与建议大学生

游颖异 周正柱 杨梅

摘  要:由于大学生存在社会阅历不足、不容易辨清是非和自制能力差的特点,面对大量网络信息,大学生往往存在沉迷网络游戏、浏览色情网页、传播虚假信息等网络失范行为问题。为此,面对这些问题,作者通过相关文献综述,以上海地区部分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围绕大学生上网目的和依赖程度等,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现状与对策等内容展开问卷调查研究,以期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以及失范行为具体表现与原因,并提出规范引导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现状与原因;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031-04

Abstract: Because of 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having characteristics of lack of social experience, not eas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and poor self-control ability. Fac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llege students often have indulged in online games, browsing pornographic pages, spreading false information, and other network anomie behaviors. To this end, in the face of the problems above, the author review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akes college students in Shanghai as the survey objects, mainly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purpose and dependence,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Anomie Behavior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 and the specifics of anomie behavior, and proposes normative guidanc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Anomie Behavior; status and cau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根据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做积极有益的事情,而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手机、网吧或家庭宽带上网聊天、玩游戏,还有少数学生出于一些原因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权益。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网络中不和谐的声音,对大学生上网动机和不良行为进行调查和监督,并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合理干预,引导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培养正确的线上习惯,规范其线上行为。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网络行为的内涵与类型

首先,网络行为的内涵,学者们纷纷给予不同界定和研究(楼巍,2014;滕建勇等,2015)。其次,关于网络行为类型,学者们主要分为四大类:以娱乐为主的网络行为,包括网络游戏等;以获取信息的网络行为,包括网络新闻;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网络行为,包括网上购物;以社交为主的网络行为,包括Facebook的网络聊天等。也有学者从网络影响进行类型化,包括积极向上的网络行为(例如在线学习)和消极伤害的網络行为(包括黑客行为)。第三,本文中的网络行为是指互联网“场域”内发生的对个人或群体产生影响的线上活动,不仅包括网络社交行为、网络学习行为、网络购物行为、网络创业行为、网络求职行为等,而且还包括由于网络使用不当所引起的网络失范行为,如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抄袭等。

(二)网络失范行为及其引导策略

Christakis(2011) 对美国大学生网瘾测试发现,4%的学生偶尔有问题性网络行为,约12%的学生因上网有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状,70%的学生表示上网的时间总会超过预期。美国非营利机构“常识媒体”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50%的学生承认自己上瘾。国内学者就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纷纷提出合理引导策略(杨梅等,2018;时昕等,2019),如兰华(2014)通过加强道德自律、提升自我道德,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社会监管、重视文化引领等措施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帕哈尔丁·赛福丁(2016)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目的进行分析,提出要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法制教育、培育网络文明机制等。

综上所述,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来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表现形式及网络行为的目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移动新媒体诞生以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由最初的利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功能拓展到学习、社交、购物、娱乐、表达等多种功能。但对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引导策略的研究,很少有以大量问卷为基础的分析研究。因此,作者以上海地区部分高等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市属高校和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剔除填无效问卷,回收16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4.1%)。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失范现象

(一)上网主要目的

男生和女生间对网络需求并不相同,使得在网络行为上呈现一定差异。据上网主要目的与性别比较,调研数据如图1所示,其中获取学习资料(男生68.57%,女生92.11%)、浏览新闻(男生88.57%,女生66.67%)、查收邮件(男生40%,女生50.88%)、朋友聊天(男生91.43%,女生92.11%)、游戏娱乐(男生88.57%,女生78.07%)、网上购物(男生74.29%,女生88.60%)等。

由此可见,男女大学生在上网目的上有所侧重,其中存在较大差异:男大学生偏向于网络游戏和浏览新闻,而女大学生偏向于网络购物和关注学习资料。调研显示,如上网目的获取学习资料的,男女大学生分别占68.57%和92.11%。

(二)上网的主要依赖程度

调研显示,多达53.03%的学生表示对网络有一定依赖;18.9%的学生表示对网络相当沉迷,如图2所示。根据“如果一天不上网,你会感觉?”调查显示,有不适感觉的(包括“没法活了”“非常难受”“很不自在”“有一些不适”)占73.66%,如图3所示。由此表明,目前多数大学生普遍依赖网络,并呈现越发离不开网络的趋势;通过对调研数据进一步分析,这一调查结论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之间具有共性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网络信息交流的便捷性、网络服务的便民性、大学教学模式的现代性等方面,使互联网已成大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紧密影响着生活、情感等各个领域(滕建勇等,2015)。

(三)网络态度及影响

“对其他用户散布的‘敏感信息(谣言)的态度中” 调查显示,“不会轻易相信,但也不会去考察”占59.9%,“会去考察它的真实性”占29.6%,仅有9.1%的学生表示不会去关注这类信息,如图4所示。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关注散布敏感信息等网络不文明行为,令人欣慰的是盲目信任网络信息,随波逐流的大学生并不多。

对“您觉得上网对您的影响是”调查显示,有53%的大学生表示上网对自身正面影响很多,但也有43.2%的学生表示上网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有力地支持了网络是把双刃剑的观点。同时调查也显示,仅有6.8%的学生表示周围的同学没有过网络不良行为,表明大学生中或多或少存在网络行为失范的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如图5所示。

(四)网络行为失范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使用常用网络软件或平台中存在以下网络不良行为:发布虚假消息、浏览或传播黄色网站或色情视频、言语暴力宣泄情绪、社交诈骗、网络抄袭、侵权行为、恶意诋毁他人、盗取他人信息等(鲁霖,2015)。同时调研数据也显示,曾经在网上受到他人不良行为侵害的大学生占81.1%、从未在网络上受到他人不良行为侵害的仅占18.9%;从未在网络上有过不良行为的占66.7%,但仍有33.3%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存在不良行为。由此可见,大学生网上失范行为状况不容乐观,多数大学生曾在网络上做出不良行为或受到他人不良网络行为的攻击,如果大学生未能及时意识到自身行为将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必将损害他人的权益。如图6所示。

而在“学校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是否有过指导教育”的问题上,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很少或有时。由此表明,学校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上,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学校要强化教育与引导措施,帮助大学生端正网络行为态度,及时纠正不良网络行为,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如图7所示。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教育引导策略

(一)正确看待网络行为

正确认识网络行为,辩证的看待网络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一竿子打死”,认为所有网络行为都是错误的,也不能只看到网络的闪光点,而忽视它带来的威胁。研究哪一种网络行为该鼓励,哪一种网络行为需要抑制,做到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避免出现鼓励的时候出现太乱,抑制的时候就消失的情况。

(二)网络是动态发展的

网络一定是随着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变化的,并且目前的互联网一定是出于一种迅速变化当中,网络会随着未来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当前技术的消亡而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我们无法避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网络行为的研究上做到動态性和多维性。即我们要以动态的思维去思考网络行为,以多维的角度分析网络行为,国外的研究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到了对网络行为动态分析的多维视角和多维综合性分析,我们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育引导策略

阅读国外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提出的建议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在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方面,国外多采用教育手段和立法,重建网络道德与伦理,开发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而国内现在并没有建立完全和良好的网络道德法律,只能尽可能的进行引导和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例子,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网络法律,用以规范和引导人群。

四、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应对策略

(一)加强德育课程体系改革,提升网络道德教育效果

一方面,德育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改革,让网络道德课程能够和其他课程一样,走进课堂。如今已有的德育内容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现代教育要求,需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相关内容补充到已有的德育体系之中,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和相关法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互联网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切实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德育教育,把网络德育教育和教师上课紧密联系起来,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参与大学生网络德育教育,创造一种与网络文化背景相适的大学生新的道德培养模式。

(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创新网络德育教育形式

一方面,创建校园德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德育中的积极因素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好地应对网络的消极影响。校园网作为学校服务的一部分,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阵地,长期都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较多的点击率。通过校园网这个平台,创建适应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多彩的被大学生喜爱的德育网站,以此取得教学和快乐并重的目标。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网络媒体平台,丰富道德教育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可以激发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义感,如借助党课学习开展经验交流、通过网络开展调查,组织网络知识相关竞赛等活动,积极开拓德育教育新方式。

(三)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道德监督管理机制

一方面,管理校园网,一定要严格把控“入口关”,采取技术方法严厉禁止有害信息进入,争取建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网络道德监督管理是与诚信档案、网络立法及网络道德考评紧密联系起来,是抵制网络不良有害行为的重要保障。创建网络诚信档案,制定相关网络法规,加强网络道德考评,且与大学生就业相关联,从制度方面减少和杜绝网络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兰华.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4(06):119-120.

[2]赖联泓.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调查分析与对策探究[J].传播与版权,2017(05):121-124.

[3]楼巍.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及网络德育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05):76-80.

[4]时昕,卢佩言,李如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67-68.

[5]滕建勇,严运楼,丁卓菁.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5(05):81-84.

[6]吴才智,蓝玉,段文婷.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干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93-94.

[7]杨梅,周正柱.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114-117.

猜你喜欢

对策与建议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走出思想品德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高校体育课堂评价的研究
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管理问题研究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