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舒伯特《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D845)
2021-06-18张悦
张 悦
引 言
舒伯特被人们称为“艺术歌曲之王”,很显然可以看出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艺术歌曲最大的特点是富有浪漫色彩和抒情性,生活在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交汇处的舒伯特,在奏鸣曲的创作中,使得两个时期的音乐特征相互融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奏鸣曲风格。舒伯特笔下的奏鸣曲既采用了巴洛克时期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又将浪漫主义音乐中的幻想性和主观性融入到音乐创作中,使得其奏鸣曲少了一些刻板沉闷,充满歌唱性,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本文所写的这首a小调奏鸣曲Op.42是舒伯特的经典钢琴作品之一,笔者在本科学习期间经过反复练习,查阅了与该作品相关的演奏视频和资料,使笔者对这首钢琴作品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从而能够提高演奏技能,更好地诠释该作品。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加上笔者亲身的实践、理解和体会,本文从《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背景与音乐风格,作品的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对整首作品进行概述。
一、作品简介
(一)作者介绍
19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诞生的新的流派。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正是在两个时期的交汇之际,舒伯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七岁开始学琴,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以从小受到来自父亲的艺术熏陶,加上自身天赋异禀,他十一岁便进入到皇宫教堂唱诗班,两年后,属于他的第一首作品问世。这位年仅三十一岁就早逝的音乐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后世留下了珍贵且永恒的音乐财富。舒伯特一生居无定所,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潜心创作,长期较为贫苦的生活和疾病的魔咒无疑给舒伯特带来摧残和打压。他所创作的作品正如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一般,充满戏剧性、幻想性、歌唱性以及抒情性。
(二)作品创作背景
《a小调钢琴奏鸣曲D845》创作于1825年,是舒伯特生前第一首出版的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出版时在音乐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是他创作中期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舒伯特的创作手法和技巧逐渐走向成熟。这部作品是舒伯特写来献给一名官员,作为贝多芬的庇护人鲁道夫大公的,可想而知,贝多芬在舒伯特心中有着怎样的特殊地位。因为处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交界时代,舒伯特采用了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音乐,将古典形式与歌曲性巧妙结合在一起,通通融入到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之中,音乐情感丰富,带有浓厚的悲情性,使其奏鸣曲别具一格,富有独特的戏剧性特点。舒伯特的音乐不像贝多芬的那样充满战斗和爆发力,也不像莫扎特的音乐那样华贵典雅,我们所听到的更多是幻想性和抒情气息。但到了中后期,舒伯特创作的音乐所流露出的情感逐渐发生转变,除了原有的悲情和幻想,似乎又多了几分抗争和英雄气概。这首奏鸣曲一共包含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我学习的重点曲目之一,本文则以第一乐章为例从作品结构和演奏体会等方面进行浅析。
二、作品结构分析
从结构上看,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Moderato中板速度,全曲采用2/2拍,调性为a小调。
(一)呈示部(第1-90小节)
主部的第一部分是第1-10小节,见谱例1。4+6的非方整型结构,a小调调性,主题的第一动机从前四小节体现,以弱起开始力度为pp,是左右手同步的单音八度下行叹息式线性旋律和柱式和弦的反向进行,力度渐强,呈现出“叹息”这一主题特点,这个主题在第一乐章中前后共出现了11次。蕴含淡淡的悲伤之情。后六小节采用上方二度模进进行,在这短小的主题动机中充满了疑问感,奠定了本曲忧思阴暗的感情基调。第二部分是第10-25小节,为8+8结构的方整型乐段,作为主部的第二动机,右手的分解和弦和左手的八度音程结合逐渐激发情绪。[1]
谱例1
连接部从第26-39小节,运用八度下行俯冲式进行,右手的柱式和弦与左手的单音相碰撞,强弱交替对比明显,呈现出活泼诙谐的大调色彩,曲风轻快活泼,表达出了一种激昂的抗争精神。后半部分上行模进到C大调,为进入副部主题做铺垫推动音乐的发展。
副部从第40-62小节,第一部分是第40-50小节,主旋律在右手,不断使用二度模进。第二部分转到A大调,主旋律在左手上,采用同样模进手法,均为4+8非方整型乐段。最后左右手两组和弦跳音先极强后变弱,在安静中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束部从第64-90小节,第一部分是第64-77小节,由c小调进入,短暂离调后又回到a小调的关系大调C大调上,将主部材料与连接部材料相结合。第二部分结尾处在渐弱中渐行渐远。
(二)展开部(第91-150小节)
第一部分从第91-105小节,见谱例2,引入主部感伤的主题动机进行变化发展,相同的乐句反复进行音程移位,强调了声部之间的联系,具有动力性。最后用两小节的全音符结束这一部分,继续发展新的主题材料。
谱例2
第二部分从第106-120小节,在D大调上开始,用ppp极弱的力度进行旋律的描述,低声部单音分解进行,结合高声部连贯的旋律线条,这段作为全曲最具优美动听的旋律,充满了幻想性与歌唱性。经过这段深情地诉说后情绪发生突变,紧接着出现的是该乐章最为波动不安的音乐旋律。
第三部分从第121-150小节,前半部分以pp开始,随着每个乐句的渐强发展到f再到ff,逐渐推动音乐情绪,接着在右手的单旋律中渐弱一直到最后的ppp作结束。中间出现#f小调的转调,最后又回到a小调。左手主题旋律突出,右手通篇的节奏音型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紧密又急促,显现出此刻作曲家内心的不安与焦灼,不难感受到舒伯特反封建反压迫的强烈愿望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激烈情绪。从第145小节开始,此处运用了五小节的卡农式模仿复调,营造出再现的假象,为接下来进行的再现部分做准备。
(三)再现部(第151-331小节)
主部从第151-185小节,主部有两个部分组成,与呈示部的主部材料基本相同,将主部材料进行变奏和扩充,是呈示部的变化再现。第一部分是到第165小节,第二部分是从166-185小节,由a小调转到e小调,再现了阴郁这一主题情绪。
连接部从第186-199小节,与呈示部中的连接部调式一致。经过一系列的转调,连接部转回到主调a小调上。
副部从第200-223小节,调性为E大调,是a小调的属关系调。作为呈示部的倒装再现,再现部的连接部和副部与呈示部的结构音型与力度强弱基本一致。
结束部从第224-331小节,再现部的结束与呈示部相比,篇幅进行了扩大和补充,也是对呈示部的反复和回顾,第247-255小节是对主题的变奏发展,第256-274小节再一次回顾两个主题,从第275小节到最后,用向上模进的方式进一步发展动机,由弱到强,逐步推动情绪到达最高点,左右两手同八度的音程和弦进行爆发力极强,最后以辉煌的气势在a小调上从Ⅴ7到Ⅰ的完满终止结束了全曲。
三、作品演奏分析
(一)跳音
整部作品中跳音的使用较为频繁,其中呈示部的连接部和副部运用大量跳音,富有跳跃感,给人带来轻松舒缓的情绪,与开头暗淡的音调形成对比。例如第26-39小节和第186-199小节,跳音使连续的八度与和弦音色发生转变,再加上每小节第一个音以sf突强的力度突出重音,声音短促有力,增加了音乐的活力,呈现出进行曲的演奏风格,同时需要成熟的演奏技术保证触键的准确和灵敏。第40-63小节出现一只手为四分音符的跳音,另一只手进行连贯的旋律描写,两种不同感觉的音色巧妙结合在一起,最后以两组跳音结束,左右手一呼一应,每小节跳音后都有一个完整小节的休止,仿佛是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第78-81小节左右手同时出现跳音,此时需要注意右手的连贯并突出小指的力度和音响,才能显示旋律的进行。在展开部的第128小节左手在二分音符的连线之间出现两次连续三个跳音,推动了音乐的进行发展。第180-183小节跳音与切分音型相结合,为进入连接部作铺垫。第264-270小节和第283-294小节,左手一直使用上行八度重复跳音,触键铿锵有力,将音乐推向高潮。第303小节至结尾,在全曲的最后一个乐句中,两只手进行跨三个八度的弹奏,用两个八度跳音连接两小个乐句,此时的跳音弹奏时要富有向上的弹性和节奏感,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强烈情感。
(二)装饰音
舒伯特在整首作品中运用到许多装饰音,装饰音在音乐表达上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装饰音的运用不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还更好地表达了整首曲目的音乐风格特征,具有润色、修饰的作用。在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中,多次使用到十六分音符的滑音,采用级进的方式。装饰音的弹奏需要快速的触键进行贴键弹奏,且力度较弱,保证旋律的连贯性。[2]
(三)力度
整首曲子力度的对比较为明显,演奏力度跟随主题动机的呈现,旋律线条的进行和音乐情绪的发展而变化。呈示部的力度变化起伏较大,从pp到ff力度符号均有出现,不断进行力度转换,明亮的大调与黯淡的小调反复交替进行推动音乐的发展。在其结束部的第82-87小节中完全相同的两小个乐句却使用完全不同的力度演奏,色彩对比鲜明,像是两个人之间的对白,最后仿佛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充满了神秘感。展开部的第90-102小节,每两个小节变换一次力度,由强到弱,由弱到强,反复进行切换。展开部中的第三部分也是由pp到f继续作渐强到ff,又逐渐弱化到p最后以pp结束,描绘出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变化,同时表达了他不安的内心情绪。再现部的结束部中第256小节开始用pp的力度对主题进行回顾,随着左右手八度单音和弦的同时下行递进而增强力度直至ff并加上突强的二分附点音符,显露出作者激愤的情绪和抗争的力量。第275-282小节用pp很弱的力度做连接和伏笔,与下面情绪的大爆发形成强烈对比,第283小节到最后,不停做出渐强变化,将全曲音乐情绪发展到最高潮。
结 语
“这首奏鸣曲这么简单地建立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却如此独特地把他们结合起来又形成对比,不愧为神来之笔,令人叹绝。”[3]这首奏鸣曲受到了舒曼这样的高度评价。舒伯特的一生短暂又坎坷,他用他自己的音乐方式诉说着人生中每一个阶段,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在当时那样纷扰战乱的社会时代,从舒伯特的作品中无疑不难听出对战争和统治的愤懑不满和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强烈渴望。但现实终归是现实,作曲家只好把这种压抑的情绪融入到音乐当中,让每一个音符来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