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与非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比较研究*
2021-06-17彭亚楠庄郁馨
彭亚楠,庄郁馨
1.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辽宁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单亲家庭即指:父母离婚、死亡、分居、非婚生育或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一方共同生活的特殊家庭结构[1]。这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子女很难得到来自父亲和母亲双方的爱,因此给子女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子女开始变得害怕与人沟通、并且抵触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更加敏感,内心自卑不相信自己,找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没有朋友,内心孤独;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畏缩不前、处理问题容易情绪化或逃避问题,不能勇敢面对;对于压力,表现得慌张,束手无策。
国内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容易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包括对子女人格的形成、价值观等都起到了消极的导向作用及不利于子女良好行为及健康心理的产生。刘建勋在研究中指出,单亲家庭是很多心理行为存在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如可能导致人格不健全、情绪控制障碍、学习成绩差及青少年犯罪等不良现象的发生[2]。同时,学者宋艳也指出,家庭发生变故的子女在心理上存在性格孤僻、缺乏自信、性格脆弱等方面的不良心理特征。那么对于高校而言,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培育出拥有健全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当代大学生。
随着单亲家庭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全国高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但是通过搜索相关文献及社会研究者沟通,我们不难看出以往研究大都基于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大学生这一敏感群体,高校作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的一个重要转型期,面临着继续升学还是就业的各种压力,步入社会,不再是学校老师同学这种简单的关系,而是要学会与外界社会人士沟通,这些不可避免的事实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来说会表现得更加害怕、敏感、退缩。针对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而且也没有研究调查到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非单亲家庭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那么本文我们针对这类特殊群体展开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而比较单亲家庭大学生与非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探讨相关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教育工作者需要倾注更多的关心与帮助,给予单亲家庭子女关怀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从根本上实现全面心理育人,帮助单亲大学生健康、有志的发展。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7929份,其中有效问卷7903份,被试均来自辽宁省鞍山市一所本科院校。有效问卷中,单亲家庭人数为754人,非单亲家庭人数为7149人,男生5156人,女生2747人,大一2939人,大二2544人,大三1604人,大四816人。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题目总数为90道,采用1-5级评分。量表共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维度。阳性项目超过43项或总分超过160分,或任何因子均分超过2分即可考虑该项目为阳性,需进行进一步评估。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单亲大学生与非单亲大学生在scl-90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因子分上呈现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scl-90量表在单亲与非单亲大学生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三、讨论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分和各维度分上均要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大学生,说明单亲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大学生,而且分析量表的各个维度,不难看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强迫、抑郁、焦虑等与情绪相关的心理健康维度也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大学生。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内心充满对于外界的恐慌感、无助感,无力改变现实,只能接受,不敢与人诉说,担心没有人能解自己,形成心结;同时,由于单亲家长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爱表达不到位或传达不及时,还有的单亲家长想要弥补孩子给予过多的爱,这都会对孩子造成缺乏爱的能力、偏执、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尝试提升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建立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每年定期对在校大学生安排切实可行的心理普查活动,并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和单亲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基础上,通过辅导员联系学生进行心理访谈和咨询,帮助单亲大学生认识自己,克服心理障碍及抚平心理创伤。心理咨询后与学生沟通安排回访或者是与辅导员沟通了解学生最近表现[3]。
(二)心理干预措施
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心理辅导中心的资金投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及置办相应的仪器设备[4]。对有问题的单亲学生访谈沟通后安排参加心理培训,诸如:开心对对碰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提升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让学生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红色轰炸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赞美别人;体验和感悟赞美与被赞美的感觉,提升自我认同感;学会彼此欣赏,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信任之旅活动,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身体上的残疾所带来的不同和困难,感受互相帮助和关爱;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沟通技巧;体验信任对于完成任务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实践活动
在新时代,为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正确面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内心焦虑、逃避现实,不能很好地解决压力问题,不能正视问题及内心自卑、孤僻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措施: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周末经常性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诸如去养老院看望老人,去老年社区带老年人做游戏、唱歌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能感觉到另一份爱或是觉得自己对社会也能作出贡献,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多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班,逐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事可做,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通过彼此间的共同合作能让学生更加自信敢于与外界沟通,不断打开自己封闭的内心。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还能正确面对自己内心,学会人际间的沟通,能够看见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地活着的意义,帮助他们养成勇敢、乐观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展望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辽宁科技大学在校生进行心理普查,采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统计分析出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测试中各项指标存在的区别,并对心理存在障碍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联系辅导员,并及时沟通采取干预措施,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结合班级辅导员、心理委员、学生家长共同关注这些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打开心结、正面看待家庭结构的变化及正视自己的内心。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希望,所以我们整个社会都要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去关爱呵护这些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问题。高校应不断完善本校咨询中心服务体系,关注更多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分析诊断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5]。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并做好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日常的理论教育和人文关怀做起,将“育人”与“育心”同时进行,关注到学习不积极、表达方式弱及内心自卑的学生,一步步鼓励他们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用真爱打动他们,帮助他们构建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