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导向的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1-06-17余安勤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岗位技能

◎ 余安勤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这为广大中小学积极探索新劳动教育模式、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

新时代劳动教育从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积极的创造精神、灵活的动手能力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内容上包括生产劳动、志愿服务、民防、研学实践、参观体验与科学探究、创造发明等,力求让孩子在多样化的课程中认知、体验、探究、创造;在落实过程中,每个学校也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层次,重新梳理、设计和规划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评价方式等。为此,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开展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小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力求形成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一、课程背景和基础

(一)学生需求:需要常态化生活技能

总体来说,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较短,动手能力较差,劳动机会有限。因此,学生更需要有体验、有实践的规范化、常态化劳动技能获得的课程,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课程基础:学校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提升

学校自2014年开始开展“跟着爸妈去上班”职业启蒙课程,成为了学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坚实基础。根据最新的政策文件,学校以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顶层设计、内容架构、设计实施为重点,整体优化课程设置,着力从原有劳动教育课程上找突破、在教育形式方法上求创新,积极探索小学生劳动教育有效途径,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新模式。

(三)资源基础:家校社资源融合、协同共育

学校整合家校社多方资源,开拓劳动教育基地。校内有开心农庄、电视台、小超市、银行等,校外有经济园区、各大商场、东方美谷、南桥新城、上海之鱼、十字水街、田字绿廊等,还有丰富的生态园、农庄、老街等资源。学校已经联合社区,打造了10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聘请专业人员担任校外劳动辅导员。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组织

(1)总目标。通过科学梳理、设计、实施实践导向的小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意识;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在衣食住行中掌握必要的生活劳动技能;在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的同时,养成良好劳动好习惯,收获劳动乐趣,达到“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教育目的。

(2)框架内容。学校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根据五个年段提出了不同目标和内容(见表1),课程内容由“个人自理→家庭劳动→班级岗位→校园岗位→社区服务”,劳动知识、能力、情感难易程度逐渐上升,形成阶梯式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表格横向是每个年龄段阶梯式的目标和内容。其中“个人自理”通过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热爱劳动情感;“家庭劳动”通过技能学习,习得基本家务劳动技能,体验持家之道, 崇尚勤劳家风;“班级岗位”通过挂牌上岗、学习运用知识、技能、工具等为担当班级小岗位,提升小小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合作劳动能力;通过岗位竞聘、技能比拼、劳动打卡、校币奖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校园小主人意识。“社区服务”以“快乐家庭手拉手”形式,走进社区,走进社会,体悟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意识。

表格纵向是学校的课程板块。主要分为 “身边劳模”“技能学习”“岗位体验”“创意劳动”四个模块。“身边劳模”寻访、观察、学习、身边最美劳动者,认识劳动,弘扬工匠精神。“技能学习”通过劳技课、线上线下劳动教育资源,学习基础劳动技能,掌握劳动小妙招。“岗位体验”是通过劳动岗位打卡、职业体验实践、基地实践等感受岗位责任,体会“行行出状元”,培养良好劳动。“创意劳动”利用已有知识、技能、工具、信息技术等动手动脑,劳动创造,激发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程实施

(一)寻访身边劳模,品悟劳动精神

学校运用班会课、集体讲座、假日小队等开设阶梯式“榜样示范”课程,引导学生“寻榜样,学榜样”。“个人自理”课程,树立身边榜样,模仿榜样劳动;“家庭分担”课程,观察家长劳动,体悟家人奉献;“班级合作”课程,评选班级劳动榜样,学习班级榜样;“校区服务”课程,学习“最美附小人”,主动参与校园劳动;“社会创新”课程,采访社区劳模,学习身边贤人,感受劳模精神。“请进来”:邀请嫦娥航天工程师、地铁设计师、奉贤劳模等进校宣讲;“走出去”:寻访身边贤人、非遗手艺人等,更深入走近身边的劳动者与家乡的劳动模范。

表1 实践导向的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体系

(二)学习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

“技能学习”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的劳动教育方式,分设卫生清洁、收纳整理、 食品加工、手工制作、种植养护、媒体宣传等9大门类,通过劳技课、线上微课、午会课等途径落实,引导学生观察他人的劳动过程,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线下课程以四、五年级每周劳技课为主,由1名专职和3名兼职教师设计执教课程;一、二年级以午会课为主,每周训练一项技能。线上课程则根据劳动岗位门类和相应劳动技能,召集骨干教师组织学生拍摄劳动微视频,并向相应年级学生发放“劳动任务单”,每周学习1个视频,回家劳动1小时,学生通过查阅视频、线上打卡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三)打卡百强岗位,培养责任担当

学校开设“岗位体验”课程,引导学生以小当家岗位劳动和职业体验的形式参与劳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为家庭、为集体、为社会担当。

1.人人有岗位,个个小当家

首先,学校对家长、社区进行全方位调研,梳理个人、家庭、班级、校园、社区五大岗位体系。如家庭岗位有垃圾终结者、理发小Tony、地板美容师等30多个种类;班级20多个种类;校园有农业养殖、餐饮服务、媒体宣传、模拟社会、卫生保洁、日常管理六大领域的校园岗位,近三百个岗位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其次,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岗位意愿表、竞选演说、技能比拼、民主投票,竞聘上岗。学校专设岗位劳动打卡时间,中午12:00—12:30,校园、班级劳动岗位打卡;双休日节假日,“小鬼当家”家务劳动一小时、线上打卡。每个年级有不同的岗位训练要求。如低年级着重收纳小达人、光盘小达人等个人自理岗位训练和黑板美容师、桌椅小管家等班级岗位训练,高年级侧重农庄饲养员、超市盘货员等校园岗位和小助教、小代言等社会岗位训练。最后评比交流,通过开展“最美小岗位”争夺赛,根据记录、照片、视频、观察日记,自制PPT交流,收获上岗小成就。

2.职业启蒙课程,树立劳动观念

职业体验课程是学校开展的学工、学农、学军、学商等连接社会的劳动课程。课程以“认职业”“上班去”“走基地”为三个模块专题,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和需求确定40个分主题,通过“开设家长职业微课程”→“跟着爸妈去上班”→“汇报交流收获”等,让孩子在职业启蒙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培养动手、合作、交流的能力。学校每月开展一次周五“爸妈职业课堂”微课,让不同行业的家长进入学校开课,每双周组织一期“跟着爸妈去上班”,每学期完成一天基地实践任务。

(四)创意劳动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学校开设“创意研发”模块的“创意式”劳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开心农庄”“主题实践”“劳动拓展”课,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善于思考、乐于创造。

1.农庄劳动打卡

“开心农庄”既流汗,又研究。分设种子发芽实验、快乐创意种植、菜园科学管理、果园科学管理、爱心温暖社5 个子模块。以STEM 项目化学习方式,每天晨间、放学后或者午会课、自然课上带领孩子挖掘驱动型研究问题,并围绕问题与农科院合作 STEM 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借助信息平台和数字管理、将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养殖相结合,体验新型智慧劳动学习方式,将创新融入劳动。

学校每年以“责任田竞拍制”重新拍卖学校开心农庄的44块田地。竞拍前,学生们合作研究菜地土质与地理位置情况。竞拍结束后,每个班级设计一本“农庄劳动记录册”,翻土耕地、播撒种子、完成种植研究小课题,把最香甜的劳动果实拍卖,所得善款筹集“爱心基金”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2.综合主题实践

学校劳动知识技能融入主题实践课程,以六大校本节庆为教育契机,每年根据时事开展不同主题课程,周期或1周,或1月、1学期。如“行走中国,寻访工匠”组织一周研学实践,其中包含工匠零距离、行走研学、创意展示等环节,从劳动精神学习到工匠课程到创意制作,动手又动脑;“乘风破浪绿太阳, 穿越‘四史’新成长”充分挖掘“四史”教育中劳动教育内容等,研究不同时期的劳动形式、劳动工具等,在每周“活力六十分”开展挖野菜、旧物改造等创意劳动课。

3.兴趣化劳动特长课

结合校情、学情,学校以课后看护、劳技课、自然课为基础,开设各种兴趣化劳动课程。如在课后服务开设点心制作、女工木工类、陶艺纸艺、水景制作类、未来工程师等十多门劳动拓展课。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一年级开展学习自理型劳动课程,二年级开展种植养护课程,三年级开展点心制作课程,四年级为女工木匠课程,五年级为科创劳动课程。三年级点心制作课程,人人学做塌饼,研究各种材料、各种造型、各种馅儿,印制各种图案,学生所获得的创意劳动技能螺旋上升。

四、课程评价

1.细化评价指标

学校以电子班牌评价指标“能能太阳宝贝”的素养为指标要求,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构建了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劳动兴趣),劳动能力(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造),劳动习惯(自觉劳动、安全劳动、诚实劳动)和劳动精神(劳动奉献、劳动品质、劳动责任)四个维度多个层面评价体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劳动课程评价内容表。

2.完善评价方式

首先,我们通过“云手环积分跟踪评价”将过程性评价数据化,评价主体观察学生的劳动表现,记录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运用评价手机对学生的劳动表现进行记录,评价结果自动同步班牌。其次,将结果性评价周期化,每周一次“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校币评价、每月一次“最美小当家”评选评价、每学期一次汇报展示评价。最终,劳动任务单、 基地实践单、劳动打卡记录、劳动成果等都收入《学生成长档案袋》,综合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为一体。

3.评价主体多元

通过引导,使学生在自评中反思、互评中督促,在教师评价、社区评价、基地评价中得到反馈与指导,在家长评价中得到监管与促进。既实现了评价的公正客观,又及时评测了学生的劳动素养。

五、启示与建议

(一)目标上与德、智、体、美融通

课程实施中既有劳育,又有其他的四育功能。学校根据每年不同的校本节庆,依托学校现有的开心农庄、绿太阳职场和各类学校职业启蒙教育基地,开展学生劳动、体验、学习、创造、收获等综合实践活动,如每年劳动节开展的“厨神大比拼”PK赛,每个班组团挑战,劳动同时,队员们团结协作、开动脑筋创意设计。开心农庄内,每个班级除了劳动,还对菜园进行整体设计、装饰、美化,成为有情趣的小菜园,孩子们辛勤耕种收获的劳动果实,或爱心义卖,或带回家与家人一同分享。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提升,在达到劳动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二)内容上与学科课程整合

在课程内容规划中,我们结合学校六大节庆,把劳动教育课程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体育、自然等学科课程有机地统整,如孩子们在信息课的时候研究电视节目编导制作,学习新型职业劳动;在科创节上,孩子们在开心农庄里收集雨水,研究学校资源的合理化运用;如“童心秋韵”主题实践课程中,学生们小组合作,人人动手,用数学知识测量、记录玉米的大小,用日记精心记录下鸡蛋与鸭蛋不同的形态,利用美术知识学习如何扎染玉米叶。整合了各学科内容,有全体学科教师的参与,课程就有了丰厚的根基、广阔的空间,扎实而接地气。

(三)形式线上线下融合

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室,而应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封闭走向开放,线上结合线下。学生可以线上线下学习体验,也可以线上线下融合评价。比如在疫情期间“小当家”这个项目中,学生开展云劳动,通过云认领、云记录、云交流、云展示等途径和信息手段完成课程任务。学校的班牌评价系统中,“能能太阳宝贝”“绿太阳示范班”评比就是通过移动终端指向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

(四)实施中链接家校社

劳动教育要持续、深入开展,离不开家庭、社区的积极参与。学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家庭是开展劳育实践的主阵地,是劳育的重要载体。“生活劳动”包括个人卫生、家务劳动、生活技能等基础性劳动。“社区劳动”包括环境保护、文明宣传、爱心捐助等公益性劳动。而仅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所在的奉贤区是上海市远郊城区,职业资源丰富,学校也从建校开始,逐步建设了开心农庄、银行、超市、电视台、书馆等,我们积极发展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将这些优质资源转化为劳动资源,使其得以为学生所用,是学校劳动教育要持续、全面开展的重要保障。家校社结合,加强沟通,形成合力,达到核心素养下的劳动教育目标。

劳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实践导向的小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同样如此,应该始终贯穿于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坚信,实践导向的小学生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只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一定会让每一个孩子的生活更美好。

猜你喜欢

劳动岗位技能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