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本科建设的话语意涵及其省思

2021-06-16张务农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项目制教学改革

摘 要:现有研究文献对何谓一流本科的描述充满着歧义和逻辑矛盾,这一困惑可通过对有关一流本科建设的话语分析来解决。管理模式改革、公共资源补偿、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变革、课堂革命发生、适应新技术和精英人才筛选是当前阐释一流本科建设的主要话语表达。将这些相互竞争的话语进行综合和关联,则能够找出建设一流本科的大致路径。超越项目制建设、实现教学的系统变革、一流的基础设施和特色多元发展是一流本科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

关键词:一流本科;话语研究;项目制;课堂革命;教学改革

我国在推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后,又推出了一流本科建设。然而,就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关于一流本科建设的内涵、外延、具体建设目标和准入标准并无统一说法,即我们仍无法找到什么是一流本科的确切内涵或者标准答案,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一直语焉不详[1]。这说明关于一流本科建设究竟如何仍处于话语竞争阶段,通过话语分析,可以更好地解释一流本科建设现象和推动一流本科建设。

作为一种话语表达的一流本科建设

以话语研究实践是西方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2]。话语研究本是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论辩转向、叙事转向、诠释学转向和审议转向[3]。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一项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乃是话语竞争的结果[4]。从上述有关话语的定义来审视当下的一流本科建设,也可以阐释话语在一流本科建设的提出、讨论和推行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一流本科建设的提出,更像是话语表达的需要。我国自2015年开始实质性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并于2017年9月正式推出了“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及学科名单。“双一流”建设成为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段时间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倍受推崇,而作为教学水平重要体现的人才培养,由于其周期长、结果难以预测和控制等因素,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失衡,尤其是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重科研轻教学成为高校发展的症结。尽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通用指标,教学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人才培养周期长、教学效果显现慢,在急功近利的追求中,教学的地位始终难以与科学研究相提并论。高校对科研和成果转化的各种激励措施带来的巨大利益甚至使“教授为本科生教学”成为一项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在该背景下,提出一流本科建设的确是一种话语制衡的需要,能够有效平抑教学与科研的偏离。而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教师擅长科学研究而另一些教师擅长教学,他们也有不同的诉求。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也有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激烈争论。那些代表不同主张的话语构成了各自的话语联盟,持续着话语权的竞争[5]。因此,一流本科建设的提出是教学话语的表达,有利于抵制重科研者话语联盟的过度表达,有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事实上,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应有之意,单独提出建设一流本科,彰显了一种话语表达的需要[6]。

第二,关于什么是一流本科以及如何建设一流本科也并无共识,仍然处于持续的话语竞争中。现有研究文献、媒体评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话语中,不乏对一流本科的描述,但这些描述充满着歧义与逻辑上的冲突。既没有形成考评一流本科的规范指标体系,也没有在一流本科的本质属性层面达成广泛共识。以至于有学者指出:“一流的本科教育,其实是具有强烈的个性化体验色彩的,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在他的教育经验中,没有比它更好的,那就是一流,因为其他的好或不好都和他自身没关系,也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7]通过文献分析也不难发现,人们从不同视角以“本科教育我有话对你说”的语气和情感,叙述着现有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变革的可能和路向,即诸多所谓一流本科建设的讨论并不在一流本科是什么以及怎么建,而是指向了更泛化的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了不同观察视角、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话语表达方式。例如:在关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这一议题时,有学者讨论的是教育管理的议题,认为一流本科建设要破除绩效目标与本科教学的挂钩[8]。另有学者则阐释了“双一流”建设导致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认为事实的真相是重视本科教育的话语并没有落地,本科教育丧失了根本的目标[9]。也有学者将一流本科建设归结为“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等问题[10]。还有学者指出“本科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分离、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游离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与做脱节的问题”[11]。事实上,这些研究阐述的是当今本科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非针对一流本科的系统论述,而是将对一流本科的讨论转化为对“本科教学”普遍问题的分析。而一流本科建设则成为了利益相关者或者关心本科教学者得以对本科教学进行话语批判和话语表达的契机。

指向一流本科建设的各种话语表达

本研究广泛分析了相关一流本科建设的研究文献,结合我国一流本科建设的推进形式,认为我国一流本科建设的推出至少表达了以下方面的话语意涵:

1.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改革的话语表达

管理模式改革的话语表达源自于其“项目制”的建设特色。如同“985工程”“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项目一样,我国一流本科建设也带有明显的项目制特色。国家通过顶层政策设计推出一流本科建设计划,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竞争获得一流本科建设资格以及相应的经费资助。在该过程中,省级政府也可以推出省内一流本科建设的专业,并与国家的一流本科建设项目进行勾连。这种推进一流本科建设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管理的角度看,项目制的一流本科建设体现了政府对本科专业的直接管理,它打破了教学管理中的科层制,实现了国家对本科教学的直接影响,即立项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部的直接管理,而那些立项为省级一流本科的专业则实现了省级部门的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既是国家在本科教学领域话语的表达,也是本科教学制度变革的契機。项目制的实施体现了一种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组织纵向的层级性安排和横向的区域性安排[12]。同时,打破了原来行政指令性的安排,通过校际竞争资助那些优秀的专业,成功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一流本科建设,实现优胜劣汰,促使优秀专业脱颖而出。

2.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补偿的话语表达

项目制的推出,也是国家教育公共资源分配的一种补偿机制。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遴选的学校或者学科较少,大部分高校和学科被排斥在门槛之外,一流本科建设则可继续扩大国家教育政策对高校直接影响的覆盖面。且一流本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可以不重叠,这给予那些没有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以补偿的机会。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给了更多学校更多专业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那些能够办出自己特色的专业均有机会成为国家建设项目,进而优化高校专业发展的结构,优化大学的生态。事实上,聚焦专业而不是研究型大学的雄心同样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如著名的欧林工学院,就是“以其年轻、小规模、基于项目合作的课程”而著称,该学院不仅有一流的本科专业,同时也是世界一流的工学院[13]。另外,由于国家政策对传统大学的支持方式导致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推出本身就是对“重视教学不足”的一种补偿方式和政策回应方式。鉴于一些研究型大学一些专业并无本科学生,这无疑给了教学型大学以绝佳机会,同时也能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14]。

3.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更新的话语表达

第一,从《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的内容来看,整个文本的话语表达都在围绕本科教学的理念来展开,并没有就一流本科的概念申明具体内涵。宣言从核心使命、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提升内涵、领跑示范、变轨超车、共享共建、公平协调、开放合作、开拓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一流本科建设问题[15]。其绝大部分内容只涉及到本科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其说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宣言,毋宁说是本科应有教学理念的重申。

第二,在研究领域,诸多研究者将一流本科建设作为澄清本科办学理念的契机。这种话语表达的前提是,一段时间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本科教育偏离了根本,忘记了初心。长期以来,本科教学理念的陈旧表现在诸多方面:在根本的出发点上,偏离了学生这个根本,大学的课堂更多地表现为教师的讲,而不是学生的学;大学的教师也很少像中小学教师那样去研究教学方法。在大学里,即便是对教学方法的探究也会生成“教学学术”这一概念的建构,将教学问题用“学术”话语来表达,而不是专心聚焦于教学实践技术。以至于“以本为本”成为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话语表达形式,以至于“回归常识、刻苦读书,回归本分、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报效国家”也成了一流本科建设的言说内容[16]。而事实上,这不过是整个教育系统都应坚守的认识,乃本科教育的应有之义。

4.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变革话语的表达

在更具体的层面上,有诸多研究者在教学方式变革层面上论述了一流本科建设的路径问题。一是在教学设计上。认为现有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大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将知识的传授,也即将那些大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和利用现代搜索工具即可解决的知识学习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没有充分重视的方面被重申,那些所有大学教师理应秉持的教学理念也成了一流本科建设的内涵[17]。二是在教学评价上。重申评价重心要切实围绕教学质量来进行,而非把本科教学质量的衡量指标局限于教学名师的数量、教学改革项目的数量和层次、办学经费的投入额度、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数量以及教学硬件设施的配置。批判将外在的指标统计代替对本科教学质量本身的评价,主张对教学氛围、相关制度以及教学文化环境的改进。

5.作为一种课堂革命发生的话语表达

从微观层面看,认为一流本科教学需要在现有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与一流本科建设并行的政策话语有“课堂革命”“金课”等提法。从提出时间看,这些事项存在着密切的时间关联性。从内涵看,一流本科教学需要“金课”,而“金课”的打造需要课堂教学方式的革命。课堂革命也是教学方式变革的应有之义,意味着本科教学的改变已经不能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小调和微调,而是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就现有的研究话语来看,课堂革命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努力的方向: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统一,从教师主导课堂到教与学统一的课堂以及现代教学技术与大学课堂的有效融合[18]。也有研究者指出,大学课堂的革命是研究型教学的实质性开展,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19]。总的来看,课堂革命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因为就“革命”本身的定义来看,局部的变革不能算课堂革命。课堂革命不仅涉及到教师教的方式的变化,而且也涉及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还关系到教学环境、教学制度、教学文化和教材的變革等。课堂革命是教学理念、技术、方法和要求综合作用才能发生的结果[20]。事实上,课堂革命也重述了那些早就得到共识却长期被本科教学实践搁置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课堂的有效落实。然而,仍然存在一种潜在的危险,这种革命性的理念被学者们的话语不断重述后会否继续被束之高阁呢?这需要在更广泛的制度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和调整。

6.作为一种适应先进技术的话语表达

在现代教学技术突飞猛进并步入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也有诸多研究者将技术纳入了一流本科建设和课堂革命的分析变量。不可否认,技术给教学、科研和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均带来了巨大红利。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教学、科研人员可节省巨大的人力、物力。借助于现代技术变革课堂,理应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应有之义。技术与制度存在着关联,技术的介入将促进制度的变革。当今,信息流动、筛选和加工的方式已经明显改变了教学的形态,在很多方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甚至重塑了教学的目标和价值。因此,一流本科建设理应与技术共舞,否则就不可能有当今的一流本科。同时,如同社会进步会受到旧有制度的锁定和阻碍一样,新技术的运用也会受到旧有技术及其运用方式的束缚,即教师不一定愿意或者不一定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然而,这对一流本科建设而言或许是致命的,当教学锁入“既有的技术依赖或制度路径时”,它终将被淘汰[21]。因此,适应新技术、结合新科技革命的成果推进课堂革命理应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应是一流本科建设话语建构的重要内容。

7.作为一种精英人才筛选的话语表达

这种话语表达方式看似是最接近一流本科实质的话语表达方式,它将一流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品牌特色、高质量的生源与课程体系、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一流本科的重要标志[22]。若真要寻求一流本科建设之内涵,一流标准是不可或缺之要义。一流本科区分于其他本科的类属边界就在于它是一流而非二流和三流,他是本科类群中的少数群体,这也是国家对本科实行分类管理的依据和指向。然而,这一话语表达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容易被贴标签,另一方面则是“重蹈定量指标”陷阱[23]。关于前者,一流本科建设须经过一个政府认可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流本科的确立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政府派发的结果,而这对本科的发展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影响[24]。关于后者,各单位为了在一流本科遴选和建设过程中胜出,会迎合那些短时期内可能做得起来的数字指标,将一流本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转变为对有限数字指标的追求,重蹈“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问题的覆辙。这种已经表现出一定症候的问题包括:将各类教学名师数量、教改项目数量、高职称教师数量、教改论文数量、学生参与大学生“两创”的数量、竞赛获奖数量等作为衡量一流本科的标尺。尽管这些数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本科教学的质量,但一旦舍本求末,这种一流本科建设模式必然破坏本科教学的整个生态,也未必能够持续。

一流本科建设各种话语表达的反思

目前,关于一流本科建设的话语阐释,存在着不同层面的话语表达,即使穷尽所有话语也难以找出对于什么是一流本科的确切界定和可靠评价标准,但若将这些话语进行综合关联,则能够找出建设一流本科的大致路径。一是国家以及省级教育部门是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国家政策的直接干预下,一流学科建设的窗口已经被打开,而且为大学本科教育发展创造了较大改革空间。但一流本科建设仍带有明显的项目制特点,即一流本科建设要通过项目立项,然后获取建设资金并接受未来可能的建设效果评估。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一流本科遴选的标准、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估的指标仍将成为一流本科建设的主导性话语。但无论如何,一流本科建设不能始于项目终于项目,而应当立足实际,发展出特色多元的一流本科教育。而从学界的研究话语来看,无论是主张教学理念的更新,还是倡導教学方法、方式的变革,都是对大学本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方法、方式的重申。话语表达无疑在一流本科建设中会起重要作用,但一流本科建设不能停留于话语的表达,而是要在各种话语竞争中开启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层次改革。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大学课堂的整合也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在国家提出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以新技术赋能大学一流本科建设,应当是迫切任务,因为高等教育基础设施一旦落后,就意味着人才培养的落后,国家竞争力的落后。但一流本科建设显然不是对物的要素的简单匹配,因为先进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还要靠教学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25]。即一流本科建设不仅要在办学理念上正本清源,而且还要在国家战略层面付诸实施、在具体大学办学的操作层面深层变革,只有这些与大学优质办学基础条件融合才能真正推进一流本科建设。

1.一流本科建设始于项目制但须超越项目制

项目制运作被一些学者形象地描述为国家部门发包、地方政府打包和基层单位抓包的过程[26]。在一流本科建设中,项目制的表现就在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建设一流本科的数量,并对遴选出的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进行资金支持。这类似于政府“发包”过程。对于获得资助的国家一流本科项目,地方政府可能予以配套资金并对建设过程提出具体要求,这也是“打包”的过程。而作为一流本科建设的基层高校则要努力去抓包,以获得一流本科建设资格。但问题是,这可能导致对一流本科建设管理的碎片化、择优资助的马太效应以及价值理性的失落[27]。其撬动大学课堂革命的作用可能有限。故对国家通过一流本科建设项目撬动本科教学改革的作用要全面看待并采取适当配套措施。项目制建设作为国家复兴一流本科教学的政策举措,不应当被无限地分割下去。尽管以国家资金直接资助的方式建设一流本科有其积极变革意义,但若将这个包无限地分割下去,一流本科建设最终将被落实为一些生硬的数字,仅仅体现在名师的引进和打造、教改项目的争夺以及教学奖项的竞争上,并不一定真正改进教学。可能的出路在于,国家的政策资金应更多地运用于对教学团队的资助、教学设施的改造、教学评价制度的改进以及鼓励教师的教学实验探索上。

2.一流本科建设需要大学教学发生系统性变革

学界对于一流本科教学内涵的阐释只不过是在重申那些对于教育学者并不陌生的教学理念。但这些理念长期以来无法与大学本科教学有效结合并产生化学反应,这很大程度上说明,大学本科教学存在系统性问题,任何局部的教学改革都无法触发真正的课堂革命。要想触发本科教学的真正变革,需要对本科教学进行系统性调适。仅通过教师的培训来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学的现状是不够的,拥有先进本科教学理念的大学教师不见得会主动将理念化为课堂变革的力量。例如:在当今的教师评价制度中,对教师工作量的考核转化为课时量、教学奖项、教学项目和优秀教师称号这些可量化的指标时,教师就会去追逐这些象征性的东西。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这可能会产生异化,导致目的和手段的替换。当然,也可能有反驳的观点,认为教师并非完全功利主义、理性化的个体,他们是“规范人”,会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那些对教师考核的方式触及的是教师的最基本需求,如教师的职称晋升、职业生涯发展等。当这些低层次需求无法合理满足时,那些教师职业规范事实上很难发挥真正作用。因此,一流本科建设是教学环境、教学制度、教学文化、教学评价方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系统化变革,缺乏任一环节,一流本科建设都可能被阻碍。

3.一流本科建设需要一流的现代教学基础设施

在技术革命加速背景下,技术融入本科教学的系统性变革,不断在教学改革中争夺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制高点,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管理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甚至原有的教学理论都可能被重新审视,以適应教学技术的进步。在教学管理方式上,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国家对一流本科建设进程和质量的监控,将政府“发包”“打包”之后的效果评估紧密结合,评估国家资金的利用效率。在教学评价中,也应利用信息化优势,用更丰富的数据揭示本科教学的质量,而不是因为原有数字化评估存在的缺陷就否认数据化描述的价值。另外,原有的教学理论也不一定完全适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一流本科教学的理论探索还应围绕智能工具在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伦理边界等展开讨论,探索智能化时代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他们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的目标和价值。不过须指出的是,技术虽然是教学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但它不必然发挥应有的作用[28]。这需要有志于建立一流本科的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意识地进行相应制度设计,以促进现代技术与一流本科教学间的化学反应。

4.一流本科建设不能仅依据通用的可循标准

一流本科建设话语表达的多样性也说明一流本科建设难以形成通用的可循标准,即便有通用的标准,也不能把通用标准作为衡量一流本科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因为一流本科固然有其普遍特点,也有其特殊条件。通用标准是指,一流本科建设应当形成一套普遍标准,经得起国际比较和历史检验。一流本科必须是社会、市场和政府、国内和国外共同认可的一流本科,而非一种通过项目评选贴标签的行为。特殊条件是指,任何一流本科建设都不能脱离学校的发展实际,而是立足本土、开放包容的一流本科,即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本科教育。立足实际、改革创新、迈向一流,这样也就不会纠结于什么是一流本科的抽象话语论争,而是走一条实事求是的一流本科建设之路。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与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2400410294)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17]王洪才. 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19(1): 11-15.

[2][3]张海柱. 西方公共政策话语研究:回顾与展望[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3,2(4): 67-77.

[4]PETERS B G.Reframing Public Policy:Discursive Politics and Deliberative Practices[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2004(3):566-567.

[5]张海柱.话语联盟、意义竞争与政策制定—以互联网“专车”论争与监管政策为例[J].公共行政评论,2016,9(5):3-23.

[6]钟秉林, 方芳.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 4-8,16.

[7]别敦荣:一流本科教育只有一流大学能提供?未必!“一本书”的大学培养不出一流人才[EB/OL]. [2018-11-16][2020-06-20]. http://gjs.njust.edu.cn/ce/77/c7146a183927/page.htm.

[8]周文杰: 一流本科教育中的管理主义[J]. 北京教育(高教),2020(6): 15-19.

[9]叶赋桂. 一流本科教育:幻影与真相[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1(2): 58-60.

[10][16]李志义. 建设一流本科 打造一流专业[J].化工高等教育,2020,37(2): 12-18.

[11]翁伟斌. 一流本科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须为、难为与可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3): 58-64.

[12][14]郭琳琳,段钢. 项目制: 一种新的公共治理逻辑[J].学海,2014(5): 40-44.

[13]于海琴,陶正,王连江,等.欧林:打造工程教育的“实验室”(上)—访欧林工学院校长理查德·米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45-52.

[15]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 2018(6): 4-5.

[18]周序,张盈盈. 论高校“课堂革命”的方向[J].高校教育管理, 2019,13(6): 88-94.

[19]夏淑玉,安传迎.指向学生学习的课堂革命—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理性回归[J].重庆高教研究,2020,8(3):67-77.

[20]别敦荣. 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 2019(6): 1-7.

[21]布莱恩·阿瑟. 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M].曹东溟,王健,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6.

[22]王强, 周刚, 朱启超,等. 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 2009(9): 46-51.

[23]柳友荣.“一流本科教育”辨正[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7): 21-24.

[24]刘云波,杨钋. 项目制下的高职院校分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0(4): 98-104.

[25]张务农.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生活世界的关联及其伦理旨趣—基于芬伯格工具化理论的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2):31-39.

[26]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223.

[27]宋婷,刘红霞. “项目治教”的逻辑限度分析[J].江苏高教, 2017(3): 25-29.

[28]张务农.信息技术进步对高校学术领域治理规则的影响—以奥斯特罗姆的“信息规则”为分析起点[J/OL].重庆高教研究:1-12[2021-04-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8.G4.20200602.1113.002.html.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项目制教学改革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运作机制与治理逻辑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