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基于SWOT分析法
2021-06-16李丹黄锐
李 丹 黄 锐
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要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积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1]。本文结合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对郴州市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推进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这对提升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智慧郴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郴州市工业化发展水平现状
1.1 从产业结构判断
近年来,郴州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模式向“三二一”模式转变。从表1可以看出,2017年以前,郴州市第一、二产业比重小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第二产业比重仍居首位,郴州市产业结构处于调整时期。2018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9年,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9.8:38.3:51.8,郴州市产业结构处于优化升级阶段。根据西蒙·库兹涅茨产业理论判断,郴州市工业化进程处于成熟期。
表1 郴州市工业化发展水平测度
1.2 从就业结构判断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继而向第三产业移动[2]。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规律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表1数据表明,郴州市人均GDP由2012年的32 855元上升到2019年的50 760元,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12年的35.36:27.52:37.12调整为2018年的30.35:27.78:41.87,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小幅变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稳步上升。根据克拉克-配第定理,郴州市工业结构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
1.3 从工业内部结构判断
根据霍夫曼提出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工业化过程是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后者的净产值将大于前者[3]。采用郴州市轻重工业净产值替代计算,2012年到2019年期间,郴州市的霍夫曼系数在2.72~3.82之间,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根据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郴州市工业化处于第二发展阶段。
综合上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分析,郴州市工业化水平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当前,郴州市应抓住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有利形势,积极应对工业化发展困境,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2 郴州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现状
2.1 容量大与速率高的通信网络初步形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郴州市不断加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19年,郴州市电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 759万元,光缆线路长度127 269公里,实现电信业务收入277 223万元,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3.7%。日益高效的通信网络,为郴州市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及资源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2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显著
近年来,在实施“产业主导、全面发展”战略,坚持“兴产业、强实体、提品质、增实效”的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郴州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全市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89家,如华磊光电、台达电子、格瑞普等,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271亿元,同比增长11.6%。
2.3 信息服务业比重较小
从表2可以看出,郴州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GDP比重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的比重较2016年的比重下降0.49个百分点;2016—2019年,郴州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郴州市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增速低于工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业作为工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尚未显现,郴州市的信息化水平有待长足发展。
表2 郴州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状况
3 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SWOT分析
3.1 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优势
3.1.1 交通区位优势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长株潭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的中间带,被称为湖南的“南大门”,是京广高铁、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衡武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等的重要交通枢纽。截至2019年,郴州市公路总里程17 991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为2209公里,占12.3%。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主导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打造了郴资桂和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区域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区域内一小时经济圈、辐射长株潭和珠三角等经济板块的三小时交通经济圈。此外,耒水航道(苏仙段)、资兴长盈头港区500吨级码头、郴州北湖机场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这为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
3.1.2 政策优势
在以“工业4.0”概念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背景下,我国强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积极促进“互联网+工业”经济模式的更新。郴州是“一带一路”、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湖南新增长极等多个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参与城市,这为其争取政策倾斜、项目布局、资金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郴州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型郴州建设的意见》《郴州市新型工业化“十三五” 发展规划》《郴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郴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四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郴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制定了将电子信息产业建设为千亿产业、把郴州市建设成湖南重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目标,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培育和发展数字视讯、新型电子原材料及元器件、软件信息服务业,有利于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
3.1.3 高新技术产业优势
目前,郴州市已建成各类科技平台71个,其中公共创新服务平台8个,技术创新平台52个,区域科技创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1个,为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通道,科技创新取得系列成果。2019年,郴州市专利申请数3650件,同比增长16.7%;有效发明专利数2016件,同比增长22.5%。在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动下,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2019年,郴州市高新技术企业为58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76亿元。
3.2 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劣势
3.2.1 工业能耗成本较高
郴州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产业是郴州市千亿级传统优势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虽增速较快,但尚未成为工业经济的主要助推力。传统优势产业以高能耗的中小企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中中大型企业数目也较少。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意识淡薄、资金实力有限,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创新能力较弱,工业能耗成本相对较高。2019年,郴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总量为64.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82.04万吨标准煤,排全省第四位,仅低于娄底、岳阳、湘潭。
3.2.2 研发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不足
郴州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较小,人才培养后劲不足。2019年,郴州市仅有3所普通高等学校,其招生及毕业人数远落后于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城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86 081人,人数规模小于长沙、衡阳、邵阳、永州等城市。此外,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人才引进保障机制的限制,郴州市工业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吸引力较弱。2019年,郴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136家,科技机构人员2729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员仅为263人,占比不足10%。
3.2.3 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近年来,郴州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大多数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还停留在财务、办公、人事管理等方面,开展生产流程自动化、高端智能化制造、三维安全生产管控平台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集成等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的企业数目较少。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工业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的创新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3.3 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机遇
3.3.1 两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全球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使得郴州市工业增加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稳增长、重质量效益、创新驱动成为郴州市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托资源红利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如何改变当前的资源路径依赖、延伸产业链条、生产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成为郴州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变依靠要素资源优势的盈利模式,建立绿色主导、创新驱动的工业发展机制,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郴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3.3.2 对接粤港澳大港区建设的机遇
2017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被确定为国家战略。由于地理位置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是郴州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合作地,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来源地。2017年,郴州市实际利用外资的77.5% 来源于港澳地区。郴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齐全的开放平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设有综合保税区。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正式揭牌,致力于建设内陆地区承接转移的重要平台及湘粤港澳合作示范区。郴州依托紧密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的区位、产业配套、资源互补等比较优势,将与粤港澳地区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合作,这为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3.4 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挑战
3.4.1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大
首先,郴州市高能耗产业比重过大。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是郴州市传统优势产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有过高比重。郴州市的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价值链低端,从事精深加工、先进制造的企业较少,这给郴州市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其次,产业层次较低,集聚效应难以形成。郴州市传统优势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信息共享难度较大。郴州市各大园区部分产业发展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如电子信息产业分散于苏仙、北湖、桂阳、资兴、永兴、宜章、临武等地,难以产生规模效益。最后,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相比沿海和周边地市,郴州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对工业的带动作用不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融入工业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影响了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3.4.2 承接产业转移竞争激烈
加快推进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地区产业转移是郴州市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打造湖南“新增长极”关键路径之一,也是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自2011年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以来,郴州市在承接产业规模、层次和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承接产业转移的中部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作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城市江西赣州,隶属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计划的粤北城市韶关、清远,同属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省内衡阳、永州,位于融入长江经济带前沿城市的岳阳等,这些城市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引进招商引资项目等方面给郴州市工业转型升级造成了威胁。
4 郴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对策
4.1 进一步优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环境
郴州市各级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保障制度,从而使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环境得以优化。一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政务服务体系。加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加强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防护,提高政务效率,为工业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环境。二是引导工业企业增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意识[4]。成立由政府、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银行等单位人员参与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企业制订信息化规划及方案提供指导;工信、商务、招商引资等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开展两化融合专业培训,充分调动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的积极性。三是积极争取国家两化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评价体系,设定信息化认定标准,引导企业生产模式向信息智能化方向转变。
4.2 提高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
4.2.1 加大投入,提高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郴州市应加大信息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尤其是两化融合的基础共性信息技术的研发,建立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等参与的全社会多元化投资结构,2019年,郴州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27.5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4%,低于湖南省平均值0.84个百分点。分部门看,2019年郴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25.03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91%,今后应进一步引导科技教育部门的R&D经费支出,攻克公共领域信息技术难题,实现科技创新成果最大程度共享与运用。与此同时,应继续强化企业作为信息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重点行业中示范企业信息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产生带动效应,帮扶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工业企业整体信息技术创新水平。
4.2.2 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工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千亿产业”的目标,一是加大电子信息制造业招商引资力度,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承接配套型产业,提升LED、数字视讯等重点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二是以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云巢大数据项目等为发展重点,吸引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政务企业进入郴州,形成大数据产业集群;三是加速“三网融合”,促进软件、网络增值、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培育信息技术服务专业机构,给与工业企业金融、咨询、管理等领域的精准服务。其次,在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高能耗传统产业中建立能效监测平台,完善能源消耗预警信息机制,使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绿色生产;还可以应用信息化提高工业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延伸产业链长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加速传统优势产业由制造向“互联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最后,加大信息技术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中的深度应用,促使IT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开展合作,形成软件开发、生产和服务的现代企业体系,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4.3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人才保障体制不完善等原因,郴州市两化融合专业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郴州市切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政府应发挥桥梁作用,促使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院校与工业企业充分沟通人才必备技能及专业素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邀请工业企业专家进校开展讲学、技能指导等,致力培养服务地方企业的高专业功底、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可以邀请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对员工开展专业前沿发展讲座、信息化应用培训,还可以设置实习岗位,招收本地院校在校学生及毕业生,在企业内部培养专门人才。其次,完善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激励制度。从生活环境、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环境、考核激励等方面给予引进的高信息技术人才优质保障,吸引沿海城市的高学历、高技能专业化人才为郴州市工业企业服务,降低人才流失率,组建较为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