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系统思维观的内涵与路径解析

2021-06-15李艳庆张文霄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全方位生态环境全过程

李艳庆 张文霄

摘 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失当,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目标包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和社会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基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视角,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层面对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系统思维观的内涵进行解析。推进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从党的领导、思想观念、制度建设、科学规划、科技创新、保护修复、节约集约、移民搬迁进行探索。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系统思维观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

关键词:生态环境;系统思维观;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1)03-0088-09

习近平指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1](P51)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习近平就如何开展和推进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给予了深刻论述和科学解答。

一、成因与目标

推进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我们需要明晰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也需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目标。习近平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1.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失当。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自然生态平衡受到猛烈冲击和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人民的健康和生存受到影响。对此习近平深刻指出:“根子上是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失当。”[1](P54)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其现代化发展历程基本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盲目追求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回过头去治理,付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当初创造的财富。因此,我们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

2.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1](P77-78)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而且存在着无规划、无计划开发问题,一切为了经济效益而开发,使用方式粗放,奢侈消费,长此以往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是生态环境问题重要成因之一。为此,我们需要树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1](P44-45)的观念,强化资源节约。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要力争减少乃至杜绝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要确保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更要为子孙后代做长远长久考虑。

(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目标

1.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1](P34)“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1](P36)。因此,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目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在发展中自觉地爱护、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既要推进经济发展,也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那些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那些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行为,要坚决反对和彻底摒弃。

2.促进人和社会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1](P45)因此,实现人和社会持续发展,是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目标。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对人民群众健康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我们要以对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通过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促进人和社会持续发展。

3.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指出:“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1](P43)由此可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梦内在地蕴含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没有美丽中国,中国梦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实现的。通过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我们可以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山河锦绣的美好家园,确保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内  涵

习近平关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论述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思想深邃。有国家层面的考量、区域层面的考量、地方层面的考量;有整体层面的考量、部分层面的考量;有全局层面的考量、局部层面的考量;有面上的考量、点上的考量。所以我们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三个维度对习近平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关论述进行梳理总结,阐述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1.宏观层面

習近平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P43)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紧密关联、密不可分。生态文明建立在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要求公平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对资源环境要公平占有、分配和使用。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价值观、消费观和文化观,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蕴含着文化建设的内容,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还需要建立完备的生态法律制度和生态资源利益分配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内在地蕴含着社会建设的内容。所以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树立系统思维,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协同发展共进,推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2.中观层面

习近平指出:“这些工作应该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同步进行,不能搞成后再改造。”[1](P43)在这里,习近平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融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全过程中。

(1)工业化全过程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与以往相比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人们更需要洁净的空气、健康的食品和优美的环境。那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习近平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总量与强度双控问题。习近平指出:“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就是一项硬措施。”[1](P62)工业发展首先需要考虑用水、用地和用能,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形势,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恶化,所以对于用能、用水、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其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要积极借助市场手段进行双控,健全完善相关机制制度,包括双控市场化机制、预算管理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以此来强化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2)农业现代化全过程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如农药、化肥等使用量不断增加,污染水体和土壤,农产品也受到污染。因为用地成本的提升,很多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地区或者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物严重污染农业环境。农村居民生活垃圾丢弃在河流旁、田边,污染水体和土壤,甚至可能引发传染疾病,风雨时节可能引发面源污染等。这些因素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更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2]“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不要搞大水漫灌。要根据节水的要求,以水定产,力求少而精,提高附加值”[3]。总之,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现代化全过程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3)城镇化全过程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习近平指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1](P66)当前我们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区域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城镇的生态承载能力,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与现代化的整体水准,从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建设任务。但是在实践层面,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和作用,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全过程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1](P67-68)

3.微观层面

(1)重大工程的全过程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间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如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破坏了生态环境,那么也就失去了物质与能量的来源和基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任何一项工程尤其是国家重大工程,必须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习近平曾就南水北调工程作出指示:“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1](P61)在这里,习近平从指导原则、运行管理、水质保护、节约用水、移民发展、后续工程即南水北调工程的全过程强调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习近平高度重视国家重大工程进行中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求正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积极推动重大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谐共进,既要完成国家重大工程,又要改善和保护建设当地生态环境。

(2)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要从全过程的角度考量破解。当前我国有很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系统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减少等问题。这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是全国性生态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大,解决起来十分棘手。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全过程的角度去破解。习近平曾就水资源短缺问题深刻指出:“要从涵养水源入手,从修复破损的生态入手,采取必要的工程性措施,搞一些水库和调水工程,但不能把眼睛仅盯在这方面。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1](P56)在这里,习近平从修复生态、涵养水源、工程建设、统筹用水等全过程的角度来破解水资源短缺这一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要重视水供给的每一个环节,要科学养水、统筹供水、合理用水、积极节水。不仅是水供给问题,其他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都要坚持从全过程的角度去审视思考和解决。

(二)全地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1.宏觀层面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习近平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1](P43-44)所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地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内在要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陆海、区域、城乡发展,综合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国土整治、自然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本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两大原则,优化空间结构,严控开发强度,强化国土整治,让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让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创造山河锦绣的美好家园。

(2)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成四大类,即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确定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开发政策,明确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习近平指出:“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也是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举措。”[1](P64)主体功能区战略属于全地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范畴。对于禁止开发区域,要严禁各种违法违规开发活动,做到令行禁止;对于限制开发区域,要做好点状开发、面上保护;对于重点开发区域,要集约高效开发;对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区域,要实行优化开发。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要划定生态红线,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格局的构建要科学合理,不断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确保生态安全。

2.中观层面

(1)华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华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水的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这一地区发展全局性制约因素。习近平指出:“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1](P52)因此,從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要积极加大河北特别是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带地区退耕还湖力度,成片建设森林,恢复湿地,提高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在华北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最终导致华北平原在下降,而且地面沉降的范围还在扩大。习近平指出:“要把华北地面沉降问题作为一个重大专项,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中。”[1](P58)要积极开展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扩大京津平原的森林湿地面积,提高燕山、太行山绿化水平,增强水源涵养能力,统筹永定河、潮白河上下游用水,进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等。

(2)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我国有不少贫困地区是自然保护区或者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这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任重道远。对此习近平指出:“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1](P65)这些贫困地区要合理调整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可以将二十五度以上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大力退耕还草还林。要想方设法加大保护建设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力度,尤其是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不断调整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要确保精准使用中央财政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资金,积极建立国家公园,让当地贫困人口转成护林人员,并给予适当报酬。[4](P176)

(3)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除了上述区域,在我国还有很多重要区域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如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秦巴山脉、滇桂黔喀斯特地区、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等,习近平高度重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习近平指出,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1](P77)。为此国家提出了构建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即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从而形成整体绿色发展生态轮廓。这一战略把国家生态安全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发展内涵,彰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微观层面

(1)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西藏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是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开发与保护、建设与吃饭的两难问题,习近平高度重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习近平指出:“如果把青藏高原生态破坏了,生产总值再多也没有什么意义。”[1](P61)所以,我们必须具备长远战略眼光,我们应该懂得算大账算长远账,牢牢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同时要积极开展科学考察研究,科学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确保西藏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2)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青海的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而又特殊,青海有着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是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习近平指出:“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1](P74)因此,青海要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始终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大力推进三江源和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退牧退耕还草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高寒草原和沙漠化防治建设,统筹推进生态工程、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和节能减排建设,始终坚守生态底线,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1.宏观层面

(1)陆海空三位一体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耕地。习近平指出:“土地是农产品生长的载体和母体,只有土地干净,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1](P50)近年来,由于对耕地的开发利用强度过大,造成地力透支严重,出现诸多问题,如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等,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大力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对那些地力透支严重的耕地要轮作休耕,让其休养生息,确保耕地可持续使用。

河流。当前,我国河流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如污染黄河事件屡禁不绝。习近平高度重视和特别强调黄河保护问题。习近平指出:“沿岸各省区都要自觉承担起保护黄河的重要责任,坚决杜绝污染黄河行为,让母亲河永远健康。”[1](P73)要严控全国重点流域干流沿岸的化工项目等,对城市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治理,全面推行河长制,从水源到水龙头要实行全过程监管。

森林。习近平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1](P70)要积极开展城市和城市周边绿化,大力建设国家公园,推进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国土绿化。要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大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不断提升森林质量。对于天然林要不断完善保护制度,坚持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灌则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湖泊湿地。湖泊湿地是“地球之肾”,习近平指出:“要积极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1](P57)近年来,我国湖泊湿地大量减少,为此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继续围垦占用湖泊湿地的行为,对于有条件恢复的湖泊湿地要退耕还湖还湿。

海洋。当前我国近海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习近平指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1](P46)要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中,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供安全的海产品。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科学合理、有度有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维护海洋再生产能力。

大气。习近平指出:“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5]习近平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联防联控加大治理力度,逐步减少直至消除重污染天氣。控制PM2.5是治霾的关键所在,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压减燃煤、强化管理。要坚持标本兼治与专项治理并重,坚持常态治理与应急减排协调,坚持本地治污与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措并举,多地联动。要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肃进行责任追究。

(2)构建国家安全体系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保护建设。习近平指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1](P58)由此可见,我们所要构建的国家安全体系是全方位的安全体系,而生态安全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里,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安全,也就是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状况的反映。由生态安全的内涵可知,生态安全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特征,生态安全本身也是全方位的安全。那么要想构建全方位的生态安全,我们就必须全方位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保护建设,才能最终真正构建起国家安全体系。所以说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保护建设是构建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方面。总之,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保护建设才能确保生态安全,而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方面。因此,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保护建设。

2.中观层面

能源与环境关系密切。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进而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由此可见,能源消费不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的范围还是比较宽广的。因此,我们将能源消费问题纳入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中观层面。习近平高度重视能源消费问题。习近平指出:“我国能源利用方式粗放,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总量过多。”[1](P59)所以我们需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此要积极转变观念,注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注重能源供给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要根据能源资源禀赋,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以此带动经济增长。要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坚持节能优先方针,形成提高能效、集约高效利用能源的倒逼机制,降低单位产出用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6](P56)

3.微观层面

(1)重要生态系统要全方位保护。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针对长江生态系统全方位保护建设,习近平指出:“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1](P69)要大力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增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要统筹水上岸上,处理好防洪、发电、通航的矛盾,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统筹长江经济带内各地改革发展、区际政策、资源要素等,促进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增强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和先行示范带。

(2)重要资源使用要全方位考量。习近平对重要资源使用的考量是全方位的,体现出对重要资源的全方位保护利用。针对水资源的全方位保护,习近平提出:“有多少汤泡多少馍。”[1](P55)目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远未完成,我们对水的需求还没有达到峰值。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水资源安全形势已经很严峻,存在着诸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对于水资源的使用要全方位考量,要秉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加强对水资源使用的管理,科学用水、积极节水,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各项工作中,确保水资源永续使用。

(3)重大环保建设要全方位推进。全方位推进重大环保建设,可以确保重大环保建设顺利推进、最终完成和发挥功效。针对全方位推进国土绿化,习近平指出:“推进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城市绿化,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1](P77)习近平认为要从绿化城市、保护天然林、建设防护林、保护湿地、退耕还林还草、治理风沙源等全方位推进国土绿化。针对全方位恢复河流生态环境,习近平指出:“把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祛滞化淤,固本培元,恢复河流生态环境。”[1](P57)要“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生境”[1](P57)。习近平认为要从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河岸线重塑、营造深潭浅滩等全方位恢复河流生态环境。

三、路  径

习近平不仅深刻阐释了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内涵,而且就如何开展和推进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进行了论述,给出了科学回答。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党的领导。推进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設必须牢固坚持和不断强化党的领导。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事关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影响党的执政根基。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1](P76)为此,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要树立绿色政绩观,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政绩之一。要切实开展问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负总责,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职责,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

2.思想理念。推进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正如习近平所说:“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贯彻这些精神和要求。”[1](P53)同时,习近平还指出:“理念要先进。”[1](P70)要树立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理念继承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民族智慧,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内涵。要树立和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伤害,最终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这是客观自然规律。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错路,那样只会付出沉重代价。要树立和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循环低碳,不能牺牲生态环境,更不能先污染后治理。[7](P50)

3.制度建设。推进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需要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绿色发展长效投入机制、科学决策机制、政绩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1](P72)要完善环境评价制度,确保环评的独立、客观和公正,环评要全面覆盖发展战略、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等。要健全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和施行生态补偿条例,健全完善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健全完善生态治理修复制度,对于重点生态修复区要严格落实封禁制度。要严格实行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以明确生态修复治理的责任。要健全完善资源税费制度,提高耕地征占补偿费、水资源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标准,优化资源税费的结构设计。此外,要健全完善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要健全完善环境舆论预警机制、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要健全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以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污染代价等。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建立健全多元化生态投入保障机制。

4.科学规划。习近平指出:“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就具有法定效力,要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1](P75)习近平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规划为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战略性、科学性特征,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征,还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优势、劣势、前景等,科学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原则、模式、路径,准确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领域,精准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重点举措。要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体系,力争全面覆盖全面指导。[8](P89)

5.科技创新。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1](P71)科学技术是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保护环境、治理环境、修复环境的重要手段。人们进行科技创新时必须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不能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底线,大力推进绿色化科技创新发展,有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绿色技术创新要坚持以市场为引导,大力推广和应用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引导人们形成绿色消费模式,满足人们绿色消费需求。同时,绿色科技创新也为生产方式向绿色化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撑,将绿色科技应用于生产过程,可以降耗节能、减少排放、降低污染。

6.保护修复。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1](P77)推进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在具体实施策略上,首先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强大的自组织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生态环境可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恢复、自我发展。对那些生态环境被损害破坏的重点区域、流域,如耕地、森林、草原、湿地、江河湖泊、饮用水水源地等,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实行休养生息。此外,生态修复也是一条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资源供给规模与质量的增量路径。要积极运用生物工程、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重建被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使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原有状态或者接近原有状态。

7.节约集约。习近平指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1](P77)节约指的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化,集约指的是生产方式绿色化。推动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那么人们日常消费要积极选用绿色产品,弃用非绿色产品,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和模式,进而倒逼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变,直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和方面实现生态化和绿色化,从源头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不断唤醒和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宣传和树立生态价值观,坚决抵制和摒弃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低俗风气,杜绝奢侈浪费,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绿色化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9](P20)

8.移民搬迁。移民搬迁亦称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把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的群众搬出来,到有利于发展的地方发展,让原来的地方宽松一点,生态也能得到改善修復。习近平指出:“移民搬迁走出了一条发展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1](P72)要牢固坚持移民搬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移民搬迁要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水土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生态屏障带建设、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工程等各项治理措施相结合,努力实现人口减载、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目标。

四、结  语

习近平关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想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习近平指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1](P76)这体现了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习近平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1](P48-49)这体现了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从而矛盾得以解决的哲学思想。习近平指出:“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1](P55-56)这体现了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哲学思想。

习近平关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想体现了系统思维。习近平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1](P55)运用系统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在现实中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立足整体、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努力寻求实现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佳方案。[10](P11)习近平关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想体现了底线思维。习近平指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确定人口总量上限,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1](P75)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

习近平关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想始终遵循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具备科学性。正如习近平所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1](P61)“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1](P5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越能充分地发挥。习近平关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都是由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所构成,具有内在逻辑性和完整性。而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地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又构成了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系统思维观,具有整体性。习近平关于全过程、全地域、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 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EB/OL]. 人民网,(2020-12-30).http://jhsjk.people.cn/article/ 31983379.

[3] 习近平:农业要节水化[EB/OL].人民网,(2020-06-10).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741841.

[4] 胡振通,王亚华.中国生态扶贫的理论创新和实现机制 [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68-180.

[5] 习近平谈生态文明[EB/OL].人民网,(2014-08-29).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5567379.

[6] 熊瑛.我国工业化中的能源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J].宏 观经济管理,2021(2):51-58.

[7] 张云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典范[J].马克思主 义研究,2020(10):45-53.

[8] 许阳,胡春兰,陈瑶.环境跨域治理:破解我国环境碎片 化治理之道——研究现状及展望[J].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0(6):84-92.

[9] 方世南.绿色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 社会[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15-22.

[10] 张颖,王智晨.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论解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6-13.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Xi Jinpings Systematic Think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process,whole regions and all-round

LI Yan-qing1,ZHANG Wen-xiao2

(1.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The caus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clud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laws,natural laws,and ecological laws,improper grasp,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extensive use,and extravagant consumption. The goal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includes the form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lifestyles,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process,whole regions,and all-r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the connotation of Xi Jinpings systematic thinking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from the macro-middle-micro levels. Promoting the whole process,whole regions,and all-rou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explored from the Partys leadership,ideological concepts,system construction,scientific planning,technological innovation,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ness,and migration and relocation. Xi Jinpings systematic thinking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 complete ideological theory.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systematic thinking view;whole process;whole region;all-round

猜你喜欢

全方位生态环境全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施工企业施工项目成本控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搭建医院工会全方位服务职工平台的思考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