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8—2017年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在广西蔗区的消长分析

2021-06-15梁强刘晓燕李毅杰林丽王泽平李翔宋修鹏周会林善海李杨瑞

热带作物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甘蔗品种

梁强 刘晓燕 李毅杰 林丽 王泽平 李翔 宋修鹏 周会 林善海 李杨瑞

摘  要:本研究通過调查2008—2017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新台糖22号(‘ROC22)的农艺性状,结合分析同期该品种在广西蔗区的生产性状表现,以及种植面积、经济效益变化等情况,结果表明,‘ROC22的分蘖能力和宿根发株能力随年份增加而逐渐减弱,株高和茎径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2012年之后,平均甘蔗单产持续下降,蔗糖分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以11月蔗糖分下降较为显著;黑穗病发病率迅速上升,从2.94%上升至9.02%,已成为广西甘蔗生产的最主要病害;螟虫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枯心苗率从2.29%上升至4.27%。该品种种植面积于2011年达到顶峰,之后迅速下降,从756.4×103 hm2下降至255.9×103 hm2,占比从69.5%下降至31.6%。广西蔗农种植该品种所获取的原料蔗经济收入从2011/2012榨季的340.4亿元下降至2017/2018榨季的115.2亿元。可见,‘ROC22在广西作为主栽品种多年,为广西蔗糖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其种性已明显退化,病虫对该品种为害加重,甘蔗产量和蔗糖分显著下降,被其他优良新品种替代已不可避免。

关键词:甘蔗;品种;ROC22;生产性状;分布变化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Growth and Decline of Sugarcane Cultivar ‘ROC22 in Guangxi

Sugarcane Area from 2008 to 2017

LIANG Qiang, LIU Xiaoyan*, LI Yijie, LIN Li, WANG Zeping, LI Xiang, SONG Xiupeng, ZHOU Hui, LIN Shanhai, LI Yangrui**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Sugarcane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Guangxi),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 ‘ROC22 was the most important sugarcane cultivar in Guangxi sugarcane production from 2008 to 2017. In this study,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ROC22 in the regional trials of the new sugarcane cultivars in Guangxi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investigate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es of its production performance, the changes in its planting area and economic benefi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ugarcane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he tillering and ratoon-shooting ability of ‘ROC22 declined with year increase while the plant height and stalk diameter fluctuated in a certain degree. Since 2012, the average productivity of ‘ROC22 had been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and its sucrose content also has been declining in a certain degree, especially declined more dramatically in November. The smut incidence rate had risen rapidly from 2.94% to 9.02%, and this disease had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 in Guangxi sugarcane production. The borer damage degree had been getting heavier year by year, and the rate of heart-withered shoots has risen from 2.29% to 4.27%. The planting area of this cultivar reached a peak in 2011, and then began decreasing rapidly, from 756.4×103 hm2 to 255.9×103 hm2, or 69.5% to 31.6% in proportion. The Guangxi farmers income from planting this cultivar decreased from 34.04 billion RMB in 2011/2012 milling season to 11.52 billion RMB in 2017/2018 milling seas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ROC22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cane sugar industry as the main sugarcane cultivar for many years, but its characters have been degenerated dramatical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lanting years, its damage by pests and diseases has been heavier, and cane yield and sucrose content has been decreased considerably, so it will be unavoidable to be replaced by other new elite cultivars.

Keywords: sugarcane; variety; ROC22; commercial character; distribution change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1.04.011

甘蔗是广西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大陆自1997年从宝岛台湾引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以来,深受广大制糖企业和蔗农的认可[1],种植面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成为当地蔗区的主要当家品种。广西‘ROC22最大年种植面积曾经达到75.67万hm2,占其总甘蔗种植面积的69.5%,为当地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广西蔗糖产业的显著发展[2]。

该品种目前已经在广西大面积种植近20 a,因连续单一品种种植时间较长,黑穗病和螟害普遍发生并日趋加重,出现了严重种性退化现象。黑穗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甘蔗芽体和成茎植株生长点,侵染之后生长点形成黑鞭,蔗苗无法正常生长形成有效茎,最终导致减产[3-4]。在发病较重的蔗区,‘ROC22新植蔗黑穗病发病率达到15%,宿根黑穗病发病率甚至高达50%,宿根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5-8]。螟虫危害也日趋严重,广西每年约有40%的甘蔗受到螟虫危害,产量损失达10%~25%[9];螟虫不仅对产量造成影响,而且严重降低了甘蔗的产糖量,据报道,螟害率5%时,甘蔗产量损失0.4%~0.6%,产糖量降低0.5%~0.6%;螟害率15%时,甘蔗产量损失1.1%~1.5%,产糖量降低1.5%~1.6%[10]。也有报道,田间多种螟虫混合发生可造成产量损失5.3%~44.5%,糖分降低0.8%~ 5.6%,部分蔗区螟害节率高达30%以上[11-13]。同时,该品种的耐寒性能较差,在遭遇低温霜冻的年份,甘蔗产量和加工品质受到严重影响[14-17]。韦昌联[5]2012年对广西蔗区‘ROC22种性退化现状做了深入分析,认为该品种推广种植年份过久、病原积累多是‘ROC22种性退化的最主要原因,其次就是良种基地建设薄弱,健康种苗未能正常供给等因素造成。

前人在‘ROC22的生产性能与病虫危害方面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多数研究点较为单一,系统性不够强。本研究主要以广西多年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种植面积数据作为依据,比较系统地对该品种的种性特征、农艺性状变化、生产性能变化、蔗区主要病虫危害变化、种植面积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以期为优良甘蔗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甘蔗材料  实验材料:‘新台糖22号(‘ROC22),选种编号:86-7074,育成单位:台湾糖业科学研究所。亲本系谱如图1。

1.1.2  试验点情况  表1为广西甘蔗试验点统计区域情况及设置。

1. 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2008—2016年区域试验周期为2 a新植+1 a宿根,2016—2018年区域试验周期为1 a新植+2 a宿根。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行区5行,行距1.2 m,行长7 m,小区面积42 m2。田间管理按当地蔗区主要管理方式进行。

1.2.2  试验方法  以2008—2017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对对照品种‘ROC22的出苗、株高、茎径、枯心率、黑穗病率、成茎

甘蔗蔗糖分检测参照GB/T10499—2014《糖料甘蔗试验方法》[18]和GB/T 10499—1989 《糖料甘蔗检验方法》进行[19]。

1.2.3  种植面积统计及经济效益分析  以2008—2017年广西甘蔗生产面积和良种区域分布数据结果为依据,分别计算‘ROC22在广西种植总面积和不同蔗区的面积变化。同时根据每年的原料蔗收购价格换算该品种作为原料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广西甘蔗生产面积、甘蔗良种区域分布、原料蔗收购价格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el 2007和DPS 14.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OC22的品种特性

‘ROC22萌芽良好,初期生长稍慢,中后期生长快,属早中熟高糖品种。茎径中至中大茎,原料茎长,茎数中等,易脱叶,抗倒性一般。内容充实,不易抽穗开花;适应性广,可栽种于地力中等或中等以上的粘土、粘壤土、壤土、粉质壤土、砂壤土及盐分地等;抗旱力强,但对低温敏感。

经黑穗病菌混合液浸渍接种测试表明该品种为黑穗病感病品种[4]。

2.2  ‘ROC22的生产表现

2.2.1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如图2A所示,在2008—2018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中,‘ROC22的出苗和分蘖随年份波动并有较大差异,萌芽率逐年上升,从2009—2010年试验周期的53.0%上升至2016—2018年试验周期的91.6%;分蘖率则有下降趋势,从2010—2011年试验周期的82.0%下降至2015—2017年试验周期的39.3%。植株高度在290~330 cm之間波动,茎径在2.60~ 2.80 cm之间波动(图2B)。

枯心苗反映甘蔗早期生长受螟虫危害程度。由图2C可知,‘ROC22的枯心苗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从2011—2012年试验周期的2.29%上升至2016—2018年试验周期的4.27%,说明该品种的螟虫危害程度是逐年上升的。黑穗病是目前广西的最主要甘蔗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在历年区域试验中,‘ROC22的黑穗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2009—2010年试验周期的2.94%上升至2016—2018年试验周期的9.02%(图2C),已经超过所调查发病最低年份的3倍,危害程度逐年严重。甘蔗成茎率高低受较多因素影响。图2C中显示,‘ROC22的成茎率从2009—2010年试验周期最高点169.3%下降至2016—2018年试验周期最低点59.4%,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2显示,‘ROC22的成茎率与枯心苗率、黑穗病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495和-0.785,其中黑穗病发病率与成茎率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黑穗病发病率越高,对‘ROC22后期成茎的影响越大,黑穗病率的影响作用高于枯心苗率。结果说明近年来‘ROC22 的螟虫危害和黑穗病危害日益严重,对甘蔗的后期成茎造成严重影响。

2.2.2  产蔗量与蔗糖分表现  如图3显示,从2008—2018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ROC22的产量结果可以看出,‘ROC22产量随年份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趋势是逐渐下降的。最高产量出现在2012—2013年甘蔗生长期,达到102.7 t/hm2;而最低产量出现在2016—2018年甘蔗生长期,为84.1 t/hm2。宿新比值是宿根能力的表现,在试验中,从2012年之后的宿新比值是连续下降的,说明宿根能力逐渐下降。

从多个区试点的数据来看,‘ROC22的蔗糖分随甘蔗生长年份存在一定波动,总体有下降趋势。糖分最高出现在2010—2011年甘蔗生长期,为14.58%;而最低糖分出现在2014—2015年甘蔗生长期,为13.73%,最高与最低糖分相差0.85%(绝对值),差异幅度较大。11月、12月、翌年1月的蔗糖分分别有下降趋势,11月糖分较12月和翌年1月下降的幅度大。

2.3  ‘ROC22的種植面积

2.3.1  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本研究统计了2008—2017年连续10 a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及‘ROC22的种植面积(图4)。数据显示,‘ROC22在2008年已达到663.3×103 hm2,占全区甘蔗种植面积的66.2%,成为主栽品种;2011年是广西有史以来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达到1088.7× 103 hm2,也是‘ROC22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达到756.4×103 hm2,占广西甘蔗种植总面积的69.5%。2012—2017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逐渐缩减,‘ROC22的种植面积也逐渐下降,2017年下降至255.9×103 hm2,占全区甘蔗种植面积的31.6%,而且下降趋势逐渐加快。在2016/2017年和2017/2018年制糖季,全区甘蔗种植面积止跌并小有回升,而‘ROC22面积持续下跌,说明该品种已逐渐被其他品种替代。

2.3.2  在各甘蔗种植区的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1)崇左。崇左种植区面积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第一位。2008—2017年甘蔗种植面积均在233×103 hm2以上,2012年甘蔗种植总面积达到最高峰,为286.2×103 hm2;2015年因受糖价和竞争作物的影响,下降至最低点244.9×103 hm2;2016年后又迅速回升至266.7×103 hm2以上。‘ROC22种植面积在崇左甘蔗品种种植面积中占绝对优势,2008—2015年甘蔗品种占比保持在80%以上,其中2012年的种植面积达到最大265.1×103 hm2,占甘蔗总种植面积的92.6%;而占比最高的是在2009年,占总面积的94.2%。2014—2017年‘ROC22在崇左的种植面积迅速下降,从252.3×103 hm2下降至160.8×103 hm2;占比从89.1%下降至60.3%(图5A)。

(2)来宾。来宾种植区面积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第二位。2008—2014年甘蔗种植面积均在133.3×103 hm2以上,2009年面积达到最高峰,为180.7×103 hm2;2014—2017年面积也有较大幅度下降,2016年下降至最低,为111.0×103 hm2。2014年之前,‘ROC22的种植面积在来宾也占据主导地位,占比均在70%以上,2011年面积达到最大,为157.8×103 hm2,占比达到88.0%。2014年之后,‘ROC22的种植面积随着种植总面积的下降而迅速下降,2017年下降至26.3×103 hm2,占比从65.1%下降至22.8%(图5B)。

(3)南宁。南宁种植区面积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第三位。2008—2013年,南宁甘蔗种植面积都在133.3× 103 hm2以上,最大面积达到155.8× 103 hm2;从2014年开始,种植面积有较大幅度下滑,在2016年后又有较大幅度增加,至127.9× 103 hm2。2008—2017年,‘ROC22种植面积最大是在2010年,为110.5×103 hm2,占比达到70.3%;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下降,‘ROC22种植面积也随着迅速下降,至2017年下降至最低,为35.8×103 hm2,占比下降至29.4%,不到甘蔗种植面积的1/3(图5C)。

(4)柳州。柳州种植区面积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第四位。图5显示,2008—2017年柳州甘蔗种植面积都在66.7×103 hm2以上,从2012年开始面积逐年下降,2011年种植面积最大达到114.1× 103 hm2,2016年面积最低,为70.2×103 hm2。2008—2017年,‘ROC22的种植面积与崇左、来宾、南宁不同,不占绝对主导地位,最大种植面积为62.9×103 hm2,占该区域种植面积的55.1%;2013年后,该品种的种植面积迅速下降,至2017年该区域种植面积仅剩1.8×103 hm2,占比也仅为2.2%,已迅速被其他优良品种替代(图5D)。

(5)百色。百色蔗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区,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第五位。2008—2011年百色甘蔗种植面积逐年上升,至2011年达到最大面积,为102.8×103 hm2;2012—2017年,甘蔗种植面积迅速缩减,2017年下降至47.7×103 hm2,不足2011年的1/2。‘ROC22在百色蔗区的品种种植比例占据重要地位,2008—2012年均接近或超过66.7×103 hm2,其中2011年达到最大面积,为73.2×103 hm2,2008年占比达到73.7%,所以该品种给百色蔗区的甘蔗生产贡献也是巨大的。2013—2017年,该品种的种植面积也迅速下降,2017年下降到11.8×103 hm2,不足2011年的1/5,占比也降至24.6%,也是被其他优良品种所替代(图5E)。

(6)河池。河池蔗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区,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第六位。2008—2013年河池甘蔗种植面积均维持在66.7×103 hm2至86.7× 103 hm2之间,最大种植面积达到84.4×103 hm2,2014—2017年有不同程度下降,最低下降至39.6× 103 hm2,不足最大面积的1/2。‘ROC22在河池蔗区所占比例一直较低,2008—2017年,最大种植面积为12.5×103 hm2,占该蔗区总种植面积的16.0%。从2012年开始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至2017年,该品种的种植面积仅为1.0× 103 hm2,占该蔗区总种植面积的1.9%,迅速被其他优良品种所替代(图5F)。

(7)钦州。钦州蔗区位于广西南部沿海地区,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第七位。从2008—2017年,钦州蔗区的甘蔗种植面积在33.3×103 hm2至53.3×103 hm2之间波动,最大种植面积是在2011年,达到52.5× 103 hm2,2012—2017年开始逐年缩减,最低种植面积是在2017年,为35.0×103 hm2。‘ROC22在钦州的种植情况与河池相似,所占比例不高,种植面积最大是在2011年,达到16.8×103 hm2,占该蔗区总甘蔗种植面积的32.0%,占比最高的年份是2010年,占33.2%。从2012—2017年,‘ROC22的种植面积随甘蔗总面积的下降而下降,最低种植面积为3.9× 103 hm2,占总面积的11.0%,已逐渐被其他优良品种替代(图5G)。

(8)防城港。防城港蔗区位于广西西南部沿海地区,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第八位。2008— 2017年,防城港的甘蔗种植面积在26.7×103 hm2至46.7×103 hm2之间波动,最大种植面积是在2012年,达到41.2×103 hm2,最低种植面积是在2015年,为26.9×103 hm2。‘ROC22在防城港蔗区一直占据重要地位,2008—2014年种植面积基本都是占80%以上,最大种植面积在2009年,达到37.0×103 hm2,占该蔗区总种植面积的91.4%。从2015—2017年该品种的种植面积迅速下降,至2017年种植面积仅为7.0×103 hm2,占总面积的22.7%,逐渐被其他优良品种替代(图5H)。

(9)北海。北海蔗区位于广西东南沿海地区,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第九位。2008—2017年,北海的甘蔗种植面积虽然有一定幅度波动,但相对平稳,最大种植面积是在2010年,达到32.7× 103 hm2;最小种植面积是在2014年,为25.2× 103 hm2。‘ROC22在北海蔗区的地位相对偏小,最大种植面积是在2010年,达到12.3×103 hm2;最低种植面积是在2017年,为5.2×103 hm2;最高占比是在2014年,为40.7%(图5I)。

(10)贵港。贵港蔗区位于广西桂中南地区,居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第十位。从2008—2017年,贵港的甘蔗种植面积和北海相似,保持相对平稳的种植面积,维持在20.0×103 hm2至33.3× 103 hm2,最大是2012年的28.7×103 hm2,最小是2015年的22.9×103 hm2。‘ROC22在贵港蔗区所占比例起初较高,2008年种植面积为17.6× 103 hm2,占该蔗区甘蔗种植总面积的63.1%,但往后种植面积逐年缩小,至2017年缩减至2.2× 103 hm2,占总面积的9.2%,被其他优良品种所替代(图5J)。

2.4  ‘ROC22经济效益分析

在相当一段时期内,‘ROC22作为广西最主要的甘蔗品种给蔗区农户带来了较大经济效益。如表3所示,‘ROC22从1997年引进至2008/2009榨季,原料蔗年收益已经达到155.2亿元,为广西蔗农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2011/2012榨季产值达到最高,为340.4亿元;从2012/2013榨季开始逐年下降,2014/2015榨季下降速度最快,与2013/2014榨季相比下降了49.4亿元;到2017/ 2018榨季,蔗農从‘ROC22原料蔗获得的收入下降至115.2亿元。

3  讨论

3.1  ‘ROC22的优良种性曾对广西甘蔗产业发挥巨大作用

近20 a来,虽然我国甘蔗生产的机械化作业已经应用到大部分环节,但收获还是以人工为主,这也反映了国内蔗糖产业的基本现状[20]。在目前生产条件下,蔗农对甘蔗品种种性需求主要集中在高产高糖、耐旱、大茎、易脱叶、抗倒伏等特性上,不仅追求高产,更注重节省劳力。

从产量上看,‘ROC22高产稳产,从多年的区域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最差的年份都能获得84.1 t/hm2的平均产量。广西甘蔗大部分均种植在旱坡地上,干旱少雨,特别在每年的8—10月高温干旱季节,‘ROC22的节间生长因受干旱缺水而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能获得较好的产量[21-24]。在人工砍收条件下,蔗农对蔗茎较大的品种比较偏好,‘ROC22的平均茎径都在2.6~2.8 cm

之间,属于中大茎种,可以明显提高砍收效率。甘蔗脱叶性主要还是以提高甘蔗砍收效率为目的,剥叶在人工砍收过程是最耗时间和体力的环节,部分蔗区为了提高后期人工砍收效率,在7、8月进行人工剥叶,‘ROC22属于易脱叶品种,老叶在枯黄时较容易脱离,可明显节省脱叶时间和减少用工量。正因为‘ROC22的耐旱性和易脱叶特性,使其很快取代了原主栽品种‘ROC16和‘桂糖11号,并持续作为广西主栽品种达到将近20 a。

3.2  种性退化导致‘ROC22面积迅速缩减

3.2.1  宿根性能差  宿根能力强是实现甘蔗高产稳产和降低生产成本的一项重要指标。‘ROC22宿根出苗偏少属于种性特征。多年区域试验研究表明,‘ROC22宿根成茎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近年来下降速率加快,2014—2015年试验周期成茎率仅为93.1%,比2008—2009年试验周期的112.7%下降了近20%,宿根性差已经成为‘ROC22种性退化的最直接表现。这可能是多种因素影响造成:(1)黑穗病在近几年爆发,严重危害宿根苗成茎。在宿根出苗时,蔗苗被黑穗病孢子侵染形成黑鞭而坏死,造成缺蔸断垄,单位面积有效茎数不足,最终影响甘蔗产量。(2)苗期螟害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宿根苗抽出较早,如刚好遇上螟虫孵化产卵,要比新植蔗先受到危害而形成枯心苗。2种危害叠加影响,形成了甘蔗拔节之后有效茎数严重不足的状况。双高基地建设之后,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常态,机械化作业对品种的种性需求与人工作业不同,作业期间容易对种芽和宿根蔗苗造成机械损伤。所以,人们在机械化作业模式下需选用出苗力、分蘖力和宿根出苗能力强的甘蔗品种。王维赞等[20]认为适应机械化品种应具有丰产、高糖、抗逆强、适应性广的特点之外,还特别强调要具备宿根性强,宿根发株多的特点。很显然,‘ROC22的宿根能力差已成为其突出弱点,将被宿根能力强的优良甘蔗新品种所替代。

3.2.2  黑穗病成为最主要病害  甘蔗黑穗病是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侵染甘蔗植株而引起的一种茎寄生真菌病害,主要侵染成茎植株顶端生长点、侧芽以及宿根苗,造成不同程度减产,以宿根出苗时最重,成茎植株顶端生长点侵染次之,侧芽侵染最轻[7-8]。黑穗病目前已经成为广西最主要的甘蔗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

自1997年‘ROC22引入广西后迅速成为主栽品种,并且最高时期达到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69.5%,但因该品种在黑穗病抗性较弱,经多年栽培之后,虽新植蔗较少出现黑穗病危害,但宿根出苗黑穗病危害开始迅速爆发,造成受侵染蔗苗无法生长成茎,最终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广西区域试验调查结果显示,黑穗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2.94%上升至9.02%,超过最低年份的3倍;2012—2013年试验周期之前发病率基本都在4.0%以下,之后迅速上升。甘蔗产量从2012—2013年试验周期开始表现逐年下降趋势。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756.4×103 hm2迅速下降至255.9× 103 hm2,占比从69.5%下降至31.6%,已经不足总面积的1/3,迅速被其他甘蔗品种所替代。黑穗病发病率、甘蔗产量、种植面积3项指标参数的拐点都集中出现在2012年,这也充分说明了甘蔗黑穗病发病率上升也是导致甘蔗产量下降和种植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  螟虫危害日益严重  螟害是广西甘蔗生产上最主要的虫害之一,对原料蔗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甘蔗受到螟虫危害的特征表现有枯心苗和螟害节。甘蔗苗期发生螟害主要是危害生长点,造成枯心苗现象;甘蔗生长中后期主要危害蔗茎,导致蔗茎组织遭到破坏,影响甘蔗正常生长拔节,最终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黎焕光等[25]调查发现,至甘蔗工艺成熟期,‘ROC22的螟害节率可达30%以上,最终导致蔗产量和蔗糖分显著下降。据报道,3月份广西甘蔗苗期螟害造成枯心苗率平均达到13.62%;在9月份中后期平均螟害株率37.36%,平均螟害节率7.32%[26]。何燕等[27]2016年对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的新植蔗和宿根蔗螟虫发生率进行田间调查发现,宿根蔗发生程度比新植蔗严重,兴宾区发生最为严重,认为‘ROC22属感虫品种[13]。

选育和因地制宜地推广抗虫品种也是降低螟虫危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可有效减少过度使用农药而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3.2.4  耐寒性表现较差  广西每隔几年就会出现1~2次较严重的极端低温天气,如1999、2008和2014年,这些年份的冻害特点是影响范围大,覆盖整个广西蔗区;部分蔗区危害程度重,没来得及砍收的原料蔗整株直接坏死,发黑、折断,已无任何压榨加工价值。如2008年的低温寒害,除钦州、北海、防城港等3市受灾较轻外,其余河池、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贵港、玉林等8个甘蔗主产地受灾均较重,以柳州、来宾等偏北蔗区的灾情最重[27]。‘ROC22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占全区甘蔗种植面积的60.0%以上,成为广西主栽品种,部分市县的占比已经超过90.0%。据调查,‘ROC22在低温灾害中受害最为严重,蔗叶明显干枯、卷曲、生长点及蔗芽坏死、蔗茎呈水煮状并带有酸酒味、蔗糖分明显下降[28]。据测算,2008年因灾造成甘蔗直接经济损失46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损失达23亿元以上,工业损失21億元以上,蔗糖业税收减少近2亿元[27]。这也是为什么‘ROC22在桂中和桂西北蔗区最先被淘汰的原因。

3.2.5  ‘ROC22不适合机械化收获  机械收获要求中小茎、耐压、出苗和宿根发株能力强、直立抗倒、宿根多年高产稳产的甘蔗品种。‘ROC22除了易脱叶外,基本不适合机械收获。

4  结论

‘ROC22作为广西最重要的主栽甘蔗品种曾给广西蔗糖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特别对于从事原料蔗生产的蔗农。但由于该品种已在生产上连续种植多年,适应该品种的病虫害不断累积,特别是黑穗病,由于属于真菌性病害,不仅存在于甘蔗中,而且在土壤和空气等整个甘蔗生长环境中也产生影响,造成甘蔗种性明显退化,加上‘ROC22固有的抗黑穗病、抗螟虫、抗寒能力较差及宿根性差等缺点,导致其产量和蔗糖分持续下降,逐渐被其他品种替代已成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彭绍光. 台湾省新台糖(ROC)甘蔗品种介绍[J]. 广西农业科学, 1998(5): 229-233.

[2]李杨瑞. 现代甘蔗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宋修鹏. 黑穗病菌侵染初期甘蔗幼苗光合生理变化及基因差异表达[D]. 南宁: 广西大学, 2014.

[4]李毅杰, 高轶静, 李  翔, 等. 美国引进甘蔗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初步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37(12): 2398-2403.

[5]韦昌联. 广西蔗区新台糖22号种性退化现状分析及对策措施[J]. 南方农业学报, 2012, 43(12): 2113-2117.

[6]Akalach M, Touil B. Occurrence and spread of sugarcane smut caused by Ustilago scitaminea in Morocco[J]. Plant Disease, 1996, 80(12): 1363-1366.

[7]沈万宽, 邓海华. 引进甘蔗品种黑穗病抗性鉴定及结果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9): 234-238.

[8]王维赞, 何  红, 朱秋珍, 等. 引进甘蔗新品种对黑穗病抗性的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6): 285-288.

[9]商显坤, 黄诚华. 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35): 20064-20066, 20069.

[10]潘红春, 吴国晃. 广西螟虫危害等级对甘蔗产量的影响[J]. 广西糖业, 2018, 101(4): 8-10.

[11]李文凤, 尹  炯, 黄应昆, 等.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J]. 植物保护, 2016, 42(4): 205-210.

[12]陈小英. 金秀县蔗区新台糖22号甘蔗品种的螟害情况及其防治[J]. 广西植保, 2015, 28(4): 26-28.

[13]罗  霆, 黄有总, 唐仕云, 等. 桂中蔗区甘蔗生长前期螟虫抗性评价[J]. 福建农业学报, 2017, 32(10): 1135-1139.

[14]何  燕, 谭宗琨, 丁美花, 等. 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J]. 灾害学, 2009, 24(1): 68-72.

[15]李杨瑞, 方锋学, 吴建明, 等. 2010/2011榨季广西甘蔗生产冻害调查及防御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 2011, 42(1): 37-42.

[16]杨荣仲, 李杨瑞, 王维赞, 等. 干旱霜冻条件下甘蔗耐寒性评价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1): 52-57.

[17]杨荣仲, 李杨瑞, 王維赞, 等. 阴雨霜冻条件下的甘蔗耐寒评价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3): 1065-1071.

[18]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糖料甘蔗试验方法: GB/T10499- 2014[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19]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糖料甘蔗检验方法: GB/T10499- 198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9.

[20]王维赞, 方锋学, 朱秋珍, 等. 甘蔗机械收获农艺配套关键技术探讨[J]. 中国农机化, 2010(5): 63-64.

[21]李鸿博, 蔡伟俊, 谢雨彤, 等. 甘蔗新品系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评价[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0(6): 51-58.

[22]王尊欣. 31个甘蔗品种田间综合评价及优良品种的抗旱性分析[D]. 海口: 海南大学, 2014.

[23]韩世健, 罗维钢, 周洁琼, 等. 伸长后期干旱胁迫下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差异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5): 17044-17047.

[24]徐建云. 新台糖22号等8个甘蔗品种的种性研究[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4, 23(4): 285-290.

[25]黎焕光, 谭裕模, 谭  芳. 甘蔗品系苗期螟害率与田间蔗汁锤度的关系[J]. 中国糖料, 2006(4): 12-15.

[26]陈小英. 金秀县蔗区新台糖22号甘蔗品种的螟害情况及其防治[J]. 广西植保, 2015, 28(4): 26-28.

[27]何  燕, 谭宗琨, 丁美花, 等. 2008年罕见低温冻害对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影响[J]. 灾害学, 2009, 24(1): 68-72.

[28]李杨瑞, 方锋学, 吴建明, 等. 2010/2011榨季广西甘蔗生产冻害调查及防御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 2011, 42(1): 37-42.

责任编辑:白  净

猜你喜欢

甘蔗品种
沙坡头区2020年硒砂瓜自然富硒品种筛选试验
甘蔗的问题
甜甜的甘蔗
吃甘蔗
甘蔗
果园授粉树的选择与配置
分析次日必补跌品种盘口细节
黑熊吃甘蔗
北京植物园 国内首个月季品种测试园
逆境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