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名师的卓越教学特质
2021-06-15王章豹
王章豹
摘 要: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老师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高校教学名师事例,从政治特质、师德特质、创新特质、业务特质和情感特质五个方面,对教学名师的卓越教学特质进行总结提炼和分析。
关键词:教学名师;卓越教学特质;好老师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以下简称“名师奖”)作为一个国家级表彰奖励项目,自2003年设立到2011年,共评选了6届,先后有600名长期在普通高校从事教学而且主要是基础课教学的优秀教师获此殊荣。2012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计划是其中的一个子项。至2020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已评出4届,共有400多名高校教师入选。这些教学名师都是长期扎根教学一线、德学双馨、学术造诣和教学水平高、教学与科研融合好、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大师级优秀教师,他们的家国情怀、师德风范、教改经验、教学方法和创新精神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教师工作。2014年教师节前夕,他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并明确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有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深刻阐述,确立了衡量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基本标准。教学名师作为优秀教师的典范,具备好老师的共同特质。分析探讨和弘扬教学名师的卓越教学特质,既能生动诠释和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老师的重要论述精神,又能发挥教学名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激励广大高校教师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引领,以教学名师为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育人能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
一、理想信念执着,长期扎根教学一线,自觉履行教书育人天职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好老师的精神动力和政治特质,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教学名师都具有坚定而执着的理想信念,能自觉履行优秀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忠贞不渝,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
教学名师都怀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将其融入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之中,模范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使命,身体力行肩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东北财经大学张先治教授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成绩优异的他因身患残疾而几度被拒之大学门外。但他自强不息,最终圆了自己的求学梦。毕业留校后,他便将从教作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30多年如一日坚持承担着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繁重教学任务。
教学名师长期奋斗在教育教学一线,呕心沥血,耕耘不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诠释着“教师”这一庄严而神圣职业的真谛。在首届名师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教授心目中,教师始终是他最为看重的一张“名片”。即便当选中科院院士后,他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他说:名师首先是老师,老师就要给学生上课,否则就不是老师,更谈不上是名师[2]。第四届名师奖获得者、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多次表示:教师职业,是我最初的梦想;做一名好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3]。的确,教学名师并不是把教师作为一种单纯的“教书匠”职业,而是当作一种理想与事业来执着追求,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到所热爱的教学工作之上。
2.拥有强烈的爱国报国情怀
教学名师都能胸怀祖国和人民,以强烈的家国情怀笃行自己坚定的报国之志。第四届名师奖获得者、北京科技大学蔡美峰教授始终把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1990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断然放弃永久居留澳大利亚的机会,回到祖國怀抱。他说:国家在不富裕的情况下花很大的代价把我这个小渔村的孩子培养成人,并送我出国留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应该回来报效祖国[4]。
3.自觉履行教书育人天职,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
教学名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坚持既教书又育人,既传授知识(授业、解惑),又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传道),从而把自己的坚定理想和执着追求转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在一些教学名师看来,“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传道为先”“教师要坚持做怀有理想信念的践行者”“教师作为领跑者,最为根本的责任就是正确、合理、有效地教育与引导学生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5]。第五届名师奖获得者、中央音乐学院郭淑珍教授被誉为“中国声乐界的掌门师太”,从教60多年来,她一直深耕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代代歌唱家的梦想。
二、道德情操高尚,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强烈的教学责任心
人无德不立,道德情操是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核心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职业操守更是好老师的首要条件和师德特质。教学名师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集中体现在他们良好的师德和强烈的教学责任心上。
1.敬业爱岗,教学责任心强
据樊小杰等对我国43位前四届教学名师的调查,这些名师都把责任心看作是影响自身成功的首要因素[6]。教学名师都把教学工作视为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事业,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责任和使命,并把这种责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敬业爱岗,任劳任怨,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奉献谱写出了自己别样的人生华章。首届名师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范钦珊教授在40多年教学生涯中,一直秉承一个人生理念:投入、敬业、有责任心。正是这种对学生、对学校、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使他始终难以放慢不断追求的脚步[7]。
教学名师都能不忘育人育才初心,笃行“教学比天大”的理念,即便已有卓越的学术建树,仍能坚守课堂主阵地,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第六届名师奖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王卫国教授尽管学术成就斐然,并曾到中南海给中央领导讲课,但他一直不忘自己的核心定位——老师。在他看来,教师就应当是一位守望理想、树立人格,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秉持道德、呵护未来的使者[8]。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始终活跃在教学第一线,50多年来一直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
2.师德高尚,坚持以德施教、以德垂范
德高方为人师,师德是教师的生命和灵魂。具有良好师德的好老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教学名师的高尚道德情操具体体现在他们的良好师德和巨大人格魅力上。首届名师奖获得者、吉林大学宋天佑教授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勤奋的工作态度、团队意识,以及锐意创新、精益求精的进取心[9]。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学名师都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典范,他们坚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垂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带动学生,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用自己的良好师德做学生修身立德的楷模。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王越院士认为:如果说教书依靠的是教师的学识,那么,育人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道德养成过程中,老师的“身教重于言教”[10]。
三、创新意识强烈,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与科研融合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好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和创新特质。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1]。教学名师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对教学改革总是充满创新的愿望与激情,在教中改、改中教,教学科研结合,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以创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1.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名师都能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认真编写和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努力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和精品教材(课程)建设。第三届名师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陈后金教授按照“路、场、信号处理”课程群重构了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体系,及时引入国内外最新教研与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经典与现代并重、软件仿真与硬件并重,并建设了一系列立体化教材[11]。第六届名师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阮秋琦教授认为:讲好一门课,首先需要一本好教材[12]。他精心编著了国内第一本《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教材,已再版10余次,累计印刷10万余册。
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名师根据学科专业的独特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特点,采用多样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发现式、体验式、项目式、混合式等,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提高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并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第四届名师奖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焦永和教授在课堂上从不唱“独角戏”,而是不断地提问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联系实际进行生动的启发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三是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高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慕课(MOOC)、微课(Micro lecture)、私播课(SP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大量涌现。教学名师能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促进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陈国良院士在课堂上积极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投影仪、PPT文稿、开辟教学网站等多种形式和中英文两种语言,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愈发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成华教授认为:如今的教学,早已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模式,线上学生自主学习与线下师生研讨相结合,才能够事半功倍[13]。因此,王成华及其团队采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电子线路”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SPOC),并依托此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2.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据樊小杰等人的统计,81.4%教学名师认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可以融合的,他们把教学和科研的融合看作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6]。可以说,教学名师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能自觉地把研究工作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其主要做法有:
一是长期坚持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教学名师善于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从而把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引领到本学科的前沿,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一届名师奖获得者、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锦池教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与科研相长,造就学术型师资”,他一贯的教学方法是“求实求新、深入浅出”。“深入”是把他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科研成果,“浅出”是把他的科研成果又转化为教学内容[14]。在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张沅教授看来,教学和科研是他实现心中理想的双桨。他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
方,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学。而科研是搞好教學的源泉[15]。
二是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在课内,教学名师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创新方法、学术道德、思想政治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在课外,教学名师通过吸收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兰州大学包国宪教授提出了“课程学习—问题研究—自我管理”三位一体的本科生素质教育模式,并推动所在管理学院启动了以“学术活动月、本科生课外科研创新培育项目、导师计划”为核心内容的“成功计划”。
三是倡导研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阮秋琦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研究性教学的六要素概念及普适性模型,并以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范例,以实训性综合实验教学为载体,探讨研究性教学规律及其实现方法。
四、知识结构广博,善于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和终身学习
高校教师是新知识的创造者、应用者和传播者,渊博的学识是做好老师的基本前提。扎实的学识更是教学名师的基本业务特质,他们善于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和终身学习,以构筑自己广博的知识结构。
1.善于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学术水平
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既包括科研学术,也包括教学学术。但教学学术不是单纯的教学工作,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认知、探究、反思、创新和交流等一系列研究工作或活动[16]。许多教学名师都认为“边研究、边教学、不断反思”是走向成功的制胜法宝。
教学名师都热衷于搞教学研究,大胆进行教改实践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学术水平。他们坚持教中研、研中教,主动给自己提出教研教改课题,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既研究教学内容,也研究教学方法;既研究教师教的方法,也研究学生学的方法;既研究为何教,更研究如何教会和怎么教好,因而教学学术成果丰硕也是教学名师的共有特征。
教学名师还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能力。他们在课前都认真备课,上完每一节课后,又认真总结其成功经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恰当、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否得当、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运用是否协调等,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届名师奖获得者、内蒙古大学曹之江教授在学生时代就时常注意观察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和技巧,当了老师后更是潜心钻研和反思讲课的艺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2.坚持终身学习,构筑广博的知识结构
教学名师都能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勤奋学习不断充实、拓展和提高自己,以构筑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广博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名师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包括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涉猎,这种“文史哲不分家、数理化相通”的知识结构,是名师职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教学名师都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以保证自己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及时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将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她长期承担着繁重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任务,日常的备课、课件制作和科研工作全要在晚上完成,為此她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两点。在她55岁时,为了工作需要,第一外语是俄语的她还开始自学英语。
五、仁爱之心永怀,着力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源泉,富有仁爱之心是做好老师的必要条件,属于好老师的“情感特质”[17]。 “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1]教学名师胸怀仁爱之心,着力打造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学生的理解、关爱、信任、宽容和尊重上。
1.关爱学生,渗透真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1]。在教学名师看来,只有把真情、真心、真诚渗透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用真挚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田,才能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名师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并充分了解和信任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心中总是装着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各种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广西大学孟勤国教授不仅是学生仰慕的法学家,也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学生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问题时都喜欢找孟老师解答,他们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心灵成长中的疑惑时也喜欢向孟老师倾诉和讨教,他的手机号和邮箱均向学生公开[18]。
2.宽容学生,严爱相济
在教学名师看来,爱学生还要做到严爱相济,用宽容感化学生,用爱心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和谐共处的师生氛围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蒋述卓老师对学生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作为校党委书记,他对学生为人、治学有严格约束;在生活中,却给予他们以父亲般的慈爱。
教学名师还具有宽容之心。对于成绩差和犯错误的学生,他们不是惩罚和鄙视,而是谆谆教诲,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引导他们走上人生正路。张常群老师将学生视为子女和朋友,既严格要求,又能够包容。她对学生注重差异、因人施教,对后进的学生耐心教学,从不歧视。
3.尊重学生,平等交流
教学名师的仁爱之心还体现在对学生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的尊重上,以民主、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名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正如范钦珊老师所言:只有尊重学生,接触和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真正实现了为师的作用。
教学名师从不以长者和教授的身份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和互鉴。他们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既能获得改进教学的良方,又能碰撞出创新灵感和思想火花。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四川大学李甘地教授说:我喜欢学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是他们无限的潜力激励着我去引导挖掘,使我没有任何理由懈怠[19]。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2] 胡胜有.心中有学生 教室就比天还大——记首届名师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国良[C]//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名师颂: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03-307.
[3] 彭梅蕾.方寸讲坛载一生追求 广阔人生显智者风范——记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4-8.
[4] 章东辉,张秀云.“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记全国第四届高校教学名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蔡美峰[J].北京教育·高教,2009(1):57-60.
[5]于伟涛,杨乐英.高校教学名师的师德特征研究——基于对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高校教学名师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16-23.
[6]樊小杰,张红霞.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成因条件分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6):44-49.
[7]劉冬梅.责任高于一切 成就源于耕耘——记首届名师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范钦珊[C]//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名师颂: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33.
[8]庄锦煌.法学教育园地里的耕耘者和开拓者——
记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卫国教授[J].北京教育·德育,2012(5):75-77.
[9]何卓,毛润杰.坚守在大学讲台上——记首届名师奖获得者、吉林大学教授宋天佑[C]//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名师颂: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46-151.
[10]卢小山,李炳照.“院士名师”的教学观——
记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越[C]//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名师颂: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44.
[11]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跑者之歌——记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陈后金教授[J].北京教育·高教,2008(6):59-61.
[12]袁芳.学无涯 教无涯——记第六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阮秋琦教授[J]. 北京教育·德育,2011(12):70-72.
[13]温才妃,许悦.王成华:走在教改前沿的“探路者”[N].中国科学报,2018-05-15(6).
[14]吴井泉.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记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张锦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61-162.
[15]郑培爱.教学和科研是实现心中理想的双桨——记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沅[J]. 北京教育·高教,2007(1):55-57.
[16]王金发,王宏斌.寓教于研做学问 教研相长站讲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4(7):34-36.
[17]王歆,王毓珣.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同志新时代教师思想[J].教育导刊,2018(4):5-11.
[18]陈瑞群.学高身正吾良师——记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广西大学教授孟勤国[C]//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名师颂: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1-396.
[19]刘雁.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记第二届名师奖获得者、四川大学教授李甘地[C]//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名师颂: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9-413.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专项招标课题(JS2018HGXJ0152)]
[责任编辑:夏鲁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