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特色型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1-06-15周宏王自力嵇春艳蒋志勇尹群王岳马晓平

高教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周宏 王自力 嵇春艳 蒋志勇 尹群 王岳 马晓平

摘  要: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性任务。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40年来,始终坚持紧密依托船舶行业、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色发展道路,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在造船强国、造船强省建设中地位独特、不可或缺。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8-0028-04

Abstrac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aching capit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optimize their structure, embody their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past 40 years,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ath of closely relying on the ship industry and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has formed a distinct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and has a unique and indispensable 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hip-building country and a strong ship-building province.

Keyword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ship and ocean engineer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发源地之一[1]。高等工程教育尤其强调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市场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合作共建的高等学校,是江苏省唯一、也是国内船舶类及其相关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高等院校。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从1978年办学至今,始终坚持紧密依托船舶行业、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色发展道路,在全国开办本专业的高校中,已形成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尤其是在培养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方面更是在国内独树一帜,在中国造船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未来,我国在向“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迈进过程中,将对掌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精益化制造技术的人才提出更为迫切的需求,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国内培养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的排头兵,势必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一、“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坚持“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一线、培养船舶与海洋工程卓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强化“船舶和国防特色”,突出“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优势,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机制,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方面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级及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引领示范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二、“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自我剖析和与国内外标杆专业的比较可见,本专业同建设标杆在师资队伍、实验条件、课程教材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本专业国内船舶行业认可的“以民品为主、军品为辅、侧重工艺与应用”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学习和借鉴标杆高校的建设理念和举措,实现赶超。

通过分析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该专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的、突出的、未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滞后性

国内外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目前基本上仍沿用40年前形成的大体系,然而船舶行业尤其是海洋工程行业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制造技术方面均发生了重大进步与改变,当前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体系仅从局部进行了更新,未能紧跟行业技术进步进行革命性的调整,从而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当前船舶及海洋工程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对学生精益制造技术知识和能力方面培养的不足

在船舶以及海洋工程行业快速化发展的进程中,精益化制造技术是船舶企业制造水平和效益的体现,而实现精益化制造的前提是对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建造工艺力学等相关知识地深入理解与掌握,目前国内外对该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行业快速进步而带来的迫切需求。

(三)实践训练环节总体性、系统性的缺失

目前随着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视,各大高校均设置了现场实训环节,主要采用到企业进行现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但是船舶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结构非常复杂,同时船舶企业本身体量非常大,学生的现场实习、生产实习等往往只能感受到一个船舶的局部,效果并不好,缺少对船舶总体性、系统性的实践训练环节。

三、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未来的发展,在吸收国内标杆高校上海交通大學、国外标杆挪威科技大学等两个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实验条件、课程教材资源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坚持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建设思路,在本专业现有的优势基础上,着力在建立更好服务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掌握精细化制造技术人才以及建设船舶整体性、系统化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实现在特色化建设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它方面接近标杆的建设目标,需要解决专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改革问题

一流大学面临着从为工业界服务到引领工业界需求的变革,而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培养理念远落后于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界,需要我们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企业的技术需求,打破常规,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变革,制订超越船舶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中国朝着世界造船强国的迈进,制造精益化是大势所趋。而船舶与工程装备制造是蕴含着许多复杂力学问题的制造过程,解决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力学问题对提高装备制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专业前期在“船舶制造工艺力学”领域进行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奠定了赶超标杆高校的基础,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加大“船舶制造工艺力学”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训。

(二)适应高端新技术、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教材资源建设问题

大力完善网络课程和学生学习平台建设,改变专业教材滞后过时现象,结合当前行业发展最新技术,支持教师参加前沿课题,积极联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企业,加快更新教材的步伐。

(三)整体性、系统化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问题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船舶与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习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企业难找,实习学生难带及学习效果不理想。一是因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加工车间分布广、分工细,另一个方面企业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虚拟仿真教学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制造是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需要继续加大船舶与工程装备制造仿真特色实验设备和条件建设,借鉴挪威科技大学的先进理念,自主开发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验设备,加大数值仿真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完善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集成和系统性,并领先于国内其他高校。

(四)高层次及具有丰富工程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问题

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外来人才加盟本专业教学团队,采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方针,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带动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四、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举措

近年来,本专业始终依托船舶行业,坚持行业特色发展道路,紧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及学校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发展定位,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创新。

(一)构建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行业特色鲜明

本专业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等一系列改革项目为抓手,致力于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推进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改革,通过创建“教学内容与项目对接”“课堂与企业对接”的教学模式及校企共同构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平台,形成特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受企业欢迎。

1. 紧密跟踪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等国内著名船舶制造企业深入研究,以面向造船企业及生产一线,培养高级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人才为专业特色,专业技术领先、工程能力突出、工程素质优秀的高级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并构建现代造船工程师知识结构与素质能力训练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

2. 建立“教学内容与项目对接”“课堂与企业对

接”的教学新模式,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三平台”“四层次”“六模块”、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针对专业骨干课程,通过校内工程实践中心,实现了“授课内容直接针对企业项目,课堂教学直接在企业完成”的教学新模式,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校内企业-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科技大学船舶设计所每年承担6门专业课的授课工作,授课内容直接引入企业项目,并通过企业工程项目大力开展“造船工程师”资质培养,经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严格考核,近年来大批学生获得瑞典SOLUTION公司颁发的全球通用的TRIBON证书。

3. 面向行业需求,设立“船舶舾装”专业方向,培养企业急需、特色人才

面对船舶建造企业紧缺船舶舾装类人才的市场需求,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于1991年在国内率先设置了“船舶舾装”专业方向,目前江苏科技大学仍是国内唯一设置船舶舾装本科专业方向的高校。本专业系统地构建了船舶舾装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已培养船舶舾装方向人才1100余名,满足了现代造船模式下的“壳舾涂一体化”造船技术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受企业好评。

(二)打造了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多元型”师资队伍,国内一流

紧密依托船舶行业,不断加大学术型人才、实践型人才以及与船舶企业共同聘用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本科教学队伍整体水平。目前已建成中国船舶设计大师、“千人计划”及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带领下的“多元型”一流人才梯队。这些高层次人才全部为本科生授课或开设讲座,并承担大学生创新训练、“挑战杯”等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有力保障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十分重视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师的引进与培养。目前拥有9名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同时从上海沪东造船有限公司及江苏熔盛造船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船企聘请19名高级工程师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教师,而每位新引进青年博士教师均安排至少半年以上时间赴相关船舶企业进行实践训练。企业兼职教师一方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主要开展企业专题技术讲座、典型工程案例分析、联合指导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及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青年教师的企业实训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在企业实训阶段开展企业实训活动。这些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三)搭建了国内首创“船舶制造技术仿真”等特色训练平台,国内领先

1. 紧密结合船舶企业,着力搭建实践能力训练平台

在國内首先建立了完整的校企、民企、国企的“多级型”校企合作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紧跟造船业技术发展,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完整的校企、民企、国企的“多元型”校企合作平台,重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到不同类型船舶企业的实践训练,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在船舶制造技术领域已形成江苏科技大学品牌效应。

利用“多元型”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包括30种近200条各类民用船型的工艺文件图纸资料和涵盖船厂、设计所、船东、船级社的各种规范、标准、作业指导书等40多份,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和毕业设计。

通过上述实训平台的建设,通过选用“真刀真枪”的设计课题,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三维环境下的“数字化造船”,并在试验平台上进行验证,从而将一名合格工程师综合素质的训练提前到在学校内完成。

国内首创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仿真实验训练平台:在国内创新性地建设了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仿真实验室,将现代化造船企业搬进校园。该实验室通过规划、设计和制作大比例船厂布置和生产过程仿真缩尺模型,配合声光电和多媒体手段,全面表达现代造船模式总装造船生产全过程,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够真实地了解船舶制造企业生产组织、设计制造、船舶制造流程等。

国内首创船厂及船舶数字化交互式实训平台:集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973等一批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将目前国内制造的三大主力船型(散货、集装箱、成品油)及海洋平台通过数据转换软件VISS进行轻量化处理,引入系统,实现了三维仿真数据在立体显示屏幕上的展现。该平台可以实现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下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内部系统与设备布置的认识与了解。

2. 紧密结合学科建设成果,搭建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依托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与课内相结合的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是江苏省唯一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学科,2010年、2014年作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二期项目立项建设。凭借优势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专业建设起点高,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本专业依托上述各类高水平创新平台,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及自选创新项目,搭建创新探索教学平台。“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包括由教师发布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参与平台、各类创新大赛探索平台,自选创新项目主要由学生主导,学生自主申请创新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教师的研究成果来选择及指定指导教师,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这些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对学生开放运行,让学生积极开展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科研成果助力提升教学水平: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反哺课堂教学的尝试与改革,将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等科研项目转化成毕业设计论文,科研研究成果被转化为课堂教学知识点,设置“特色教学内容”和“特色实验项目”。如专业负责人参与研究“981钻井平台”科研项目成果设置成《船舶结构力学》课程中“船体结构设计方法”和“结构应力测试实验”、参与研究的蛟龙号“7000米深潜器”项目成果转化成“船体板架结构强度计算方法” 等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获得学生的普遍欢迎。

这些科研项目和成果通过上述方法和措施及时地反哺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的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近3年来学生在优秀毕业论文及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

(四)强化教学改革,创一流成果反馈课程教学

根据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从推进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提升教师授课水平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一流成果。

通过承担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国家级教改项目、省级立项教改等项目,将这些改革成果直接反馈到一线教学,优化培养方案,突显船舶行业特色,并根据船舶行业最新技术发展,编著《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等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鼓励支持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推动教学工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

(五)培养了认可度高的一流本科人才,就业优势明显

1. 培养出了“最接地气的”一流本科人才,是各大船舶企业争相引进的对象

本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就业优势明显。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8%。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训练有素,创新意识强,入职后干劲足、上手快、能够迅速的成长为业务骨干,学习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毕业生深受我国各大船企好评,被船舶行业公认为一流本科人才。成为船舶企业竞相争抢的对象。每年各大船企均到江苏科技大学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召开专场招聘会,竞相争抢人才,我校连续12年是我国主要造船企业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等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招收毕业生数量最多的高校。

培养质量行业影响力大,国际知名船企及船级社争设奖学金。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高,吸引知名企业、组织机构设立奖学金抢夺毕业生。近年来,英国劳氏船级社、美国ABS船级社及日本NK船级社等国际知名船级社和招商局重工集团、太平洋造船有限公司及浙江扬帆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均在该专业设立或续签9项奖学金。

2. 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为国内外船舶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经受了行业以及社会的检验,迄今培养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国际及我国船舶工业各个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他们都奋斗在船舶行业第一线,为船舶行业技术进步及我国船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结束语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经过40年的发展,在办学定位上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与其它211、985船舶类重点高校侧重培养学生的船舶理论研究及设计能力不同,始终紧密结合我国船舶企业技术需求,构建了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以中国船舶设计大师、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多元型”国内一流师资队伍,国内首创“船舶制造技术仿真实验平台”、船厂及船舶数字化交互式实训平台,首次全面构建了校企、民企、国企“多级型”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创新教学”和“创新研学”的专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郭建春,杨志高.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43-44.

[2]吴仁华.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98-10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