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比加群酯联合PCI治疗房颤伴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2021-06-13盛青江张太意李海英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抗凝房颤血栓

盛青江,张太意,李海英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近年来,房颤发病率逐年升高,房颤发生时,患者心房内血液瘀滞极易形成血栓,增加动脉栓塞发生风险。由于房颤与冠心病存在诸多相同危险因素,因此房颤常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共同存在[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临床治疗房颤伴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术式,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术后需长期给予抗凝治疗[2]。华法林属香豆类抗凝剂,可经消化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较高,但该药治疗过程中需反复抽血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凝血指标,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3]。达比加群酯为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已成为房颤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凝治疗新选择[4]。本研究旨在观察达比加群酯联合PCI术对房颤伴冠心病患者实验室指标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5 例房颤伴冠心病患者研究资料,将采用PCI术+华法林抗凝治疗的40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PCI术+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45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6 例,女19例;年龄65~79 岁,平均年龄(73.15±3.61)岁;病程2~8 年,平均病程(5.15±1.02)年;体重指数19~26 kg/m2,平均体重指数(22.53±1.16)kg/m2;收缩压91~169 mmHg,平均收缩压(126.75±11.53)mmHg;舒张压62~118 mmHg,平均舒张压(84.42±9.76)mmHg;合并症:高血压12 例,糖尿病8 例,高血脂症6 例,甲状腺功能异常3 例。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64~79 岁,平均年龄(73.12±3.57)岁;病程2~9 年,平均病程(5.18±1.05)年;体重指数19~27 kg/m2,平均体重指数(22.57±1.13)kg/m2;收缩压92~167 mmHg,平均收缩压(126.63±11.47)mmHg;舒张压60~119 mmHg,平均舒张压(84.49±9.83)mmHg;合并症:高血压10 例,糖尿病7 例,高血脂症5 例,甲状腺功能异常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5];(2)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1 年;(3)具有PCI术指征;(4)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均完整。排除标准:(1)对试验药物过敏者;(2)合并肝肾功能异常;(3)近期存在消化道活动性出血;(4)存在PCI术治疗禁忌或不耐受PCI术治疗。

1.3 方法 两组均常规经桡动脉行PCI术治疗,术前给予患者300 mg阿司匹林(湖南新汇制药,生产批号:20181209、20190526,规格:50 mg/片)口服,300 mg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生产批号:20181129、20190612,规格:75 mg/片)口服。

1.3.1 对照组:PCI术后口服华法林(上海上药信谊药厂,生产批号:20181213、20190526,规格1 mg/片)起始剂量3 mg/d,每6~7 d对INR进行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使INR达到2.0~3.0。

1.3.2 观察组:PCI术后口服达比加群酯(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生产批号:20181125、20190602,规格:110 mg/片)110 mg/次,2 次/d。

1.4 评价指标 ①实验室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后,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4~5 mL,通过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②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下肢静脉栓塞、支架内血栓、一过性缺血性发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室指标 治疗6 个月后,两组PLT、CRP、D-D、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 个月后实验室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PLT(×109/L) CRP(mg/L) D-D(mg/L) FIB(g/L)观察组 45 治疗前 326.52±25.49 45.79±6.21 0.42±0.06 12.53±1.64对照组 40 治疗前 323.18±26.13 46.16±6.07 0.44±0.05 12.31±1.72 t 0.596 0.277 1.658 0.603 P 0.553 0.782 0.101 0.548观察组 45 治疗后 205.36±15.21# 14.53±3.29# 0.31±0.04# 4.56±1.03#对照组 40 治疗后 231.12±14.76# 22.79±3.68# 0.39±0.03# 7.28±1.15#t 7.903 10.927 10.326 11.504 P<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89%)与对照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7,P=0.383)。(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系统性栓塞事件是房颤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增加患者致残及病死率,因此积极采取抗凝治疗尤为重要。华法林是临床传统治疗房颤并冠心病PCI术后常用抗凝药物,其结构类似于维生素K,可对维生素K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进而抑制相关凝血因子合成,达到良好抗凝效果[6-7]。但华法林治疗窗相对较窄,为确保治疗安全性,治疗过程中需反复对INR及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加之该药代谢易受食物、药物影响,易使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进而影响治疗进程。

血小板为凝血及血栓形成的关键物质,通过对PLT水平监测可直观评价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栓形成;CRP是临床常见炎症指标,其在机体炎症改变、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已被证明是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D-D可对纤维蛋白转化情况进行有效反映,其水平异常升高则提示血栓形成;FIB可反映机体纤维蛋白含量[8-9]。本研究采用达比加群酯联合PCI术治疗房颤伴冠心病患者,结果显示,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PLT、CRP、D-D、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达比加群酯联合PCI术治疗房颤伴冠心病可获得良好抗凝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达比加群酯属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与凝血酶纤维蛋白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阻碍FIB裂解过程,减少纤维蛋白形成,进而对凝血酶生物学效应产生阻滞作用,达到强效、稳定的抗血栓作用。此外,按照标准剂量口服达比加群酯3 d后即可达到稳定血药浓度,治疗过程中无需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可避免频繁检测INR及凝血指标;同时,该药不经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药物及食物对其血药浓度影响较小,利于维持血药浓度稳定[10-12]。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89%)与对照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达比加群酯不会增加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可确保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达比加群酯联合PCI术治疗房颤伴冠心病可获得良好抗凝效果,且具有良好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抗凝房颤血栓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卒中患者的抗凝策略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
预防房颤有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