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法治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2021-06-11强可鉴张雯戴惠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乡村振兴

强可鉴 张雯 戴惠

摘要: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乡村社会在整个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一席,乡村社会的治理自古至今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命题。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要求概括凝练为二十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形势乡村法治建設已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乡村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日益凸显,乡村法治建设的滞后性越发明显。因此,法治乡村的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难点,亟待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法治乡村;建设路径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如何推进农村快速发展,解决农村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农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同时,法治乡村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可以说,乡村法治建设作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乡村“善治”的有力保障,更是我国法制化建设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全国各地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高度重视乡村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进了乡村基层民主、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等制度,有效提升了乡村基层法治化治理水平。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形势乡村法治建设已无法满足群众的需求,乡村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日益凸显,乡村法治建设的滞后性越发明显。那么,乡村法治建设之路该如何走?乡村法治建设该怎么推进?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当前达到乡村“善治”的关键所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法治是是乡村治理的必然路径

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社会进行管理,或是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乡村治理是伴随着国家之出现便存在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变迁,我国的乡村治理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对于国家政权而言,基层的治理尤其是乡村的治理非常重要,乡村治理的有效实现是整个国家实现良好管理的基础,是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根基之所在。因为,乡村自古以来就是农民的主要聚居地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其作为社会治理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及国家和谐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的善治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治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和治理体系的完善速度。在如今社会,乡村既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载体,也同时是依法治国战略的主要实施场地。法治的根基在基层,乡村法治建设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法治中国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法治中国”建设做出过一系列的重要决定,在众多决定中“基层治理法治化”更是被明确提及,尤其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规定:“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 这是基于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格局的复杂化、多元化,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引发的不同个体间的道德观念差异较大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法治才可以凝聚村民共识和村庄力量,从而保障乡村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基层乡村的法治状况决定中国整体的法治状况,乡村治理法治化对法治中国的建设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乡村只有通过法治化的治理,从根本上通过规范程序等方式达到解决矛盾纠纷的效果,才能使其变得和谐、生机与充满活力。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的基层实践,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环节,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条件。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也必须依赖法治来进行约束,必须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乡村治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构建。要依靠法治的保障来凝聚各种共识、统筹各种力量、平衡各种利益,从而实现法治基础上的高水平自治,做到乡村自治有法可依;实现以德治为基础的法治用来矫正乡村社会的不正当秩序。因此,按照乡村治理目标的新要求,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对我国依法治国的实现极具重要意义。

二、法治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

1、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基层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社会的细胞,是中央感知基层社情民情的传感器,是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的执行器,在乡村治理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要不断提高党的决策部署能力、宣传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切实凝聚广大乡村社会共识。新时期,乡村基层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日益突出,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且繁重,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复杂交织,乡村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必须适应基层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治理效能,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充分调动基层群众积极性,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执政示范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带头尊重法律、法规,遵守法律的底线,严格遵守党章党规的要求,坚持在法律框架下行使权力并自觉接受基层群众监督。其次要明晰自身的职责范围与权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要正确协调和处理与各部门的关系。对于涉及村里发展规划和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广泛征求意见、广泛讨论,并由村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确保民事民议能够真正落实到地。并且要规范村庄内干部的选育提拔机制,实现科学分配且明确岗位职责,以此确保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凝聚公众的共识。

2、推进基层民主保障村民自治权利

村民自治,是彰显农民主体性地位的政治活动,村民自治让他们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利实现自身合法权益,因此,推进基层民主,保障村民自治权利在法治乡村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规范民主选举流程。民主选举是民主自治的基础,要规范民选流程,对民选过程中出现的舞弊、贿赂、威胁等行为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用制度保障每一个农民的政治权益,用制度保障每一个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其次要加强对民主决策的运用。民主决策是民主自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民事民议的根本途径。要以村民议事制作为民主决策的实现途径,并对决策过程全程监督,决策结果及时公开并接受咨询。再次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自治制度。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对自治管理内容进行完善,最终实现科学合理的自治制度。要明确民主管理的本质不是少数人的自治,而是全体人的自治,民选出来的代表只有代表选举者的意愿才有意义,如果独断专行、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只会带来伪民主,破坏法治乡村建设的基础。

3、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关键领域的法律制度

法治应当是良法之治,制定良好的法律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因此,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必须重视乡村立法,首先是加快对与乡村发展现实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的立改废。要着重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就维护农民权益、农业支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等方面加强立法,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规范、保障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要弥补相关领域的法律空白。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探索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快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定完善。其次是完善民主法治制度建设。通过完善基层民主顶层设计、严格民主法治实践执行、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更好的保障村民的合法正当权益,提高乡村法律执行效率。最后要完善乡村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乡村管理制度建设主要着重从完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执法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应完善村民自治管理制度,保障村民自治的有效开展,对村民自治的程序进行全程管理,促使村民自治在制度、法规的框架中进行。同时要完善乡村行政管理制度,乡村行政管理制度应以行政高效率为最终目的。

4、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的执法机制

完善的法律只是乡村法制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将法律贯彻执行才能发挥法律真正的效用。这就需要我们完善执法管理制度,不仅要从思想上进行管理,更要从执法的细节中进行管理。首先要实现执法主体的规范化、专业化。乡村法制建设中执法权是一项重要的权力。目前,在乡村存在多个行政执法机关,数目繁多的行政执法机关必然导致执法权的分散、执法效率的降低。因此,必须明确乡村行政执法过程中谁处于主体地位,各部门形成合力,将分散的行政执法权聚集起来,打造效率性、综合性行政执法联合队伍。其次要改善执法环境,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法律的执行最终需要人去完成,执法者能够保持公平、公正甚至比法律的执行还要重要,这就需要培养一批高效、廉洁、专业性的执法队伍。一方面,利用高福利待遇来吸引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法律、管理类型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执法队伍素质进行提升,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政治理论水平等,实现执法人员队伍的升级优化。最后要完善执法监督,发挥监督效能。要发动全社会、所有乡村法制建设的参与者对乡村执法工作暴露的问题给予指正,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网络。各个监督主体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消除监督死角,保证执法工作能够依法行事,只有这样执法水平和效率才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维度。

5、优化乡村法治文化供给

在乡村治理法治化过程中,有效的法治文化供给能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和法治环境。法治文化的熏陶与渗透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法治文化供给。首先是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法治宣传的内容从要乡村社会实际出发,要向村民传递法治的思想、观念,而不是重复的宣讲枯燥的规范、条例。可以通过组织观看法治视频,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让群众了解法治的价值与魅力。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建立普法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相关法律内容,让群众随时随地接收最新法律政策。要以案说法,通过身边的法律案例宣讲,让群众更加清晰、理性地理解法律在生活的功用与价值,让他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其次是要不断更新法治宣传内容。我国法律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类型多样,送法下乡不可能将所有法律呈送给基层群众,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乡村实际和农民的可接受性,推进精准普法。送法下乡、宣传法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希冀通过一次或短期的宣讲就能产生实效,要分批次、分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在不同的宣传阶段内,重视内容的渐进性。最后是要建设法治文化設施。可以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宣传栏等形式,在宣传内容上可以通过问答形式、格言、图片演绎等形式展开,旨在为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法治文化产品,让法治真正融入乡土社会,使法治真正根植于群众内心,内化为信念,外化于行动。

(中共镇江市委党校 江苏 镇江 212001)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