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 提升数学素养
2021-06-11陈会文
陈会文
【摘 要】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归纳与总结数学知识,理清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对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具体教学内容,巧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结构,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地呈现,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突破学习障碍,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数学素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0-0196-02
思维导图体现了人的思维轨迹,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建构数学知识网络,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思维导图可以使思维可视化,使学生更好地通过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容器,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对知识整体把握,知识处于零散、彼此割裂的状态。而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明确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富有针对性的思考与探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1 巧用思维导图,促进知识的内化
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会导致学生机械性听讲与训练,难以深入理解知识,不会对知识进行概括,难以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遇到数学问题时,一些学生也往往理不清思路,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处于盲目学习状态,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多数时候处于漫无目的状态,知识得不到巩固与内化,数学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培养[2]。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如在学习“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关知识点后,为让学生认清知识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全面而深入地把握知识内容,笔者让学生理清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制作了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这样的思维导图反映了学生对知识及其相关联系的理解,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巧用思维导图,整合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学习的知识不同,部分学生会认为,这些知识似乎是彼此独立的,缺乏联系。这些学生在综合归纳与提炼逻辑关系的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很难整体把握数学知识体系。对此,教师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教师要统观教材全局,以数学思想方法为联系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转变角度认识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尤其是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共同点,帮助学生整合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概括与归纳数学知识的能力[3]。
如小学数学中“圆”的相关知识是教学重点,有关圆的知识点较多也较复杂。在学习完本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整合,绘制成一个思维导图,把本节知识联系起来,形成逻辑关系,进而深入记忆与理解。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对知识点间的联系缺乏深刻认识,找不到相应的联系点。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知识的“断点”与相应的联系点连接起来,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同时,教师要发挥学生互动合作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的共享,使学生了解同伴的思维过程,这样既有助于让学生对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完善与优化,也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巧用思维导图,强化知识间的联系
即便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运用中还是会出错误。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做题时不能很好审题,未能理解题干的意思,以致不能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难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正确分析题意,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正确解决问题。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方面可以发挥有效作用。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清晰呈现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问题解决的关键点及影响学生打开思路的因素[5]。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出逻辑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交流思维导图,了解对方思维的方向性,从中受到借鉴与启示,不断完善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教师出示以下习题让学生分析与解决:师傅和徒弟进行零件加工,他们各加工相同数量的零件。当师傅完成加工任务的一半时,徒弟加工了120个;当师傅完成任务时,徒弟完成了任务的4/5。师徒任务都完成后,共加工了多少个零件?分析:当师傅完成一半时,徒弟完成这批零件的2/5,也就是120个。由此得出零件的件数为120÷2/5=300个。学生对该题存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绘制了思维导图(如图2)。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理清题中已知条件与数量关系,使学生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数学探究能力。
4 巧用思維导图,突破学习难点
巧用思维导图可以使知识的呈现更加具体形象,给学生以形象的感知,进而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更易于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如“认识多边形”这一课涉及很多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学生特别适合直观教学,他们常常用形象、感性的形式来认知与理解事物。在一节课中了解与掌握这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图形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些图形,边展示边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名称。接着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找出这些图形的联系点,弄清这些图形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在边角上存在怎样的联系,有哪些相同的性质。最后教师可结合图形之间的关系绘制出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5 巧用思维导图,培养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做题是远远不够的,要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圆柱知识,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教师再提问:“由思维导图可知,圆柱的体积公式是V圆柱=Sh,其中的S代表圆柱的底面积,h代表圆柱的高,那么与这个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呢?”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分发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标出圆锥的高,发现圆锥的高是圆锥的顶点到其底面圆心的距离,思考圆锥的体积与其等高等底的圆柱的体积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把装满圆柱的水倒向圆锥,发现圆柱内的水可以倒满三个圆锥。还有的学生将圆锥内装满细沙,再倒入圆柱,发现三个圆锥的细沙可以将一个圆柱倒满。因而学生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
V圆锥=Sh。学生由此可以增强成就感与探究的积极性,通过思维导图的启发,在探究中运用把圆柱的水倒入圆锥的方法,或把装满圆锥的沙倒入圆柱的方法,发现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探究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能得出同样的结果。
总之,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性,能够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探究的动力,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8(5).
[2]毛伟军.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探研[J].成才之路,2018(17).
[3]董泽芳.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中的运用研究[J].教学案例,2018(23).
[4]照慧臣,王玥.我国思维可视化研究的惠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2003—2013年论文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5]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