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本位”视角下大班幼儿友谊现状的研究

2021-06-10曾昵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大班幼儿友谊

【摘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儿童本位”,基于儿童的视角来了解友谊。笔者在研究中,通过幼儿自己绘画、描述的朋友,了解大班幼儿朋友的数量与类型、成为朋友的原因、分析影响其友谊发展的因素,从而了解大班幼儿真实的友谊现状,并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大班幼儿;儿童本位;友谊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3-0034-05

【作者简介】曾昵(1987-),女,江苏苏州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助教,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友谊的研究也逐步细化。其中,关于儿童友谊的研究受到了众多研究者,尤其是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在这些研究中,分别关注到儿童友谊的不同方面,包括儿童友谊观的发展,儿童友谊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儿童对友谊的理解,儿童在群体中同伴的接受和排斥情况等。在目前与儿童友谊相关的研究中,大多采用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去观察幼儿的友谊行为,询问幼儿对朋友和友谊的看法,或是向家长和教师发放问卷,以此了解儿童友谊的现状。虽然也有些研究采用了如情境故事法(采用自编的故事让幼儿做出关于好朋友理解的选择)等较为贴近幼儿的研究方法,但这些研究仍是将儿童作为被动的研究对象,无法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Punch在其论文《关于儿童的研究:和关于成人的研究一样还是不一样?》(Research with children: The same or different from research with adults )中指出,看待儿童的方式决定了研究儿童的方式(Ways of seeing children affects ways of listening to children)[1]。将儿童作为研究中的客体,还是邀请儿童成为研究的主体,取决于研究者的儿童观。刘晓东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儿童本位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本位不只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2]此外,陈晓红、李召存指出儿童视角在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儿童视角强调在教育研究中凸显儿童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能发挥儿童优势的研究方法,使儿童参与研究项目,使儿童表达自己对其生活世界的体验、认知和理解”[3]。因此,教育者和研究者不仅应将儿童看作是能干的、有创造力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更应将儿童当成研究的主体而非客体。在这样的研究中,儿童和成人都是研究的主体,儿童在研究中能主动地展示自己,而不是被动地被询问和被测量。正如刘晓东指出的,成人和儿童应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共同成长[4]。正因如此,如果研究者可以运用一些“儿童本位”的或是更能体现儿童主动性的研究方法,并且抱着和儿童共同探究的心态,也许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研究尝试以绘画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与幼儿共同探讨关于友谊和朋友的话题,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用绘画展示自己的朋友(们)。同时,笔者还基于绘画作品与幼儿进行半结构性访谈,并结合对幼儿的日常观察,深入了解大班幼儿的友谊现状。笔者尝试从儿童的角度了解儿童的真实处境和生活体验,通过幼儿自己绘画、描述的朋友,了解大班幼儿朋友的数量与类型,成为朋友的原因,分析影响其友谊发展的因素,从而了解大班幼儿真实的友谊现状,并为教师和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遵循方便取样的原则,在笔者产学研所在的S市某幼儿园进行。该园地处S市郊区,是一所公办市级一类园。研究对象为该园大X班的28名幼儿(5~6周岁),其中16名男幼儿,12名女幼儿。幼儿所有的个人信息均被保密,文中所涉及的姓名均为化名。

(二)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笔者在为期四个月的产学研过程中,逐步开展研究。在研究的前期,笔者进行了为期五周的参与式观察,为细化研究方案和制订访谈提纲提供依据,同时也与班级全体幼儿相处并建立起亲密自然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对笔者逐渐熟悉,消除了对笔者的陌生感。他们喜欢与笔者聊天,也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给笔者听,在笔者面前活动轻松自由、毫不拘束。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笔者深入参与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对幼儿与其朋友(们)的交往互动进行观察,并以速记的形式详细记录相关事件。

2. 绘画法

Brooks指出,绘画帮助儿童将内心的想法可视化(Drawing can help children make their ideas visible)[5]。在绘画中,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说,绘画是孩子创造意义、表达自己的有力工具。

基于此,笔者以“我和我的好朋友”为主题,在班级开展创造性绘画活动,鼓励幼儿自由作画,用绘画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朋友(们)。在绘画过程中,笔者充分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并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绘画。之后,笔者对收集的绘画作品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并记录作品中朋友的性别、年龄、数量、人物活动、活动场所等基本信息。

3. 访谈法

赵先政指出,从儿童的绘画中, 可以理解儿童的思想与行为,以及他们的成长与心理发展历程[6]。因此,绘画活动结束后,笔者随即利用幼儿自由活动时间,与每位幼儿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以即时深入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有了前期熟悉的经验,幼儿在访谈中都十分轻松,迫不及待地想和笔者分享他们的作品。笔者通过基于画作的访谈,深入了解幼儿内心关于朋友的想法以及他们真实的友谊现状。

访谈主要围绕幼儿的绘画作品《我和我的好朋友》,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画。对于表述有困难的幼儿,笔者以“说说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和朋友们在一起做什么”等问题进行引导。同时,笔者还会结合每幅画作的独特之处,与幼儿进行沟通。最后,笔者询问幼儿与别人成为朋友的原因,并结合之前的觀察进行相关的补充询问,以进一步验证观察结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朋友的数量与类型

在28幅作品中,有6幅作品中的朋友个数为1位,占21.43%;22幅作品中的朋友个数为2位及以上,占78.57%。可见,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有不止一个朋友。结合后续的访谈和相关的观察,笔者发现,只画了1位朋友的幼儿大多个性较为安静,平时在班级中与同伴接触较少。其中幼儿小M的情况最具有代表性。小M平时在班里话不太多,比较安静害羞,但内心细腻温柔。无论是游戏还是集体活动,小M总是默默完成自己的事情,并处处谦让身边的同伴。从他的作品(图1,见下页)中可以看出,他用细腻写实的笔触,描画了他和好朋友小N一起在幼儿园操场上跳绳的场景。小M细致地还原了操场上的运动器械(攀爬梯)和保育员放在一旁的毛巾架与纯水桶。

可见,小M对事物的观察,不仅敏锐而且细致。同时,在小M的画面中,人物、器械、操场和天空布局合理,但人物相对偏小,从中也能推断出小M的个性比较谨慎。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他不太愿意主动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观察笔者也发现,小M平时基本只和小N在一起玩,无论是教室里,还是操场上,小M都喜欢和小N待在一起。当我问及原因时,小M说:“因为我从小班就喜欢他。”感情上的亲密,让个性安静的小M不仅选择了一位朋友,更是认准了这位好朋友。

另一方面,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技巧,也使得一些幼儿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小A和小B是一对双胞胎,但她们在各方面的发展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全跟上同伴的步伐。周俊炜指出,研究者可以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分析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发展等情况[7]。从小B的画面上,可以推断她的认知发展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图2)。相比于班级中其他幼儿画出的人物,她的人物还无法分化出手、脚等更细化的身体器官。与此同时,由于认知发展的限制,小B无法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同伴相处。因此,在访谈中,小B告诉我,她的好朋友就是她的姐姐小A。无论在幼儿园做什么,小A和小B总是紧紧拉着小手,和对方在一起。她们用彼此能理解的简短话语交流着,仿佛处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较少与周围的人产生交集。自然而然地,小B也就缺乏與其他同伴交往的技巧。并且,小B的绘画只处在画面的左上角。没有布局的画面和过小的人物,都隐约透露出小B心中的不确定与不自信,这也许就导致了她认为只有姐姐才是自己的朋友。

同时,在28幅作品中,有27幅绘画的朋友都是本班的同伴,占96.43%。仅有1幅作品,不仅绘画了本班的同伴,也涉及了其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值得一提的是,有1幅作品中提到,自己的朋友们中,不仅有班级中的同伴,也有班级中的教师。由此可见,对于该班绝大多数幼儿来说,提到朋友,最多想到的是班级中的或是一起玩耍的同伴。很少有幼儿将教师当作是朋友,这可能与幼儿对朋友的定义有关。正如邢莉莉在其论文中提到,大多数幼儿将朋友理解为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伴[8]。

(二)成为朋友的原因

结合幼儿的画作和相关访谈,以及日常的观察记录,笔者发现,幼儿成为朋友的原因不仅有共通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在众多原因中,幼儿提到频率最高的是“一起玩”“一起上幼儿园”等共同经历的活动,有17名幼儿提到因为共同的活动才成为朋友。例如,女孩小I在她的绘画中提道:“我和小H、小J在小花园里一起玩,玩好了荡秋千,又要去玩滑滑梯了。我们是好朋友,因为我们小时候就一起玩。”更有趣的是,小I还在她们三个人的衣服上分别画上了大大的数字“3”,问及原因时,她回答道:“我们喜欢!3个好朋友,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3!”(图3)小I的回答得到了另两位好朋友小H和小J的认可,在她们的画中,也都显示了对方。值得一提的是,小H的画(图4)和小I的画(图3)显示了相似的场景和活动,也是在小花园中三个人一起玩滑梯。小I、小H、小J三个人的画作和表述中显示,“一起游戏”使她们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同时,男孩小X在他的绘画中提及,一起去上幼儿园是他和女孩小O成为好朋友的原因。由此可见,无论是“一起游戏”,还是“一起去幼儿园”,拥有共同的活动经历是幼儿成为朋友的重要原因。

除了共同经历的活动,幼儿还提到情感因素(喜欢对方/被对方喜欢)也是他们成为朋友的理由。有3位幼儿提及,成为朋友的原因是因为喜欢对方。有幼儿说道:“她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我喜欢她们。”另一名幼儿也提道:“我就喜欢和他玩。”而另3名幼儿则认为,因为别人喜欢自己,所以才成为朋友。一名男孩说:“他总是喜欢盯着我,因为他觉得我和他是好朋友。”与此相类似的,女孩小R也使用了“小跟屁虫”的称呼来形容她最好的朋友小S,“我走到哪里玩,她就跟我到哪里玩”。对于这些幼儿来说,被人喜欢是和喜欢他们的人成为朋友的原因。

另一个成为朋友比较常见的理由是“分享”。有3名幼儿提及,朋友会给自己吃好吃的东西,或是玩好玩的玩具。一名幼儿提道:“她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她总是送给我东西。”除了分享玩具和食物,分享小“秘密”也是幼儿成为朋友的理由。幼儿小U提及,因为小Q每天和她说悄悄话,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她才和小Q成了很好的朋友。可见,除了物质上的分享,大班幼儿也开始注重精神上的分享和满足。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分享,都让幼儿感到快乐,从而使他们成为朋友。最后,有3名幼儿提及因为对方的优秀品质而成为朋友。其中,有2名幼儿提及的品质是“助人”。“他们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他们都很愿意帮助别人”男孩小W如是说。还有1名男孩小T则提及,女孩小V是他的朋友,因为“她很温柔”。可见,乐于助人、温柔善良等优秀品质也是幼儿成为朋友的原因。通过聆听幼儿对画作的解释,笔者发现共同经历的活动、情感因素、物质或是精神分享以及对方身上的优秀品质,都是幼儿选择与他人成为朋友的原因。笔者观察发现,幼儿会用牵手、拥抱,带来玩具一起分享等方式和自己的朋友进行互动。还有些幼儿告诉我,为了能常常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他们甚至央求爸爸妈妈给他们报名了相同的课后兴趣班。“我今天下午要和小R一起去学游泳,然后下课了一起去肯德基吃大餐!”小S有次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她和小R的计划。而一名男孩则骄傲地告诉我,他的小伙伴们每天下课后都会一起去幼儿园旁的小学踢足球,他们组成了一支很厉害的足球队,还常常和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比赛呢!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交往的主动性增强,更在情感、认知发展和体能上迅速发展,因此互动的形式也更丰富多样。他们在频繁的日常互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维护了良好的友谊关系。

(三)影响友谊发展的因素

结合对幼儿作品、访谈和观察的深入分析,笔者发现影响大班幼儿友谊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拥有共同的爱好。男孩小X和小Y是一对好朋友,小X的画面上显示了他们最爱的玩具——奥特曼(图5)。小Y的绘画中也显示了同样的场景(图6)。

在访谈中,小X和小Y都提到了,他们经常到对方的家里一起玩奥特曼,最喜欢的是赛罗奥特曼。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人从小班开始就成了好朋友。

而另一对好朋友,男孩小C和小D也是如此。他们的共同爱好是打电子游戏。基于这个爱好,两个人在幼儿园总是无时无刻不寻找机会“打”游戏。他们两个最爱的是一些打仗类的游戏,总会利用幼儿园的各种玩具和器械设施玩打仗游戏。玩飞行棋的时候,他们把一架架飞机棋子排列好,分别扮演成空军战士,举起棋子在空中挥舞个不停,试图逐个击落对方的飞机。赶在他们把棋子“打”得四处乱飞之前,教师及时制止了他们。又有时候,在操场上,他们玩起了进攻和防守的游戏,一个人挥舞着上前进攻,另一个人边撤退边防守。课堂上,两个人也是你来我往,玩得不亦乐乎,常常被教师点名提醒。正因如此,小C和小D的友谊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而后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引起了家长的重视。有一次,当我进入班级时,发现小D正一个人坐在窗边玩飞行棋,而小C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画画。“今天怎么不和小C一起玩了?”我问小D。“妈妈说,我以后不可以再和小C一起玩了。”小D看了我一眼,小声说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两个在一起总是调皮。”“你还想和小C一起玩吗?”“嗯。可是他现在不和我玩了,他和小S、小Z一起玩了。”从小C和小D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共同的爱好促成了他们的友谊。但由于不遵守班级纪律等原因,他们的友谊受到了教师的抑制和家长的阻止。

另一方面,在与幼儿的访谈中,笔者也发现地理位置相近,如住在上下楼、同一个小区,或是在班级中坐在同一个小组;通过家长的关系而熟悉;相处的时间长短等,都能成为影响他们友谊发展的因素。虽然大多数因素促成了幼儿友谊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因素抑制了他们的友谊发展。成人的介入,有时会负向影响幼儿友谊的发展。

四、教育建议

(一)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交往氛围,在班级中营造和谐友爱的交往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能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更好地与同伴相处,进而形成深厚的友谊关系。同时,教师还应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情境,鼓励幼儿在角色游戏等自由活动中,与同伴积极互动。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保障时间的充裕,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与同伴互动。

另一方面,家长在家中也应积极创造机会,带领幼儿走出家门交朋友。一些幼儿提及,他们离园后常常和小伙伴一起在小区里玩耍,或是相互到对方家里玩耍。这些都是在幼儿园以外,和朋友相处的好机会。家长应尽力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幼儿可以在幼儿园外与自己喜欢的朋友更多接触,深化友谊。

(二)适当引导,帮助幼儿掌握同伴交往的技巧

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创设一些需要幼儿合作、商量才能完成的任务,引导幼儿在共同做事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协商、学会合作,从而学会交朋友。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冲突,引导幼儿学会谦让和分享,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因为几个人都要扮演同一个角色而产生矛盾,谁也不肯让谁。有时,幼儿甚至因为意见不合,不愿继续和朋友玩了。“你让我先做司机吧!我们可是好朋友!”我常常听到幼儿在游戏中对朋友说出类似的话。这时,教师需加强引导,帮助幼儿学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考虑。教师可以适当介入,引导幼儿了解,正因为彼此是朋友,他们才更需要站在朋友的立场上思考。“如果你的朋友也这么要求你,你会答应让他先做司机吗?”教师可以将幼儿带入相似的情境,引发幼儿的自主思考。

不仅是教师,家长也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协商、合作、谦让等同伴交往的技巧。同时,家长可以利用幼儿去朋友家做客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社交礼仪,学习礼貌友善地待人。此外,家长可以利用亲人生日、逢年过节等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向亲人们表达自己的友善之情,增强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的增加,也能帮助幼儿增进与朋友的友谊。另一方面,当幼儿与朋友产生冲突时,家长也应准确判断情况,不要一味干涉或者直接帮助孩子去解决冲突。

(三)恰当介入,合理引导幼儿友谊的发展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成人的介入往往会影响幼儿友谊的发展。因此,对于幼儿间的友谊,教师和家长需要以更加理性、全面的态度去看待。对于孩子们的友谊,是否该干涉,该如何干涉,是值得教师和家长深思的问题。案例中的小C和小D因为比较调皮,在一起玩耍常常违反班级规则,他们的友谊受到了家长和教师的抑制。针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和教师可以通力合作,探讨如何在保持两人友谊的基础上,改善其他情况,例如:提升兩位小男孩的规则意识。从家长的角度,减少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能适当避免小C和小D的游戏瘾。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共同爱好,例如:跳绳、捉迷藏、读科普图书等。共同活动方式的调整,不仅有利于维持小C和小D的友谊,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适应班级规则。相比于“一刀切”的减少交往频率,改变交往的形式也许更适合保持幼儿(尤其是所谓的“调皮”孩子)的友谊。

【参考文献】

[1] Punch, S. Research with children: The same or different from research with adults [J]. Childhood: A Global Journal of Child Research,2002,9(03):321-341.

[2][4] 刘晓东.向童年致敬[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6-13.

[3] 陈晓红,李召存.教育研究中儿童视角的发展[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01):15.

[5] Brooks, M. Drawing as a unique mental development tool for young children: Interpersonal and intrapersonal dialogues[J].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2005, 6(01): 80-91.

[6] 赵先政.儿童绘画与儿童的发展[J].学前课程研究,2007(08):33-35.

[7] 周俊炜.浅谈儿童绘画的发展[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01):132-133.

[8]邢莉莉. 3-5岁幼儿对“朋友”的理解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通讯作者:曾昵,zengni_suz@163.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大班幼儿友谊
友谊的重量
珍贵的友谊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好玩”的教育
什么才是真友谊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