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2021-06-10潘陈玲
潘陈玲
【关键词】农村地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关注初中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对于农村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教师应当积极适应新课程标准,加强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考察,努力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和初中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一、浅析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数学学科在农村初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受关注度均较高,但是,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在具体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与新课标的素质教育理念之间仍然存在偏差。首先,一部分农村教师和学生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教学的核心关注点落在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而数学学科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不少农村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比较单一刻板,除向学生讲解具体的数学内容外几乎没有创新和改变,从而一方面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影响初中数学教学的进程,另一方面,无法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形成启发,增大了农村与城市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水平之间的差异。针对以上教学思想与实践中的问题,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有必要仔细分析教学实际,积极变革教学理念和数学学科教学方式方法。
二、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具体分析
1.引导初中生加强自主预习
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更高,教师要提高对转变农村初中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充分的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紧跟数学课堂节奏极为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初中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初中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提高初中生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数学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辅导工作,可以提醒学生首先回顾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围绕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导学练习等,从而帮助初中生更加顺利地完成教材内容的预习工作。
例如,在安排《正数和负数》这一课程内容的预习任务时,教师应当先设计导学练习,并且在其中体现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和预习目,向学生明确必须掌握正负数的具体数学概念,并且学会“数轴”这一几何表示方法。学生对正负数和数轴概念形成初步的认知后,课堂上阅讀数学教材和深入分析相关概念的效率则更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数轴来表示正负数,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总结正负数之间存在的数学规律,从而达到学科思维和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
2.构建科学合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和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农村教师应当重视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的合理优化。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呈现初中数学知识,通过动画、视频演示等方法,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从而降低初中数学知识点的讲解难度。另一方面,情景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启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点的自主思考,加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从而提高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效能。
例如,在讲解《画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将数学知识生动具象化。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如学校大门、教室窗户、奔驰品牌logo等等。然后,教师再展示计算机模拟提取的轴对称图形模型,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轴对称图形的共有特征,还可以鼓励学生绘制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从而促进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3. 围绕具体初中数学知识点设计训练专题
为保证农村地区初中生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数学教师还应当重视教学训练环节的合理优化。在设计数学课后练习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海量刷题策略,坚持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原则,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置科学有效的训练专题。教师可以将同类型或者具有关联性的数学问题进行分类整合,从而帮助学生通过集中性的专题训练发现和掌握数学问题的内在规律和解决方法。
例如,针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规律性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应当及时地安排训练专题,引导初中生在集中的系统性训练过程中,通过同类型题目的分析与归纳,加强对方程解法的规律性认识。教师还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数学错题本和课堂笔记,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易错点设计训练内容,从而落实学生对薄弱数学知识点的巩固和加强。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对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能力至关重要。在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通过培养学生自主预习学习习惯、创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科学安排数学训练专题等多种方式针对性地优化数学教学,促进农村地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殷志义.提升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52.
[2]罗文虎.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教学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2B):2.
[3]耿文明.浅谈增强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145-146.